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埃隆·马斯克传》 > 正文 10 第一次创业:1995至1999年,创立Zip2加入网路狂潮

10 第一次创业:1995至1999年,创立Zip2加入网路狂潮

地图搜索引擎的前身

有些最好的创新,来自于结合先前的两种创新。1995年网路开始飞快成长时,马斯克兄弟有个构想。这个想法很简单:把可在网路上搜寻的企业名录和地图软体结合,指引使用者前往他们要去的地方。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出这种趋势。有一次,金博尔去《多伦多星报》( Toronto Star)开会;多伦多的黄页就是这家报社印行的。该报社长拿起一本厚厚的黄页扔向他,并质疑的说:「你当真以为你们能取代这一本?」

马斯克兄弟在帕罗奥图,租了一间很小的办公室,里面只有两张桌子和睡垫。前半年,他们都睡在办公室,去YMCA洗澡。金博尔弄了个小电炉,偶尔会煮点东西来吃(多年后他当了厨师,也开了餐厅)。但他们多半在快餐店「盒子里的杰克」(Jack in the Box)吃饭。有时,一天会去三次,因为这家店的餐点很便宜、24小时营业,而且过一条街就到了。马斯克最爱吃他们的照烧系列盖饭。金博尔说:「这家店菜单上的每一个品项,我现在仍然可以背出来,那张菜单已烙印在我的脑中。」

几个月后,两兄弟租了一间空屋,但没再添购家具。「那间租屋只有两张床垫,以及一大堆可可泡芙燕麦片的盒子。」托丝卡说。即使已搬进公寓,马斯克依然常在办公室过夜,当写程式到疲惫不堪时,就窝在桌子底下睡觉。早期员工吉姆。安柏拉斯(Jim Ambras)说:「他没枕头,也没睡袋,不知道怎么睡的。偶尔早上有客户来开会,我会把他叫醒,请他回家洗个澡。」

女王大学时期的好友法鲁克,也从多伦多过来和两兄弟一起打拚,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常和马斯克起争执。他的太太妮雅美(Nyame)说:「如果你希望你们永远是好朋友,就不要继续一起工作。」因此,他只做了一个半月就辞职了。「我知道,我不能既要当他的工作伙伴,又要做他的朋友。如果只能从中择一,当他的朋友似乎比较快乐。」

马斯克的父亲这时还没跟两兄弟疏远。有一次他从南非来看他们,给两兄弟28,000美元,还有一部500美元买来的二手破车。母亲梅伊更常常从多伦多过来,带食物和衣服给他们。她给两兄弟1万美元,而且由于他们申请的信用卡还没核准,她让他们用她的附卡。

他们在拜访电子地图资料库业者纳特公司(Navteq)之后,首次有了突破。纳特同意,在马斯克兄弟获利之前,愿意免费授权,让他们使用纳特的地图资料库。马斯克写了程式,把该地区的电子地图和企业名录整合起来。金博尔说:「你可用游标放大,也可移动地图,这东西在今天很稀松平常,但当时简直像魔术一样令人吃惊。我想,我和伊隆是全世界最先在网路上看到这种应用的人。」

他们把公司命名为Zip2,意思是咻地飞快移动到你想去的地方。马斯克为自己创造的这种「互动式网路目录服务」申请到专利。该专利叙述:「本发明为整合商业名录和地图资料库的网路存取服务。」

第一次要去和潜在投资人见面时,因为父亲送的车坏了,他们只得搭公车去沙丘路。但后来马斯克兄弟开发的网路企业名录服务消息传开了,创投业者纷纷前来找他们。他们买了一个很大的电脑机柜,把一部电脑放在里面,让它看起来像是巨大的伺服器。他们将这部机器命名为「会发出叮的一声的机器」(The Machine That Goes Ping),源于英国喜剧团体蒙提派森(Monty Python)的滑稽桥段。金博尔说:「每次投资人来的时候,我们就把这个高耸的柜子推出来。他们看到这柜子,还以为我们做的东西有多先进。我们每次都忍俊不住。」

为了准备跟创投业者开会,梅伊从多伦多飞过来帮忙,经常深夜还在金科影印店(Kinko)把简报资料印出来。她说:「彩色影印贵得要命,印一页就要1美元。除了伊隆,每个人都累瘫了。他总是彻夜不休地写程式。」1996年初,他们终于拿到第一份来自潜在投资人的投资意向书,梅伊带两个儿子去一家高级餐厅庆祝。她在付帐的时候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帮你们刷卡了。」

的确如此。不久后,莫尔戴维多创投公司(Mohr Davidow Ventures)打算拿出300万美元投资他们的公司,这个提议金额让他们瞠目结舌。最后一次向莫尔戴维多做简报,是在一个周一上午。但前两天的周末,金博尔决定飞去多伦多,帮梅伊修理电脑,然后赶回来。「我们很爱妈妈。」他解释说。周日他要搭机回旧金山时,在多伦多机场被海关人员拦下来。他们检查他的行李,看到简报资料、名片和其他Zip2的相关文件。由于他没有美国工作签证,被禁止登机。一个朋友去机场接他,开车越过边境。边境的海关人员就没那么严格了,金博尔编了一个理由,说他们要到美国看大卫。赖特曼(David Letterman)的深夜秀,才顺利入境。他赶上从水牛城飞往旧金山的晚班飞机,及时到达会议室。

莫尔戴维多创投公司很欣赏他们的简报,敲定了这个投资计划。该公司还找了一个移民律师帮他们取得工作签证,并各给他们3万美元去买车。马斯克买了一部1967年的捷豹E-Type。在南非时,他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部车的照片,上面写着史上最棒的敞篷车,那时他就发誓,如果有钱,一定要买一部。他说:「这是你能想像的最美的车了,但这部车每周至少抛锚一次。」

创投金主很快就做他们经常做的一件事:由于创办人还是毛头小子,因而请大人来监督、掌管公司。其实,这种事也曾发生在苹果的贾伯斯,以及Google的赖利。佩吉(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身上。Zip2金主找来李奇。索尔金(Rich Sorkin)担任执行长,索尔金曾在音频设备制造公司担任商业发展团队主管,马斯克则转任技术长。起先,马斯克认为这个新职位挺适合自己的:可以专注在产品的打造,但他很快学到一课。他说:「我从来就没想过要当执行长。但我了解到,除非你是执行长,否则不可能真正成为技术长或产品长。」

随着变化而来的是新策略。Zip2不再直接向企业及客户销售软体,而是锁定大报社,报社再利用这样的软体建立自己的地区分类目录。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报社已有自己的销售团队,正想敲开每一家公司的大门,拉广告及推销分类广告。伟达报业集团(Knight-Ridder)、《纽约时报》、普立兹家族(Pulitzer)的《圣路易邮报》( St. Louis Post Dispatch)和赫斯特国际集团(Hearst)旗下的报纸,都成为Zip2的客户。伟达和《纽约时报》的高级主管都加入了Zip2董事会。《编辑与出版人》( Editor & Publisher)刊登了一篇封面故事,题为:〈新闻界的新超级英雄:Zip2〉。文章指出,Zip2已创造了「一套新的软体,让每一家报社能快速建立大规模的城市指南目录。」

从很多方面来看,Zip2都缔造了空前的成功。到1997年,已有140家报社跟Zip2签约,授权费从1,000美元到10,000美元不等。两年前曾拿黄页扔向金博尔的《多伦多星报》社长,这时打电话来道歉,询问Zip2是否还愿意跟他们合作。金博尔答道,没问题。

硬派的工作狂

打从开始工作,马斯克就是个严格的主管,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概念不以为然。在Zip2及后来的每一家公司,他都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白天疯狂地工作,几乎每个晚上也都在工作,没有休假。他希望,别人也这么做。他唯一会放纵自己的事,就是打电玩,允许自己在休息时间狂打电玩。Zip2团队参加电神之槌竞赛,拿到了全美第二名。他说,他们本来可以夺下第一名,但有个队员把显示卡操太凶,乃至电脑负荷不了,当机了。

其他工程师下班回家后,马斯克有时会把他们正在写的程式拿过来看,然后重写。由于他天生没有同理心,不知道公然修改别人的东西会破坏彼此感情,也不在乎自己这么做会有何影响。正如他说的:「看到烂程式,就手痒。」他不曾当过运动团队的队长,也不是一票朋友簇拥的老大,缺乏与人成为同袍的本能。他就像贾伯斯,毫不在乎自己是否冒犯了跟他共事的人或让人害怕,只是一心一意驱使别人达成不可能的任务。多年后,他在SpaceX主管会议上说:「你要做的,不是让别人喜欢你。事实上,那只会适得其反。」

他对金博尔尤其严厉。金博尔说:「我很爱我哥,但跟他一起工作真的像在地狱。」他们常常因为意见不合,在办公室地板上扭打成一团,有时是为了重大策略争吵,看到对方稍有怠慢也会爆气,光是为了Zip2这个公司的名称就吵得不可开交(这是金博尔和一家行销公司一起想出来的,但马斯克很讨厌)。「我们在南非长大,打架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马斯克说,「这是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没有私人办公室,只有小隔间,想不看到彼此都不可能。他们吵得最凶的一次,又在地上扭打起来,马斯克似乎就要出拳打在金博尔脸上,金博尔狠狠咬他的手,啃下一块肉。马斯克只得去急诊缝合、打破伤风。「我们压力都很大的时候,就不会注意到身边的人,」金博尔说。他后来承认哥哥没错,Zip2这个公司名的确不好,「那个名字很烂。」

真正执著于产品的人有一种强迫症,想要直接卖给顾客,不希望有人在中间搅局。马斯克就是这样的人。Zip2的新策略让他失望,等于是降格,成了报业集团的无名供应商。马斯克说,他想买下「 city.com 」的网域名称,再次瞄准一般消费者,与雅虎(Yahoo)和美国线上(AOL)竞争。

投资人也对他们的策略有了新的想法。1998年秋天,城市指南和网路目录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还没有一家公司能赚钱。因此,Zip2执行长索尔金决定和其中一家合并,也就是城市搜寻(CitySearch),希望透过结盟在市场上获致成功。但马斯克和城市搜寻的执行长见面时,那个人让他不安。于是,他和金博尔拉拢了几个工程师,发动叛变,破坏这个合并计划。他还要求让自己再次担任执行长。但董事会不但拒绝,还拔掉他的董事长头衔,以削弱他的力量。

马斯克告诉《公司》( Inc.)杂志:「创投家或专业经理人做不了大事的。他们没有创造力,也没有远见。」莫尔戴维多公司的一个合伙人德瑞克。普鲁迪恩(Derek Proudian)被任命为临时执行长,任务是把Zip2卖掉。普鲁迪恩告诉马斯克:「这是你的第一家公司,我们去找买家,赚了钱,你就可以创立第二家、第三家和第四家公司。」

名气虽诱人,但更想创立新事业

1999年1月,马斯克和金博尔创立Zip2还不到四年,有天普鲁迪恩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们康柏电脑正想强化他们的搜寻引擎AltaVista,提议以3.07亿美元现金收购Zip2。马斯克兄弟将他们拥有的12%股权六四分帐,因此27岁的马斯克拿到2,200万美元,金博尔则分到1,500万美元。在公寓收到支票时,马斯克的眼睛都发直了。「我的银行帐户余额从5,000 美元,变成22,005,000 美元。」他说。

两兄弟给父亲30万美元,给母亲100万美元。马斯克买了栋约170坪的豪华公寓,更大手笔地犒赏自己:买了一部要价100万美元的银色麦拉伦F1跑车,这是当时全世界车速最快的量产车。他同意CNN来家里采访,拍摄交车的过程。「三年前,我还在YMCA洗澡,睡在办公室地板,现在我居然有一部价值百万美元的名车。」他说。他掩不住内心的雀跃,亲自到街上迎接爱车,看他的麦拉伦跑车从卡车上缓缓地卸下来。

在这番冲动挥霍之后,他发觉这种炫富恐怕惹人眼红。他承认:「有人或许会认为这是纨裤子弟的行径。我的价值观可能已经改变,但我还没意识到这点。」

所以,他们变了吗?他的暴富使他的欲望和冲动几乎不受约束,这不一定是件好事。但是他执着认真、为使命全力拚搏的精神依然不变。

作家迈克。葛洛斯(Michael Gross)当时在矽谷为传媒女强人蒂娜。布朗(Tina Brown)的《闲谈》( Talk)杂志撰写一篇有关科技新贵的文章。多年后葛洛斯回忆道:「我原本想找一个浮夸的人物来揶揄,但我在2000年遇见的马斯克对人生充满热情。他太讨人喜欢了,我无法调侃他。那时的他和现在一样漫不经心的发言,不受他人的期望影响,不在乎他人认为自己应该做什么。但他的思想开放、有魅力,而且很有趣。」

对于一个从小就没有朋友的孩子来说,名气是诱人的。他告诉CNN:「我想上《滚石》的封面。」然而,他最终还是没有成为只想累积财富的人。他说:「我大可买下巴哈马的一个岛屿,把那里变成我的私人领地,但我对创立新公司更有兴趣。我还没把钱花光,我准备把几乎所有的钱再投入到新的赛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