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埃隆·马斯克传》 > 正文 19 小虾米对上大鲸鱼:2002至2003年,改变成规,挑战航太龙头

19 小虾米对上大鲸鱼:2002至2003年,改变成规,挑战航太龙头

小虾米对上大鲸鱼

2002至2003年,改变成规,挑战航太龙头

SpaceX成功背后的铁娘子

马斯克很难与人共事,私底下是如此,工作上也是。先前在Zip2和PayPal时,他很能激励别人,却也让人畏惧,有时还会霸凌同事。维系良好的同事关系,不在他的技能范围内,顺从更不是他的本性。他不喜欢分享权力。

但葛温妮。萧特威尔(Gwynne Shotwell)却是极少数的例外。她在2002年到SpaceX任职,最后升上总裁。二十多年来,她在洛杉矶SpaceX总部的办公小隔间,就在马斯克旁边,两人相邻而坐的时间比任何人都要长。

她言辞犀利、直言无讳,而且胆识过人。她很健谈、经常大胆表达意见,但不会越界、失礼。她认为这是自己的强项。她曾是高中篮球校队,也当过啦啦队长,因此带有一种自信的正能量。她随和有主见,敢跟马斯克说实话,而不会激怒他,在他做得太过分的时候,敢于反制,但不会过度干涉。她几乎把他当成同辈,却又保持恭敬,不曾忘记他是创办人,也是老板。

她原姓罗利(Rowley),在芝加哥北部一个村庄长大。高二那年,曾跟母亲参加一场女工程师学会举办的座谈会。会中,有位机械工程师既是一家营造厂的负责人,她的穿着打扮也让萧特威尔惊艳。她说:「那位女工程师是我的偶像,我想成为那样的人。」于是她决定申请附近的西北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她后来告诉西北大学的学生:「我申请这所学校,是因为它在其他领域也展现丰富多样的资源与机会。以前我很怕被贴标签,像是爱钻研知识的怪咖。现在,我要说,我是怪咖,我骄傲。」

1986年,在前往IBM芝加哥办事处面试的路上,她因挑战者号太空梭升空的转播,驻足在商店橱窗的电视墙前。这次升空,高中老师克莉丝塔。麦考里夫(Christa McAuliffe)也在机组人员之列。不幸的是,太空梭在众人殷殷期盼的目光下发射,一分钟后,却爆炸了。这个鼓舞人心的历史时刻,在一瞬间变成悲剧,让人错愕、心碎。萧特威尔大受打击,根本无心应试,最后未被录取,「那次面试,我真的搞砸了。」她后来在底特律找到工作,先是在克莱斯勒(Chrysler)上班,后来搬到加州,成为火箭制造公司小宇宙(Microcosm)的太空系统销售部门主管。小宇宙是一家新创公司,为SpaceX邻近的航太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在小宇宙工作时,萧特威尔的工作伙伴是一位面容粗犷,富有冒险精神,名叫汉斯。柯尼斯曼(Hans Koenigsmann)的德国工程师。柯尼斯曼有个周末在莫哈韦沙漠,与火箭发射同好聚会时,认识了马斯克。马斯克后来前去他家,邀他加入SpaceX。2002年5月,柯尼斯曼成为SpaceX的第四名员工。

萧特威尔邀柯尼斯曼到附近一家他们都很喜欢的餐馆汉斯主厨(Chef Hannes)吃午餐,在这家门面艳黄的奥地利餐厅,为他庆祝转换新公司。用餐过后,她载柯尼斯曼,来到相隔仅几个路口的SpaceX,他下车时,对她说:「一起进来吧,妳可以见见伊隆。」

对马斯克极力降低火箭成本、改由公司自制零组件的想法,萧特威尔留下深刻印象。她说:「他真的了解细节。」但她认为,SpaceX的团队不知道如何销售自己的服务,于是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你现在任用来与潜在客户沟通的那个家伙,是不会成功的。」

隔天,她就接到马斯克助理打来的电话,告诉她马斯克有意聘请她担任商业发展部门副总裁。那年,萧特威尔年近40岁,有两个孩子,正在办理离婚。她认为,SpaceX是一家高风险的新创公司,创办人又是个善变的富豪,因此兴趣缺缺。但她花了三周考虑后,得到一个结论:SpaceX可能为僵化的火箭产业注入创新精神。她告诉马斯克:「我愿意接受这份工作。」她因此成为该公司第七名员工。

萧特威尔的丈夫跟马斯克一样,也有亚斯伯格症候群。这让她在跟马斯克共事时,有一种特殊的洞察力。她说:「像伊隆这样的亚斯伯格症患者,无法理解社交暗示,也不会想到自己说的话对别人有何影响。伊隆很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但对他而言,这是一种研究,无法透过感受去理解。」

亚斯伯格症会使一个人看起来似乎缺乏同情心。「伊隆不是个混蛋,但有时他会说出非常恶劣的话。他并不知道自己说的话,会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他只想要完成任务,」她说,她不想改变他,但会拯救那些被他伤害的人,「我工作的一部分,是照顾受伤的人。」

她是工程师出身的,这点大有帮助。她说:「我不像他那么厉害,但我也不是笨蛋。我了解他在说什么。我用心聆听,尊重他,了解他的意图,努力达成他想要的,即使他所说的最初听起来很疯狂。」她告诉我,她坚信:「他通常是对的。」这种说法也许让人觉得她很谄媚,其实不然。她会跟他说真话,遇到怯懦的人会动气。她列举几个这样的人,说道:「这些人工作起来真的很拚命,但一旦看到伊隆,就成了胆小鬼,根本不敢反驳。」

难忍官僚作风,状告NASA赢了

2003年,萧特威尔加入SpaceX几个月后,和马斯克一起前往华盛顿。他们的目标是争取国防部的合约,发射一种新的小型战略卫星(TacSat),这将使地面部队指挥官得以快速取得影像等数据。

他们去五角大厦附近一家中国餐馆吃饭,马斯克不慎咬断牙齿。他很尴尬,一直用手捂着嘴巴。忆起此事,萧特威尔忍不住笑了出来。她说:「他捂着嘴巴的样子,真是太好笑了。」幸好他们在深夜找到一个牙医,帮他装了颗临时假牙,隔天早上才能去五角大厦开会。他们顺利签下合约,这是SpaceX拿下的第一份合约,金额为350万美元。

为了打响SpaceX的知名度,让一般大众认识这家公司,2003年12月,马斯克把猎鹰一号的原型机运到华盛顿,在国家航空和太空博物馆(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馆外展出。SpaceX打造了一辆特别的拖车,把七层楼高的火箭平放,绑在宝蓝色的吊架上,从洛杉矶运载过来。马斯克下令全力赶工,设下疯狂的完工期限,要求火箭的原型机如期上路。

在SpaceX,很多工程师都对这个任务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毕竟这只是模型,不是真正的火箭。但这个火箭模型在警方的护送下于独立大道游行时,NASA署长西恩。欧基夫(Sean O’Keefe)看了非常感动。于是指派他的副手连恩。萨斯菲德(Liam Sarsfield)去加州,评估这家勇气十足的新创公司。萨斯菲德向署长报告:「SpaceX产品优良,拥有很大的潜力。NASA在这家公司投资,必然能获得回报。」

萨斯菲德欣赏马斯克的求知若渴,想进一步了解一些高度技术性问题,例如国际太空站的对接系统、引擎过热的原因等。他们经常通信,用电子邮件讨论各种问题。但2004年2月, NASA在没有招标下,就把一纸高达2.27亿美元的订单给了基斯勒航太公司(Kistler Aerospace);基斯勒是一家私人火箭公司,也是SpaceX的对手。这纸合约是有关太空运输系统,用火箭将货物和补给物送到国际太空站。

马斯克认为,SpaceX也能胜任这个任务(结果证明他是对的),因此和萨斯菲德产生嫌隙。

萨斯菲德就错在对马斯克太过开诚布公。他在信中写道,基斯勒航太公司之所以能在未公开竞标下,取得这份合约,是因为该公司的「财务岌岌可危」,而NASA 不希望这家公司倒闭。萨斯菲德向马斯克保证,SpaceX以后还是可以透过竞标,取得其他合约。马斯克听了,怒不可抑,他认为,NASA 应该鼓励创新,而非济弱扶倾。

2004年5月,马斯克在NASA总部跟官员见面,不听萧特威尔的劝告,执意针对基斯勒在无招标下取得合约一事,状告NASA。马斯克说:「每个人都告诉我,这可能意味我们再也无法跟NASA合作了。但NASA这么做是错的,怎么可以这样迂腐,所以我要提告。」他不惜把他在NASA一直力挺SpaceX的盟友萨斯菲德拖下水,揭露萨斯菲德在信件中所言,也就是这纸合约其实是基斯勒的救生圈。

SpaceX最后获得胜诉,法院要NASA就太空站补给计划重新开放投标,SpaceX因而拿下一大部分的标案。马斯克告诉《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克里斯蒂安。戴文波特(Christian Davenport):「SpaceX状告NASA,就像小虾米对上大鲸鱼。诉讼结果让大家跌破眼镜。每一个人都无法置信。」

提固定价格合约,取代保证获利的成本加成

这场胜利不只是对SpaceX意义重大,对美国太空计划也至关紧要。NASA和国防部向来会跟承包商,签订所谓的成本加成合约(cost-plus contract),例如建造新的火箭、引擎或卫星,为了握有控制权,会发布详细的规格,要求承包商遵照,最后往往把合约授予像波音或洛克希德马丁这样的大公司,而这些公司则可以获得成本与保证利润。这在二战期间是标准做法,因为政府得以完全控制武器的开发,避免有人认为承包商从战争牟利。

马斯克这次去华盛顿,在参议院委员会作证时,努力推动另一种做法。他论道,成本加成制度会阻碍创新。如果一项计划超出预算,承包商反而能获得更多的报酬。如此一来,成本加成制度中的承包商会变得不想承担风险,也没有动机发挥创意,更不会削减成本,甚至为了从中获取更大利益,致使工程延宕。他说:「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只想利用成本加成大捞油水,如果继续沿用这套制度,那就永远上不了火星了。如果工程拖得愈久,领得愈多,谁会想要提早完成?只要工程不断展延,就可以一直吸吮政府的奶水。」

SpaceX倡导的替代方案,是让私人公司为了对政府任务或计划竞标,例如将政府机构的酬载送上轨道等。一家公司必须赌上自己的资本,只有达成里程碑,才能获得报酬。这种基于结果的固定价格合约,将使私人公司得以在很多方面拥有控制权,决定火箭如何设计、建造。一旦成功建造出具成本效益的火箭,就能赚取厚利,要是失败,就会蒙受巨额损失。马斯克说:「这是奖励成果,而非鼓励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