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师傅便要他的班底,毕其功于一身。师傅们看了他手底下常年荒着,又经过了小按这一层,知道这是他寻来的宝,自然都不敢怠慢。可是荣师傅教训五举用的法子,多少让他们看不透。
这唐饼,以“唐”为名,可算是点心里集大成的。口味、制作源法各地,煮法涵盖蒸、焗、炸、炒。除了饼食之外,糕点、小食、酥饼及甜点各适其适。原料上,以面粉制成的占多数,最常见的唐饼无非两类。一是酥皮,二是饼皮。前者口感松化酥脆,后者实净而面味浓重。
酥皮最考功夫,考验的是手感与耐心。要焗出酥脆的酥皮依赖人手,得把面团从外向内折,慢慢裹起,然后再擀平、折叠,如是者重复数次,折出至少几十层,焗出来才酥脆。入行多年的师傅,哪怕工多手熟,这一折一叠,稍懈怠走神,便无法尽美。
荣师傅便以此训练五举。一块面,揉、擀、折,不停歇地,让他做上一天。成了形状了,狠狠地用擀面杖一压,酥皮便成了死面,回到起点。然后重新又是一轮揉、擀、折。这揉的是面,却也是心志。在这夜以继日的锻炼中,人沉稳了,也渐渐挫去了少年人的轻浮气。总而言之,要的是他一个“慢”。
再一层,又是要个“快”字。用的法子,是炸芋虾。所谓“芋虾”,叫虾却非虾。其实是农历新年贺年的斋品,讨个丰收吉利,“食完笑虾虾,银纸任你花”。料呢,要拣几斤重、纤维多的芋头,刨成幼丝才不易断。芋丝以糯米粉浆拌匀备料。然而,功夫其实在个“炸”字。油镬里倒入炸油,大火升温。丢进一根芋头丝,不停搅拌炸起,待起泡浮面,转小火即出。要的是眼明手快,动作慢了,油温降下来,无法炸脆,又油又腍。火若太大了,芋虾瞬间变硬变燶。后来市面上的芋虾,多绕成绣球状,便知是偷懒所致。芋虾的上品,全是心机和时间的结晶。酥、脆、咸、香,干爽轻身。出入油迅速得宜,体态弯曲,芋丝生动得全须全尾,栩栩如真。
一个大大的芋头,起码花一个小时才能炸毕,其间还要不时观察芋虾颜色调整火候。长时站在灶边面对烘热火炉,极考脚骨力,且酷热难当。平常人,炸完一个便要喝凉茶下火。荣师傅着五举,每天要炸上十个芋头,中间不可停歇。整一个月下来,五举小腿上,站到青筋暴出。人瘦得销骨脱形,便是每日焗汗出油,生生将人熬干了。
别的师傅,看在眼里,想自己也让学徒吃过苦头,可何曾有过如此十方阎罗的架势。但碍于情面,并不好置喙。便是谢醒,也觉得师父过分,有心替师弟求情。荣师傅眼睛都不抬,说,他不做可以。你顶上?
如此一年之后,临近八月。荣师傅对五举说,进来,跟我做月饼。
五举跟他进了那个小房间,心里莫名还是起了波澜。他想他上次进来,已经是三年前的事。
房间里还如他记忆中一样。码得整整齐齐的蒸笼,墙上挂着大小锅具、模具。右首摆着一个龛,里面供着关老爷。
荣师傅戴上围裙,用擀面杖点一点案板,说,醒仔,和面。
五举见谢醒先将面粉过筛,在中间位置画一个弧形,倒入生油、糖水和碱水。将面粉逐步拌入,搓成面团。先醒上,发酵。
荣师傅点一点头,自己开了炉子炒馅。五举看着,知道整的是“五仁”,核桃、榄仁、瓜子、芝麻和花生。荣师傅将馅料各取混合,手底下便是斤两,分毫不差。末了问五举,“甜肉”还是“咸肉”。
谢醒说,师父,他知道什么甜咸。来个“八仙赏月”吧。
荣师傅便说,好。便又加上糖冬瓜、杏仁和腩肉。
空气中,弥漫着丰熟的面粉的味道和馅料的焦香味。
谢醒将面皮料分成小份,行话叫“加头”,擀成面皮。荣师傅说,细路,看着。便将一块馅料滚圆,填入饼皮,手囫囵一转,将模具按压。便是一个饼,上面是个铁拐李的图案。荣师傅说,饼皮八钱,馅料四两二,皮薄馅靓。多了少了都不对,老祖宗的规矩。
荣师傅将月饼上了盘,入了炉。过了一阵拿出来,刷上层蛋液。再入炉。饼成了,澄黄如金。荣师傅夹一只放在五举手心里,说,尝尝。
五举小心翼翼地咬一口,五味馨香,在他齿颊漫溢开来。
荣师傅问他,好吃吗?
五举使劲点一点头,露出了孩子的天真相。荣师傅笑了。
五举不禁愣住,嘴里忘记了咀嚼。这是他这一年来,第一次看师父对他笑。这笑的内容他难以判断。但见这壮大的男人,因为笑,眼角里打了一点褶。褶里面藏了一点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