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这个影视剧《雍正王朝》中最大的反派人物,他的人生可能是“九子夺嫡”选手中最悲惨的。试问,有谁想这样活一辈子呢?你可能做对了所有的事,但你还是赢不了。甚至还要在许多年后被人当成大反派,一再被提及。人生之中,许多事终究是不能强求的。也许,胤禩临终前会觉得自己的一生就像是个笑话,充满了遗憾,但他终究还是会为自己让母亲翻身封嫔,至少过上了10年风光的好日子而感到欣慰吧。
注释1:满语音译,清代旗籍奴隶名。
注释2:玄烨:《赐皇子允禩》,见《圣祖仁皇帝御制文第二集》卷四十六,四库全书本,第5页b。
注释3:普奇,满洲贵族,康熙二十四年(1685)封镇国公,康熙四十七年缘事革退,康熙五十一年(1712)复封镇国公。
注释4:雍正三年(1725),天津州民人郭允进将该话语写成传单。
注释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第一册),雍正二年四月初七日,中华书局,1993,第205页。
注释6:见《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卷四,四库全书本,第48页a。
老九胤禟:“我们兄弟没有争天下的道理!”
提起老九胤禟,我们脑海中的印象大多可能就是影视剧《雍正王朝》中那位一心辅佐老八胤禩上位的好弟弟。但事实并非如此。
历史上的老九也曾想自己当太子,只不过因为没什么希望,才转而辅佐老八的,而且之后他又去支持老十四,政治投机的意味非常浓。只可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红楼梦·第五回》),最后落了个一地鸡毛。
这位在“九子夺嫡”中因颜值而惨遭淘汰的可怜人,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逼上了通往“塞思黑”的绝路的呢?
一、群嘲与光亮
先来看看老九的童年。
胤禟出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的母亲是在康熙朝非常受宠的宜妃郭络罗氏。按理说,母亲受宠,胤禟的童年应该会过得非常幸福,但胤禟是在一片嘲笑声中长大的。原因很简单,胤禟长得不好看。用雍正的话来说就是:
塞思黑乃系痴肥臃肿,……皇考从前不比之于人数,弟兄辈亦将伊戏谑轻视。(《清世宗实录》卷四四,雍正四年五月十七日)
从父亲康熙到手足兄弟,大家都不太瞧得上老九,还经常拿他开玩笑。这话听上去虽有些夸张,但与现实其实也相差无几。素有贤名的老八可能是当时为数不多没嘲笑过老九的人,因此他们兄弟二人日后才异常亲近。
如果说胤禟被嘲笑的童年中还有一丝光亮的话,那就是他10岁时的“因病得福”。
当时,小胤禟的耳朵上长了一个脓包,使他高烧不退,几乎命悬一线。太医院的中医治不了,最后是两个西洋大夫给他做了外科手术才治好的。胤禟也因此在日后颇亲近洋人。
但真正的光亮之处是,此时正在塞外打猎的父亲康熙得知儿子死里逃生,大喜过望,就让刚刚痊愈的小胤禟赶紧出来一起玩。这是自胤禟出生以来,康熙第一次带他外出,年仅10岁的小胤禟,起手就射中两头小鹿,得到了父亲康熙的赞许。只可惜,这份赞许在胤禟的童年中宛如流星般一闪而过。此后,少年时代的胤禟始终处于幽暗的角落中,无人问津。毕竟康熙在看待儿子这一方面,是个“颜控”。
不过,康熙还是给过胤禟一次机会的。胤禟20多岁时,康熙安排了出身江南书香世家的秦道然到老九家里做教书先生。其实康熙的潜台词很明显,这就是在劝胤禟要精进学业。但胤禟却没能领会父亲的意图,终究把路给走歪了。
二、糊涂与投机
尽管胤禟从小就饱经来自兄弟的嘲笑,也缺乏父亲的宠爱,但他还是经常幻想自己能一步登天。
比如,他曾通过编瞎话对自己进行了一番“造神运动”。他说起自己童年时那次耳朵痛,本来他病重昏迷了,结果忽然看到天花板神光大作,殿梁间全是“大罗金仙”,于是醒来后他的病就好了。
我幼时耳后患痈,甚危。已经昏迷,忽闻大响一声,我开眼时,见殿梁间金甲神围满,我的病就好了。
此外,老九还对人说过,母亲宜妃怀他时本来也生病了,结果梦中忽然来了一位菩萨,喂了她一块红饼,于是母亲醒来后便百病全消。
妃娘娘怀娠之日,身子有病,病中似梦非梦,见正武菩萨赐以红饼,状如日轮,令妃娘娘吃了,果然病愈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