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李作鹏回忆录》 > 正文 李作鹏回忆录(上卷) 第二十章摧枯拉朽占广州

第二十章摧枯拉朽占广州

第二十章摧枯拉朽占广州

一、“兵强马壮”运动

宜春地区在南昌盆地的西部,处于武功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人口比较稠密,土地肥沃。交通、文化和农业经济均比较发达。南昌暴动、秋收起义对这一带都有直接影响,以后游击战争的战火也经常波及。1930年曾成立县苏维埃,在农村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因此,群众对苏区、对红军、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不仅不生疏,而且十分支持和拥护。

我军进入江南后,部队由北国雪野转战东岸南国水乡,遇到许多新的情况和新困难。这些问题在湘赣战役中已经明显的暴露出来,并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里,增加了完成战斗任务的困难。促使我们必须正视和立刻着手解决。压在我们各级领导身上的具体工作担子更显繁重。

部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水土不服。北方战士天天吃大米,喝凉水,马喂稻谷,稻草,因此饮食极不习惯。再加上阴雨绵绵,粮食发霉,不管是人吃,还是马吃,都造成人泻肚,马拉稀,人泻的没劲,马拉的无力。

第二、雨季和酷暑。气候多变莫测,半个月中三分之二是阴雨绵绵,不下雨则是酷热。部队既无雨具,又无蚊帐。雨天行军全身湿透,因而晚上宿营亦得不到好的休息。进行军中,烈日如火,仅127师就中暑热死了六十余人。晚上蚊虫捣乱,不能安睡,蚊虫引起的疟疾尤为严重。全军患痢疾、腹泻好疟疾者上万余人,还有被毒蛇咬伤、疥疮、盲肠炎、脚气烂脚、眼疾等,部队非战斗减员严重。

第三、马匹患病占三分之一。牲口不习惯南方气候,吃不上草料,体力消瘦严重。道路泥泞,石头多,马蹄湿软钉不上掌,马拐腿的很多,马匹的死亡率上升,据三个师不完全统计,两周死亡马十八匹;据一个师统计,十天病吗一百零四匹。

第四、因连绵雨和无防雨装具,已造成武器弹药、通讯、卫生器材损害。

第五、药品奇缺。随军携带的药品,以战场救护为主。对于防护中暑,治疗疟疾、痢疾、腹泻等药品,由于事先估计不足,携带很少。离后方又远,补给困难,就地购买有限。因此患病人员得不到及时治疗,增加许多痛苦。

第六、江南山多、河多,路少、路窄。部队装备不适应。不但牵引重炮的汽车和运输弹药粮草的汽车不能随军行动。就是脚轮大车也失去作用。完全依靠人背肩挑、马驮骡载。这样重武器及车辆,只能绕道前进,不能发挥其作用。道路泥泞特别费草鞋,非常消耗体力。河水遇雨即暴涨,有时候一个小河沟,就能耽误数小时,甚至不能通过。

第七、北方人听不懂江西话,江西老表又听不懂北方话,军民关系受到不少影响。由于语言不通,常发生“所问非所答”及其他误会现象,令人啼笑皆非。越往南走,方言土语越不易懂。一时很难解决。

第八、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部队产生一种普遍性的“厌南思北”的思想倾向。思恋东北的冰天雪地,大豆高粱。思念东北的父老乡亲。这是当前最难做、又必须做好的政治思想工作。

我们把遇到的问题,迅速向四野司令部进行了报告。以我和政委张池明、副军长龙书金、参谋长黄一平名义发给四野的电报,详细报告了部队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针对这些困难采取的措施。

我们提出三点意见:

第一是在指战员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面对遇到的困难,开展干部战士找对策的讨论,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从思想上解决怕雨、怕热、怕走山路、怕过河、怕露营的心理。

第二是在编制上进行必要的调整,这包括:

1、为了适应南方作战山多水多的特点,部队重型装备必须减少,军炮兵团取消榴炮、野炮,改为一个山炮营,一个战防炮营,一个重迫击炮营。师山炮营,三个4门制山炮连给我三个3门制山炮连,取消重迫击炮连。团战防炮连取消,改为一个2门制92步兵炮排,两个迫击炮排(4门)合成一个连。步兵营机炮连的重机枪由6挺改为4挺,六零炮由9门改为6门。军炮团减少车辆,师、团火炮骡马驮载,以增加运动灵活性。

2、轻装指挥机关,干部行李须减少,必要的办公用品驮起来。各单位须增设兽医和掌工。山地作战骑兵通信员作用减少应随之减少,因此要加强步兵通讯和信号联络。

3、将强工兵建设,专设工兵排(主要用于架桥),师设工兵连,军设工兵营。

4、伤员战场抢救今后以第一线为主,采取就地安置无须向后方转运,军担架营除保留一个连,其余拨入师团,加强第一线。

第三是在战术教育上,干部着重研究山地、丛林、河流几种情况下的行军、作战方法战士着重爬山、走小路、山地、丛林、水田中的前进与搜索,还有操舟、搭浮桥和单兵游泳练习与训练,及对日常生活习惯、防病知识的教育等等。

毛泽东获此情况,在7月26日的电报中说:“盛夏行军病员大增极为悬念。你们已改为旅次行军及三伏休整,当可以使情况改善。”1【注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军史》第336页黄河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四野首长决定:“部队暑期休整”。军党委决定:“休整期间,半天工作,半天休息”,“保证吃好、睡好,恢复体力。”

于是我军在敌前开展“兵强马壮”运动。首先是各医疗部门开始行动,对生病的指战员按病种分别集中,成立医疗站,修养所。大批药品从后方运来,医生护士夜以继日地进行治疗护理,大量战士很快康复归队,医疗队在恢复部队战斗力上立了大功。

部队还进行防疫教育,做到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各排订立卫生公约,注意个人卫生,对驻地水源等地进行消毒。发动群众想办法,用野草熏蚊子,学用竹皮作蓑衣。后勤部门筹集粮食,提高伙食标准,战士营养得到补充,身体素质很快提高。

各军建立兵马治疗站,将患病的军马集中治疗,在有马匹的部队强调对马匹的爱护,提出保证马匹健康就是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从而减少马匹患病和死亡。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向部队反复说明进军中南的伟大意义,牢固树立把“光荣路走到底”的思想。针对有的战士“三怕”(怕爬山,怕泅水,怕天热)和思北厌南的情绪,进行形势任务教育,提高阶级觉悟。

部队砸休整期间,总结南方作战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训练部队在河网、稻田、山地的作战方法和战术动作,进行游泳、划船等训练。使部队适应南方地域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我军自傲宜春地区,经过四十天的“兵强马壮”运动,疾病被有效控制,掉队、住院人员陆续归队。战士们又恢复了饱满的战斗情绪。部队元气完全恢复。通过学习与动员,指战员们“将购买进行到底”的决心更加坚定,克服各种困难更有信心。部队必须的各种物资弹药进行了及时的补充。总而言之,继续南下,进军广东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作战和生活物资准备更加充分。

二、向广东进军

我兵团主力一部,已于8月上旬开始进行了赣南战役。自泰和起,沿赣江两岸向南挺进。一举解放江西南部重镇赣州城,旋即分路继续向南前进。东路相继解放信丰、安远、龙南、定南等地区,同时解放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政权所在地瑞金。西路相继解放了南康、上犹、崇义、大庾等地区,并与粤赣湘边游击纵队胜利会师,到8月下旬战役基本结束。这样就为进军广东,直捣国民党残余巢穴——广州铺设了一条通向胜利的大道。

9月10日,我记得正是农历“白露”那天,我们43军奉命由宜春地区出发向间前进,然后逆赣江南下。越过五岭,向广东方向前进,沿路扫荡残余敌人。

在残暑尚存的江南初秋季节,行军走路、翻山越岭仍然汗流浃背,但早晚的温度已明显的缓和了。经过数天行军,部队到达吉安地区,并决定各师在此休息一天,我们军指挥所因乘车前进,故多停了两天。

吉安是赣江中游水陆交通及物资集散中心,是江西省第三大城,也是军事要地。控制住此处,就可以把江西拦腰截成南北两段,首尾不能相顾。1930年10月,红军攻占吉安,使南昌、赣州各自孤立,中游地区十余县城先后解放,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筹集数十万元,苏维埃政权迅速发展,红军直达南昌北郊,把白狗子打得鬼哭狼嚎。

我就是红军攻占吉安时参军的。那年我只有十六岁,是在“扩大铁的红军一百万”的口号下,加入红军的。自从以后,烟云随风飘,光阴似水流,离乡背井,屈指已经十九个年头了,现在重返故乡,所见所闻,感慨万千。总的印象是山河依旧,人民更加贫穷了。自红军离开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于苏区的人民,进行了令人发指的烧杀摧残。据说现在江西人口比红军开始时代减少了减少了一半。江西原是一个富庶而美丽的地方,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不少村庄房屋被烧了,人被杀了,加上“旱干水溢年年有,苛捐杂税月月添”,土地荒废了,剩下的只是枯树荒草,断墙残壁。人民更加贫穷,百姓流离失所……

我利用停留机会回了一趟老家,这是我参加革命,南征北战以来第一次回家。我家离吉安城只有十华里,几乎是隔江相望。我少年时代就经常来往于吉安,因此这次返乡,认路认村,只步行一小时稍多点就到了。

由于在宜春出发时派了军副政委袁克服到吉安打前站透露了消息,吉安城乡许多人就窃窃私语,议论我将要回到吉安。而我的老父亲和兄弟更是早就扫庭以待,盼望我回家探亲。人民错误地估计解放军高级干部返乡必定是小车大马,前呼后拥,结果我只带两名警卫员徒步而行,除了给老父亲三十元银元外,只带了两斤水果糖哄哄孩子,其他什么赠品礼物也没有。

在家里吃了午餐,稍事休息之后,下午长兄引我到墓地给母亲祭坟。墓地既无花园,也无供果,只有长兄给预备了一点香烛。母亲被埋在乱石岗里,坟墓很小,碑石已被人砸碎。长兄点燃香烛后,一边放鞭炮,一边将三炷香给我,我捧上三炷香,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大声呼喊:“妈妈,我回来看望你来了!”然后将香插在坟上就,止不住的悲伤之情,流流满面。

我母亲是个普通劳动妇女,没有文化,但善于纺纱织布,善于养鸡喂猪,善于精打细算,管理家务,她老人家为人善良,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她把我抚养到十六岁,鼓励我参加革命,参加红军,使我能有今天。我参加革命之后,她去世了。

由于军务在身不敢久停,在家只呆了不过二三个小时,我就匆匆赶回军部了。

俯视赣江水,仰望井冈山。在桂花飘香的时节,我们部队和军指挥所机关沿着赣江西侧、井冈山东麓的公路,经泰和、遂川向赣州、南康方向继续前进。人群如流,车轮滚滚,欢声笑语,士气昂扬。井冈山地区沿途群众以亲切的目光和笑脸,迎送自己的队伍向广东进军。

三、广东战役

我们的部队与9月28日进到南康、大庾地区后,稍事集结休息,检查入粤作战的最后准备工作,向部队交代作战任务和兵力部署,进行临战前的动员鼓动工作等等。在路过赣州时,兵团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召见我们当面授予作战任务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广东境内的主要敌人为:伪广州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和伪广东省主席薛岳,正规番号的主要部队有沈发藻兵团,刘安琪兵团,胡琏兵团,辖10、18、23、32、39、50、62、63、64、70、109等军,共二十八个师。另有非正规军五个保安师,总计兵力约十五万人。其部署如下:余汉谋主力第39、第63两军自傲南雄、曲江、始兴一线;第23、第70两军在英德地区;第32、第50两军自傲从化县地区;第109军在广州地区;第10、第18两军在潮汕地区;第62、第64两军在广州地区;第10、第18两军在潮汕地区;第62、第64两军自傲湛江、海南岛。广州还有伪总统李宗仁及伪陆军部总直属队一个警卫团,两个宪兵团,炮兵、工兵各一个营等部队。

据外电消息,7月中旬,蒋介石由台飞粤,与李宗仁会晤,策划广州的保卫战。8月中旬,蒋介石再次由台飞粤,表示“诚信广州的保卫战,为决定最后成败的一战,不得不再度前往广州视察”云云。

第二、我们四野15兵团(邓华兵团)和二野4兵团(陈赓兵团)协同作战,负责歼灭广东境内参与敌人,解放全广东。具体部署如下:二野4兵团第13、14、15三个军,四野15兵团第43、44两个军,两广纵队和林平纵队统有4兵团司令员陈赓指挥。分三路向广东进军。以4兵团为右路军,第一步夺取曲江,第二步夺取英德,而后直插三水,切断广州敌人西逃退路。以15兵团两个军为中路军,一部迂回英德,协同4兵团作战,主力知道广州。以两广纵队和林平纵队为左路军,分别由和平、龙川等地出发,直插粤东,切断广州敌人向东向南的退路。同时,邓华、赖传珠又指示:43军第一步任务是围歼翁源新江圩敌人39军部队,配合4兵团攻占曲江,尔后继续南进配合4兵团歼灭英德地区敌人,并应准备担任主攻广州任务。

此时,叶剑英已在赣州主持召开华南分局扩大会议,宣布了中共中央成立华南分局,指定叶剑英为第一书记,张云逸为第二书记,方方为第三书记。会议讨论了向广东进军问题,准备发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告广东人民书》。动员广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彻底扫除残余敌人,协助接管乡村和城市,建立革命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我们军队应该积极向群众宣传《告广东人民书》的精神。

9月30日,已死秋高气爽,我四野15兵团和二野第4兵团同时向广东境内进军,多路部队从粤北涌入。粤赣公路上,延绵数百里的行军队伍,尘土飞扬,车轮滚滚,战旗飘飘,人欢马叫。受过大革命洗礼的广东老百姓热烈欢迎自己的军队,烧茶送水,挑土修路。

我们军指挥所乘车于10月1日越过梅岭,据说这里是敌人吹嘘的“粤、湘、赣防线”的所在地,其实连敌人的影子也没见到。梅岭古时因有大量绿叶红花,幽香远溢的梅树林而得名,可是现在梅林也不见了。

我们在梅岭之岭停车,略微休息,接见陈赓兵团派来的联络官,互通情报。这时,通信科长急匆匆跑来报告:“从收音机中听到重要新闻。”我赶紧让他把收音机拿到指挥所。我们从收音机里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毛主席在典礼上宣布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公告,宣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布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宣布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历史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朱总司令又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部队,在反对美帝国主义所援助的蒋介石反动政府的革命战争,已经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是现在我们的战斗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我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声音,这是向全世界的庄严宣告,这是向全体解放军指战员发布的庄严命令。

当我们把广播内容向部队传达后,全军指战员的战斗情绪更加高涨,求战之心更加迫切。“庆祝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庆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把革命战争进行到底!消灭一切国民党残余匪帮,打到广州去,捣毁国民党残余巢穴!”的口号声此落彼起,雄壮激昂,在山谷间回荡。

我们兵团主力二个军和陈赓兵团三个军,很快先后解放了南雄、始兴、汝城、仁化,乐昌等地。两个兵团对曲江地区形成钳形包围之势。此时白崇禧慌忙调其46军由衡阳附近沿粤汉路南下,妄图协同39军、63军固守曲江,梦想与衡阳、广州成为三大固守重点。但当白匪46军刚到乐昌附近,湖南长沙前线我军队衡阳及其以西地区展开了强大攻势,迫使该敌仓皇北援。而驻曲江敌29军也连夜缩回到英德以南地区,只剩63军固守曲江。10月6日陈赓兵团向曲江地区分进合击,7日解放曲江,守敌狼狈难逃。该兵团立即沿北江两岸地区挥戈向南追击。

我43军居右,44军居左,沿北江以东地区齐头向南推进。我们部署127师和128师为第一梯队,129师和军直属部队为第二梯队,翻山越岭,涉水渡河,保持了较快的前进速度。进到粤北始兴时,得知曲江一带敌人已经先期撤退,翁源、新江圩之敌也已难逃。

奉兵团电令,我43军应向翁源、佛冈、花县挺进。我127师先头部队冒着大雨,踏着泥泞崎岖的上路奔袭佛冈。10月11日到达佛冈以北地区时,获悉佛冈城内尚有敌人39军一个团及地方保安团队没有逃走,当即命令127师予以歼灭,然后快速跟进。该师立即展开并于黄昏发起进攻,不到三个小时,全歼守敌,结束战斗。

在127师攻打佛冈之敌时,我128师和129师改为第一梯队,继续向花县、广州挺进。

44军则沿翁源、广州公路南下,向纵化、增城急进,负责切断广九铁路,堵截广州敌人向东逃窜。

10月13日,我128师先头部队占领花县,歼守敌50军一个营及一个保安营后,继续向广州市郊逼近。

14日下午,敌人焚烧白云机场油库,浓烟滚滚,火焰冲天,在花县的军指挥所清晰可见。当日下午18时,敌人破坏广州海珠大桥,爆破之声,数十里以外皆可听到。

据此,我们判断敌人已决心弃城逃跑,当即命令128师、129师迅速向广州侦察前进。部队首先控制了白云山等处制高点,相机进占广州市。部队在前进中,除与敌残余掩护部队稍有接触外,基本上没有遇到敌人的抵抗,我128师于14日19时胜利地进占省政府等机关,俘虏敌第50军、第109军掩护部队二千余人。我44军一部也同时进入广州。广州市民欢欣鼓舞,欢迎解放大军进城,庆祝广州解放。

44军于15日,在广州东北新塘歼敌四个团,继续沿广九路东进扫荡铁路沿线。两广纵队相继解放粤东重镇惠阳、河源等县城。19日在龙华圩迫使残敌109军154师投降。西路陈赓兵团于15日解放广州以西之三水,16日解放四会,18日解放高要,各歼敌一部。当得悉广州敌人主力已向阳江、湛江方向逃窜。该兵团没有进广州,立即分兵三路向阳江方向猛烈追击。

解放广州后,根据俘虏军官供称,当我军向广州前进时,广州数万敌人非常恐慌,混乱不堪,如何对策,举棋不定,有的主张死守,有的主张逃窜,最后李宗仁、余汉谋决定,脚底板擦油,除留少数部队守城担任掩护任务外,主力迅速分散撤退,一部向潮汕方向节节抗退,梦想最后逃亡台湾。伪陆军总部直属部队向西,经柳州向云南撤退,其余四个军(23、29、50、70军)由21兵团司令刘安祺指挥,向湛江方向撤退,完图逃亡海南岛。伪总统李宗仁偕总部随员,于12日乘飞机离开广州经南宁去重庆。而余汉谋、薛岳则同时逃往海南岛。

我们军指挥所15日上午进抵广州,部队在广州稍事集结休息,打扫战场,清剿隐藏的残敌,恢复社会秩序。接着由127师先进行入城仪式的准备工作,代表入粤部队加入城仪式。尔后负责清剿从化、花县、清远地区溃散残敌。128师则调往英德、曲江地区,负责清剿逃入山区农村的敌人残余部队,129师调往新会、江门,负责清剿珠江三角洲地区逃入农村的敌人残余部队。军直属部队移住佛山指挥。

在我大举向广东发动强大攻势之际,湖南长沙前线,我四野主力一部于10月3日向白崇禧盘踞的衡阳及其以西地区发动了巨大攻势,迅速突破衡宝线,敌军全线混乱。9日晨将白匪主力四个师包围于祁阳以北之五峰山地区,经三昼夜激战,于11日将其全部歼灭。13日在宝庆西西南石下江地区,再歼黄杰兵团一个师,另一个师投降。至此衡宝战役于10月14日(与我进占广州的同一天)告一段落,共歼敌三万余人,解放衡阳、耒阳、彬县、宝庆、祁阳、新田等十余县城。

新华社10月15日评说:华中前线解放军在10月初发动的攻势,不到两个星期就歼灭了白崇禧的主力,攻克了国民党残匪所曾据为中心的华南最大都市——广州。广州的解放,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人民日报》庆祝广州解放社论中指出:今年4月下旬,当人民军解放百万雄师勇猛渡江前进,解放南京的时候,国民党发动统治即已完全灭亡。土崩瓦解的匪帮残余,慌慌张张逃到了广州,在广州停留不到六个月,就又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打击下四散逃命了。

我们也及时向部队反复动员,要认真总结入粤作战的经验教训,既要看到我们的胜利,也要看到我们的缺点错误。广州解放后,更要戒骄戒躁,团结友军,团结人民,继续前进。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绝不会甘心他们的惨败,他们还要利用其残余力量,腐木支倾屋,作拼死的挣扎,只要还有一个敌人存在,只要敌人不投降,不论他上山为寇也好,逃到天涯海角也好,我们一定要将他消灭干净,不使其祸害我们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我们的口号仍然是:把革命进行到底,消灭一切国民党残余力量。

这次战役最基本的经验教训,是没有采取战役大包围、大迂回,没有堵住敌人逃跑的退路,因此我们没有与敌人主力决战的机会,没有全部或大部歼灭敌人,俘虏敌人也很少。打曲江敌人跑掉了,打英德敌人跑掉了,打广州敌人跑掉了。三路入粤大军基本上采取齐头并进战术,跟着敌人屁股后面追击。陈赓兵团在阳江地区歼敌三万余人,也是快速追击的结果,不是大包围、大迂回的结果。费劲不小,收获不大,我们43军只歼敌五千余人。

11月11日,广州二十万军民机会游行,欢庆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