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成为雍正(123)

成为雍正(123)

作者:李正

在跟老十六相处的时间长了之后,弘昼的办事能力究竟能提高多少,这不好说,但他对吹拉弹唱的喜爱程度是直线上升的。前文有提及,允禄少时学过西方乐理,岁数大了,还在内务府编过乐谱,而弘昼也有样学样,玩起了琵琶。只可惜,可能是小时候老四管得严,弘昼没有童子功傍身,乃至于长大了后再学,这水平就始终差点意思。当时弘昼请人来家里听自己弹琴,那场面,“客皆掩耳厌闻,而王乐此不疲。”

很明显,老实了一辈子的弘昼,人到中年后,越来越放飞自我了。

乾隆在最开始还是很信任弘昼的,比如在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当时突然想去盛京祭祖,结果刚好赶上科举殿试。乾隆就跟弘昼说:这次的殿试你替我盯着就完了,朕先去祭祖。要知道,这殿试一般是不淘汰人的,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给考生排序,然后披上一层“天子门生”的外衣。现在乾隆自己不监考,让弘昼盯着,这种信任非同一般。

经历此回,弘昼就有点飘了。在一次八旗子弟的内部殿试时,当时乾隆和弘昼在监考,可这拨考生答题太慢,饭点儿过了都还没写完。弘昼就劝乾隆说,皇上您要不就先吃饭去吧。乾隆就说不用,我再盯一会儿。结果弘昼不知怎么就鬼使神差地问了一句:

上疑吾买嘱士子耶?(《清史稿·列传七·世宗诸子·和恭亲王弘昼》)

您不吃饭,非在这儿盯着,难道是怀疑我会跟这些考生串通作弊吗?这让乾隆怎么回答?说朕怀疑你?朕要是怀疑你,还能让你在这儿跟朕一起盯着吗?说朕不怀疑你?朕不怀疑你,朕就不能在这儿接着盯着了?朕就非得听你的去吃饭?朕是皇上,朕想干啥轮得着你质疑吗?

最后,弘昼愣是把乾隆气得半天没说出话来。等事毕,弘昼回到家后才意识到,完蛋了,说错话了。于是,弘昼第二天一早就直奔宫里,找哥哥乾隆请罪去了。乾隆看见弘昼,也是没好气,直接说:

使昨答一语,汝齑粉矣!(《清史稿·列传七·世宗诸子·和恭亲王弘昼》)

就凭你昨天说的那句话,朕要是真和你计较,能直接把你剁成肉酱!当然,乾隆也就是放放狠话,此事之后,乾隆对弘昼那还是待之如初的。

不过,看着弘昼逐渐放飞自我的态势,乾隆除了偶尔让弘昼去编编书,或者偶尔去参加个祭孔之类的典礼之外,也就没再让弘昼承担过什么重要职务了。弘昼也乐得清闲,没事在家弹琴吹曲,倒也欢欢乐乐。

最后,弘昼就是这样乐乐呵呵直到终老的。

据说,弘昼临终前,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首先,这件事在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但启功先生说弘昼临终前的小趣事已经在他们家传了八代人了。

说是弘昼快不行了的时候,乾隆就在他旁边,彼时弘昼已经是60岁的老头了,他就一边磕头,一边在自己的脑袋上比画帽子的手势。意思就是问哥哥乾隆,能不能像父亲雍正对十三叔那样,给他也来一顶铁帽子,让他这个“和亲王”的爵位能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可问题是,一方面,乾隆就不是雍正;另一方面,弘昼你半辈子要么拉琴要么出丧,怎么好意思跟十三叔比呢?乾隆就是想给你,面对王公大臣时他也说不出口。

不过,乾隆最后对弘昼也真是十分够意思了。他虽然不可能把这个“和亲王”变成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但还是让它多传了一代,让弘昼的二儿子永璧承袭了“和亲王”爵位。而按清朝祖制,非铁帽子的亲王那是要“世降一等”的,这一代是亲王,到了下一代,正常情况下继承者是要降为郡王的。

乾隆对弘昼,绝对算对得起雍正在遗诏里对他的嘱托了。最终,弘昼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寿终正寝,享年60岁,整整一个甲子。这在古人来看,可是相当圆满的一个数字了。

而在满洲皇室里,能活成弘昼这个样子,算是拿到了非常好的剧本了。要钱有钱,要乐子有乐子,小时候谦逊有礼攒下了名望,人到中年还可以解放天性、放飞自我。虽然其间也干过一些出格的事,惹怒过乾隆,但从来没犯过原则性的大错。甚至在弘昼死后,估计乾隆可能还挺想念自己这个弟弟,证据是,弘昼的生母耿氏也挺长寿,活到了96岁,弘昼走的时候老太太都还活着,乾隆四十三年(1778),老太太90岁大寿时,乾隆还专门办了一场大型的生日庆典,不仅给老太太祝寿,还把耿氏的位分又往上拔了一层,从皇考裕贵妃升为裕皇贵太妃。这就升到头了,不能再升了,再升可就是皇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