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燕食记(53)

燕食记(53)

作者:葛亮

具名为“向翃胤”,一目了然出自太史的手笔。但当他撰写这则挽联时,十九路军已为南京政府所迫,撤离上海抗日战场,被调派往福建。一九三三年秋,蔡廷锴等将领在前线与中共展开和谈。次年十一月,蒋光鼐、蔡廷锴与邓世增等发动“闽变”,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调集八个师入闽,重兵镇压下,“闽变”事败,蔡廷锴等高级将领辗转香港,部下谭启秀等参与者皆被开除军籍。谭启秀猝然回粤,寄居于太史第,半生戎马生涯就此告一段落。而其副官向锡允,却在战场上不知所踪。这都是后话。

我带着这份载有挽联的报纸,向荣师傅询问当时太史第内的情形。他看一眼,想想,摇一摇头,似乎不愿提及。但大约终究忍不住,对我说,如果阿妈不做那一餐饭,以后可能就都不一样了。

向太史中年参佛,暮年皈依受戒。太史第内设坛追悼淞沪亡勇,请了弥陀寺的云禅法师亲自来做法事。三太太便说,不如在法事之后,办一场素宴,也用以酬答义款捐赠的应援各界。

此时的太史第,宴客排场自当不如往日。太史意得时,盂兰节大放水陆三宝,唤紫洞艇四五,诵经开坛,年年烧幽,太史第上下至戚友以此迁兴,达旦通宵,山水环回,完坛始归。向晚思之,方觉镜花水月。

他便嘱咐下去,这场素宴,不妄奢华,重在周到体面。太史第以蛇宴闻名岭粤。但因太史多年礼佛,众位太太亦追随,府内初一、十五与佛诞必守斋。故而太史第的素斋,其水准与外名斋相较不遑多让。几位家厨,可谓各擅胜场。利先善做蛇宴,冯瑞工中式白案,莫子项由“十三行”法餐室礼聘而来,专责西点。而做素斋的,就是府上唯一的女厨来婶。

说起来婶的口碑,其人之势利在太史第里是出了名的。但因做人圆转,且得三太太宠信,自然在一众仆从里,有她的地位。当然,三太太用人向以务实为原则,也是赖得她的厨艺。

府里的人说来婶投其所好的功夫了得,是有出处的。三太太的生辰在农历六月底,太史第有道当家的素菜叫“三宝素会”,一听便知为其度身订制。那时兰斋后的水塘,菱角正上粉。皮青中带赭红,里头嫩得掐汁,刚刚可以剥肉,与鲜草菇和丝瓜块同烩,加个琉璃芡,不需佐料提味,已是齿颊留香。火候重要,出锅时那菱角嫩滑,咬一口清甜如蜜。原料是应时的,并不稀罕,意头却是四两拨千斤。这“三宝素会”,太史第的人吃了十多年,眼看着三太太的地位日隆。那做菜的人,自然言语行事,也都十分气壮了。

可若说来婶的首本,是为太史第撑足面子的“鼎湖上素”。既是首本,自然不惜工本,“三菇六耳”缺一不可。再加之鲜莲子、百合、冬笋、炸生根等料,用素上汤以文火煮上三个时辰,再以大火同炒。听起来工序并不复杂,可功夫都花在备料上。因竹笙、榆耳等都出自野生,桂花耳更是朝发夕萎的稀罕物,在外采货的厨工,有时不免疏忽些。可但凡有一味不合了规矩,或以次充好,来婶先将他们祖宗八代问候一遍去。

按理,精益求精是不错的。这用料的讲究,多少也是太史第行事的分寸。再说其素菜的料,无非是腐皮、面筋、生根,新鲜的水豆腐、板豆腐、布包豆腐及硬豆腐,每每万变不离其宗。佐料也不可大鸣大放,葱、蒜、韭、薤及兴渠,所谓“小五荤”,自然用不得,偶也用豆豉便打了大折扣。酱料多用面豉、酱油、南乳及腐乳。而来婶的心得,提味全靠各种菇类。用的居多是冬菇和干草菇。因为用的量大,这洗涮晾晒的工作,便都落在厨工身上,动辄得咎。有敢怒不敢言的,就编了个歌诀,“冬菇草菇荔枝菌,香菇松茸鸡肶菌,隔篱利先唔开口,姣婆分分黐孖筋。”再隐晦,听者也知道说的是大厨利先叔和她的事。

利先有个老婆在乡下,人虽非君子,在厨房里打情骂俏可以,但却也不想招惹是非。可暧昧了大几年,经不住寡居的来婶穷追不舍,竟将那发妻给休了。但成了“一支公”,他却又硬了颈,就是不和来婶摆酒,所谓“拉埋天窗”。这以后,来婶的脾性便越发不可收拾。仆从间流传了一个笑话。当年守长斋的九太太青湘,爱吃一道“桂花锅炸”。做甜锅炸要用上牛奶和鸡蛋,这两种虽属花素,但食清斋的人是忌口的。因彼时九太太极受太史宠爱,后厨便专养了一笼东竹母鸡,生下的蛋不受沾染,才可入馔。可有一日,厨工未关好鸡笼,竟然让这几只母鸡跑了出来。后厨原有一只鸡公,大约也是垂涎已久,来个霸王硬上弓,将这几只鸡娘纷纷临幸了一遍。发现时已经迟了。这可也让来婶看到了,拎起把菜刀,风火火地出来,一言不发,将那鸡公拎起来,照颈子就是一刀。临了将那鸡头,扔在地上,唾一口道:“贱格!”这真是迅雷不及掩耳,那鸡身子喷着血,还拍着翅膀,在地上扑腾。看得后厨上下,惊心怵目。有人便私下里说,真是阿弥陀佛,鸡公这一刀,是替利先叔挨的。利先闻风而丧胆,此后和来婶,连眉来眼去也不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