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内务府:大阿哥允禔薨逝,著照贝子之例办理。(《清世宗实录》卷一四九,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
谕宗人府:大阿哥允禔之子弘昉,著封为镇国公。(《清世宗实录》卷一四九,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二日)
雍正将被废除爵位的老大胤禔硬提了一格,按贝子的级别置办了丧礼。在老大去世的第二天,雍正就封了老大的儿子弘昉为镇国公。以老大的罪过来看,雍正的处理可谓极为宽仁。
老大胤禔的一生大起大落,青年风光,中年阴狠,晚年落寞。人有时候越是志在必得,就越容易适得其反,非但看不清前路,还容易走上邪路,最后大梦一场空。想来,晚年被圈禁的胤禔也只能是在梦中,才可回到青年时他驰骋过的辽阔草原吧。老大不值得任何人可怜,但他的一生也的确足以令人唏嘘。
注释1:白晋:《康熙皇帝》,赵晨译,刘耀武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第58页。
注释2:玄烨:《命裕亲王福全、皇长子允禔帅师征厄鲁特锡之以诗》,见《圣祖仁皇帝御制文第二集》卷四十四,四库全书本,第10页b。
老八胤禩:勋贵拥戴的贤名困局
这是一位曾经在“九子夺嫡”之争中最受众人拥戴的阿哥,同时,他也是程序员的噩梦、康熙帝的“bug”、老四雍正的“阿其那”。没错,他就是爱新觉罗·胤禩。
提起老八胤禩,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很可能是影视剧《雍正王朝》中那位城府极深的阴谋家。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胤禩却更像是一个命运多舛的苦命人。
我们今天就来展现八爷一生的全景。
一、黎明的开始:从出身低微到满朝拥戴(0—28岁)
相比起后宫中那些动辄就是满蒙王公、达官贵人之女的妃子,胤禩的母亲卫氏,只是内务府辛者库中一个包衣仆人的女儿。所以,在康熙二十年(1681),胤禩一出生就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他被安排给皇长子胤禔的母亲惠妃抚养,与生母卫氏从此聚少离多。
是的,老八胤禩的童年是和老大胤禔一起度过的。只不过虽然在同一屋檐下,胤禩却活得就像一个外人。彼时小胤禩的人生目标大概只有两个,一是谦逊谨慎地获得周围人的青睐;二是努力精进自己,以改变母亲卫氏在后宫中的地位。
不得不说,胤禩做得非常好。在每天都上蹿下跳、犹如风口上的飞猪一般的老大胤禔的衬托下,谦逊守礼的胤禩就显得非常可靠了,所以他自幼便有贤名。
不仅名声好,胤禩做事也很妥帖。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仅16岁的胤禩陪同父亲康熙亲征噶尔丹,同时承担并出色地完成了看管营地的任务。康熙当时就写诗进行了表扬:
戎行亲莅制机宜,栉沐风霜总不辞。
随侍晨昏依帐殿,焦劳情事尔应知。
可见16岁的少年胤禩在艰苦的军旅生活中勤勉敬业、不辞辛苦。这为他在康熙的心中赢得了不少加分。
两年后,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帝大封皇子,表现出色的胤禩成了当时最年轻的贝勒,才18岁。又过了两年,母以子贵的卫氏也被册封为良嫔,这一年胤禩20岁,他与母亲卫氏终于苦尽甘来。
而在兄弟们的衬托下,20岁的胤禩进入了他在政治上的快速成长期。
彼时,胤禩的7位兄长,老大、老二都暴躁成性;老三孤僻,不爱说话;老四胤禛喜怒无常;老五、老七天资平平,在夺嫡的过程中始终只是看客;老六早早夭折了。至于胤禩的那些弟弟,不但年纪尚小,而且都没有爵位。
对比下来,年纪轻轻的贝勒爷胤禩,待物接人谦逊有礼,在家对母亲恪守孝道,在外对工作尽心尽责,而且朝中不管是科举文臣还是军功贵族,凡是和胤禩共事过的,都对胤禩的为人赞赏有加。因此,本就对太子胤礽的飞扬跋扈有所不满的军功贵族就开始簇拥在胤禩周围,形成了一个反太子的夺嫡集团,也就是所谓的“八爷党”。
毕竟在贵族群体看来,清朝的历史上,皇太极、顺治,甚至包括当朝天子康熙,不都是大家开会选出来的吗?而且,嫡长子立皇太子,那是汉人的传统,可不是我们满人的规矩。况且事实也证明,这个嫡长子如今也的确存在着严重的性格缺陷。
因此,基于胤禩的个人素质、太子胤礽的失德表现,以及清朝贵族商讨推选新君的传统,胤禩最终成功完成了从出身低微、无人问津到受众臣拥戴的华丽转身。
至于“八爷党”,又由哪些人员构成呢?按《清史稿·列传七·允禩》的说法,“八爷党”最核心的人物有四位——阿灵阿、鄂伦岱、揆叙和王鸿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