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四合如意(6)

四合如意(6)

作者:张怡微

阿德那时还不知道,我已是这个夕阳行业的老油条。她救了我,像把我从拾人牙慧的城市文化沿水中捞起来一样。

那天是大寒,时间再倒转几日,书店附近曾发生一起因人群拥堵引发的踩踏事件。书店老板说,因为那起踩踏事件,他们以后将不能为观众提供座位。这场活动,最理想的售书模式,是直接在结账柜台签售。有序排队,直接结账,废话不多。我解释道,以我的书的销量,可以保证绝不会发生任何踩踏事件,最好还是能提供一些座位给现场观众会比较好。老板却说:“你毕竟是一个名人。”这我就当好话听了。还有一句话,我不知道是真的听见了还是产生了幻觉,老板说:“他们有没有位子坐,帮侬搭啥界呢?”

我想我可能是听错了。

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对出版人说,我想出版一本真正的书(尽管是用来评职称的),像笛卡尔的《谈谈方法》或者梯利的《伦理学导论》那样朴素的封面,一看就是有干货的,当代人不一定能读懂,而不是那种印有我端庄肖像的机场鸡汤书。我毕竟也写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嘛。可出版人说:“你毕竟是一个名人。”她还说:“你到底在想什么呢?脑子坏了吗?年轻人评职称的书你不把自己照片放大一点,台里那么多播音员,不是叫小林就是叫小超,谁记得你是谁?”

“等你拿到金话筒奖,你就会想自己的照片一直出现在封面上了。”出版人又补充说,算一种安抚性的……不让步,“上次你同事,那个谁谁,拿了几十张自己的照片给我叫我选,然后让设计师出封面,每张照片出一个封面,太吓人了。”

太吓人了。

签售时风平浪静,人不多不少,撑满了面子,没有座位,倒也没有抱怨声。我很感动。阿德就排着队,交给我这些食物,让我在印着我自己照片的书上签名。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不重要”。所以我只写了自己的名字。我客气地问她是哪里人,她说“四川人”,又说,“也是上海人”。

我便当她是新上海人。

我有许多听众都是新上海人。他们不管是来上海念书,还是来上海工作,在业余时间里都喜欢听听上海故事,读读上海小说。我的节目,虽然收听率很低,居然也培养了一些忠诚的粉丝,愿意跟着我被引流至阿基米德、喜马拉雅,下载App为平台增添装机量……他们对于这个城市的音乐、文学、民俗、饮食文化的了解,都是通过我们节目建立的(可惜我们节目随时都要倒闭了,用文学语言说,也许明天就倒闭,也许永远也不倒闭)。与其说这些文化是通过我们节目建立的,不如说是我凿壁偷光蹭来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老师帮了大忙,美国时期的碎片生活也曾拿来装点过门面)。后来我随单位结对子去了新疆克拉玛依做活动,在克拉玛依市里看到类似的景观。那座城市因为缺水,经由额尔齐斯河从北冰洋借了一段水源,那是唯一一条对接到北冰洋的水源。乌尔禾和准喝尔盆地附近每年只在六月间下一场雨。但城市里都在修喷泉,种花,花带里接着人工浇水的管子维持斑斓。像极了我的工作与人生。一般游客看不破,他们只觉得“哇塞厉害了666yyds……”,但总有人很喜欢。

阿德以外,我还记得一个听众,来自浙江舟山。考上了上海公安学院以后,他搞了一个收音机,开始听我的节目。他给我的工作邮箱写信,我的工作邮箱里有几千封信,大部分我是不看的,但是他说,“来自一个年轻警察的心声”,我就点开看了。他写道:“如果我不来上海当警察,就要回老家去开船。我能看到我开上二十年船之后自己的样子。我能认出各种海产海鲜,我能认出天边云的警报,我皮肤很黑,儿子很皮,赤脚在海边跑。谢谢你的节目,让我不用变成看得见的那样,你们给了我第二个人生。”我有点感动,但这感动不是那感动。感动淤积得太多了,反而会让我觉得自己是个软弱的蠢货。这对男人来说,并不是给家人长脸的品格。

我父亲一直希望我当个警察。小时候给我看了不少警察故事。我还记得有个专门写“建国以来最大一宗爆炸案、盗窃案、强奸案、绑架案……”的老作家李动,是我阅读的启蒙。每当他写到“那个老警察一辈子没有立过功”,我就知道他马上就要立功了。还有一位专门写警察故事的畅销书作家,最爱写女警察经不起诱惑,对组织来说是不可靠的,可对于邪恶势力,她们又表现得过于一身正气。她们同时在意两样东西,一个是正义的荣光,一个是眼前的幸福。结果被作家讥讽为“麻袋片上绣花,底子不好”。我当不了警察,可能是差不多的原因。底子不好,多愁善感油腔滑调粉饰太平,这令很多人都失望透顶。事到如今,我连警察电影都不愿意看。因为我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从小就知道。我更知道,我可能不是那样的,我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也有了第二个人生,就是隔空跟自己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