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追寇南下
第十九章三千里路烟和尘
一、参加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4日,中央军委“关于休整后作战任务”的指示中说:东北野战军,休整时间可至12月15日止。
但11月18日,中央军委又命令,东野各部队停止休整,在一两天内,完成出发准备。21或22日,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敌人逃跑,并争取国民党军的投降。
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各纵队开始陆续启程,夜行昼停,浩浩荡荡,分三路进关。右路进冷口,中路进喜峰口,左路进山海关。百万大军(实际是八十万)乘胜前进,十万支前民工也随军入关,与华北我军主力部队胜利会师。
我纵辖四个师,奉命于11月24日由辽西黑山地区出发。第17师,第18师为左路纵队,经义县、建昌由黄家口过长城入关;第16师、独立师为右路纵队,经义县、朝阳、凌源由喜峰口过长城入关。经过近二十天的行军,于12月12日前后,全部到达河北蓟县地区集结待命。
东北野战军入关后,很快就完成了对傅作义华北“剿总”部队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当时东野首长判断,北平之敌企图向天津突围,而天津敌人亦准备进到安次、武清一带接应。即令我6纵进到北平、天津之间的漷县镇、马头镇一带待命,其任务:第一,作为平津战役的总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第二,随时准备歼灭北平突围天津接应之敌。
12月14日,我纵突进到平津公路东侧通县以南地区。第16师位于香河西南之永乐店一带,第17师位于香河西之漷县镇、马头镇一带,第18师位于香河北之张各庄、西集镇一带,独立10师位于香河西南之平安镇一带。这个部署一直到1949年1月8日以前,未作变动。纵队向各师下达的命令是:原地执行防止北平敌人突围的任务。
1949年月9日,第17师奉命开往天津附近参加天津战役。独10师前往接替17师防务。16师移驻通县城,在和平谈判不成功时,做攻打北平城的准备。
那时东野指挥机关已移到通县东北之宋庄。我曾先后两次到宋庄,见到林彪,接受他的指示。林彪对我说:“对付北平敌人,第一是锦州办法,第二是长春办法,你们全力准备锦州办法。”
1月14日佛晓,我纵17师进到天津西之炒米店一带待命。当日10时,我军向天津发起总攻,至11时,各攻城突击部队,从东南西三方向同时突入城内,并进行激烈的巷战。
我17师奉命于黄昏后从1纵突破投入纵深战斗。至15日14时,该师歼敌八千余人,我伤亡五百余人,胜利结束战斗。
北平和平解放。2月12日,北平市二十万人隆重集会,庆祝平津解放。北平各界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献旗——“无敌的人民武装”。北平市长叶剑英在庆祝大会上发表了讲话。当时,我们仍驻军在通县附近进行整训。
二、南下先遣兵团
2月中旬,东野总部在北平召开南下作战会议,我们参加会议的干部住进了北京饭店。
这是我第三次进北京。第一次是1937年夏,那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七七事变”前夕,北平正处于战云密布,形势紧张之时;第二次是1939年秋,那是日本军方的铁蹄蹂躏北平的时期。过去那两次是进入敌占区收集情报和治伤,只能注学生公寓和普通旅馆,或住医院的普通病房,穿上便衣装成学生和商人,外出坐电车或人力车,每月伙食和住房费不能超过十五元,还随时有被敌人发现的危险,心情高度紧张。不仅对北京饭店、六国饭店这样高级场所渴望不可及,就是对其他稍好的饭店、旅馆也不敢问津。现在不同了,经过长期流血牺牲的奋斗,北平解放了,人民胜利了,天翻地覆,今非昔比。我们作为夺取政权的胜利者住进北京饭店,心情是多么的高兴。
我们利用会议前夕,前往北京的名胜风景,文物古迹游览。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虽然同过去没有什么不同,当年现在是人民的天下,是人民的公园,是人民的春天,桃花红,李花白,天朗气清,感觉比过去更加美丽。
北平城没有遭到战争摧残,人民生命财产没有遭到损失,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没有遭到破坏,除了北平人民促进和平解放的努力外,傅作义将军终于停止武装顽抗,同意军队出城和平改编,确实起了极其重要作用。如果傅作义顽固地坚持与人民为敌,反动到底,迫使我军对北平实行强攻,我们已准备好大口径炮弹几十万发,几十万斤黄色炸药,可以想象,那时北京城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会议谈到当前形势,南京反动政府一方面表示愿意在毛主席提出八项条件下进行谈判,(和平谈判八项条件是:1、惩办战争罪犯;2、废除位宪法;3、废除伪法统;4、根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5、没收官僚资本;6、改革土地制度;7、废除卖国条约;8、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受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一切权力)以拖延时间,一方面拼命整顿扩编军队,幻想利用长江天险阻止我军南进。国民党桂系军阀白崇禧的主力尚盘踞在武汉附近,其一部则伸到信阳地区,妄图依托大别山为第一线阵地,抗击我军南下。
我们的方针是,要求彻底实现毛主席提出的八项条件,实现全国和平,我们不要南北朝式的和平,我们不要国共合作式的和平,我们需要“北平方式”的和平。对于不肯接受“北平方式”和平的任何反动势力,我们就采取“天津方式”,池底全部干净给予消灭。
会议期间,我们知道了中央军委的命令,将东北野战军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委,刘亚楼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至第12纵队,顺次改称为第38军,第39军……
我纵改称为第43军、军长洪学智,政委委员赖传珠。同时,第16师改为127师,第17师改为128师,第18师改为129师,独10师改为156师。
会议谈到我军的任务是:第二、第三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部署,确定提前于1949年3月初,发动渡江战役,歼灭国民党汤恩伯集团,夺取京(南京)沪地区。当时在大别山尚有张轸、张淦兵团的部队,如果第二、第三野战军由九江以东渡江作战,该敌直接威胁第二、第三野战军的侧后。
2月初,邓小平、陈毅致电中央,建议第四野战军在休整期间,抽调一部分兵力,先行南下,进至武汉附近,牵制白崇禧集团,以配合他们渡江作战,中央军委采纳了他们的建议。2月12日,中央致电林、罗首长:“为配合华东、中原两野战军三月半出动,三月底渡江之行动,决定林、罗先出两个军约十三万人左右,于三月二十日以前到达郾城、信阳间地区,于三月底夺信阳、武胜关,四月十五日以前夺取花园、孝感地区,迫近汉口,休整待命,钳制白崇禧部,不敢向南京增援,以利刘陈邓夺取南京。”1【注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军史》第325页黄河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林、罗首长决定,四野以第12兵团指挥机关和第40军、第43军、炮1团、后勤2分部及两个工兵营,共十二万人,组成南下先遣兵团,于2月25日、26日分别出发。
三、向中原挺进
2月25日,我43军四个师分两路纵队南下。右路为127师,军直和156师;左路为128师和129师,由通县、香河地区出发,沿平汉、津浦两线之间的冀中平原、豫西平原向南挺进。
由通县附近到长江北岸,将近二千余华里,按照旅次行军,每天步行六十里,七天休息一天,也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途中作战、恶劣天气和遇到其他站爱耽误的时间尚未计算在内。部队经过动员后,情绪饱满,一致认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都过来了,我们走到长江边,加上南下打到广州去也不过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零头。况且现在的形势,现在的条件与那时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充满信心,一定圆满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我们43军南下主要路线是安次、霸县、河间、衡水、南宫、威县、馆陶、南乐、濮阳。
3月21日,渡过黄河后再经东明、兰考、太康、项城、新蔡、光山、七里坪、宋埠等地向南前进。我们经过的地方,大都是老解放区或游击区,群众条件好,许多路旁村庄设有“欢迎南下”的供水站,不少城镇群众夹道欢迎和欢送。各地政权多数是在战争环境中建立起来的,有之前经验,沿途设置支援南下供应站,因此保证了军队所需的粮食、油料和柴草的供应。部队前进颇为顺利。
我们南下时,正值春暖花开,和风丽日,漫长的行军纵队旌旗招展,车辆滚滚,人欢马跃,向江河洪流一样,浩浩荡荡,奔向南方。
在黄河以北,我们利用行军空隙,多次召集干部会议,研究桂系军队的作战特点及我们应采取的战术对策。我们分析桂军有三个特点:第一,行动迅速。爬山走路很快,适应南方地形气候条件下作战。第二,保存实力,战术狡猾。能胜则打,不利就跑。第三,困兽犹斗,如果被我军包围了,不会轻易放下武器,而会采取坚守待援,或重开缺口进行突围。集中突围不成,则分散突围,白天突围不成,夜间突围。我们制定的战术原则是:大胆包围迂回,切断敌人退路,在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各个歼灭敌人。在山地作战,要善于利用制高点和攻占制高点。在水网地作战,要利用河川和强渡河川。对南方雨季和炎暑条件下的作战,也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
3月下旬,我军越过陇海路,从豫西平原向南前进。此时上级通报,中原我军已收复确山、信阳、广水、花园市等地,守敌桂系第7军破坏公共建树和南北桥梁,向武汉地区逃窜。中央军委电示四野先遣兵团,归刘(伯承)、邓(小平)统一指挥,向豫南、鄂北守军进攻。
4月上旬,我43军进入大别山区,县级解放河口、黄安等地,并与鄂豫我军会师。与东部敌精锐部队相比,眼前的守敌简直不堪一击,只要我军一有行动,敌人稍做抵抗,就落荒而逃,真是秋风扫落叶,兵败如山倒!俘虏的敌兵说:“只要一听枪声,就知道是美械装备的四野部队,我们就赶快撤退,别说打,跑还来不及呢。”
先头部队于4月中旬到达湖北宋埠附近集结,后续部队陆续到达黄安。广济地区。沿途除击溃几次土匪骚扰外,没有进行大的战斗,部队士气仍然很高。现在南方已开始梅雨季节,差不多天天有雨,不是倾盆大雨,就是蒙蒙细雨,农民插秧早完,秧田一片葱绿,水田旁的大小道路十分泥泞,行军速度大受影响。
自蒋介石“引退”幕后指挥,有李宗仁代替蒋匪出面,派代表到北平与我党谈判,结果起草了一个“国内和平草案”,但被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这就揭穿了他们玩弄“假和平”阴谋的真面目,他们仍然妄图拼死挣扎,阻止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之推进,将他们发动的内战打到底。
4月21日,我们子啊宋埠镇、听到北平新华社广播电台广播,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人民解放军发布进军命令。接着我们又从广播中知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华里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4小时内已渡过三十万人以上的兵力,敌人纷纷溃退,我军所遇到的抵抗甚为微弱。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不久又飞来捷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统治的灭亡。在此大好形势鼓舞下,我们全军上下情绪无法平静,争先恐后地要求赶快参加这次伟大的渡江战役。可是上级仍旧命令噩梦集结待命。为什么?部队不理解,我们也很难理解,只是要求部队“一起行动听指挥”。
先遣兵团经过四十余天的行军作战,按预定计划推进一千三百余公里,牵制了白崇禧部队,完成了配合第二、三、野战军渡江作战计划和为我四野主力南下,建立前进基地的任务。4月底,中央军委命令,先遣兵团归建,并准备渡江作战。
4月底,赖传珠政委在宋埠镇,向团以上干部传达了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并宣布四野第15兵团成立,邓华人兵团司令,赖传珠任政治委员,洪学智任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贺晋年任第二副司令兼第48军军长,肖向荣任政治部主任。15兵团下辖第43军、第44军和第48军。
同时敌43军领导干部也作了调整,任命我为军长,张池明任政治委员,龙书金任副军长,袁克服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黄一萍任参谋长,谢扶民任政治部副主任。第127师王东保任师长,刘锦平人政治委员;第128师黄荣海任师长,宋维栻任政治委员;第129师阎捷三任师长,孙正人政治委员。156师仍归我军指挥。
刚南下时,我担任43军副军长,兼任127师师长。在离开北平前,已知道四野编组兵团的方案及各兵团、各军的主要干部配备,当时我已被确定为43军军长,但并没有宣布,现在正式宣布我就任军长职务。
四野主力部队于4月中旬,由平津地区分三路浩浩荡荡南进。在行进途中,将安阳、新乡敌军消灭和改编,于5月下旬进到襄阳、樊城、孝感、浠水地区。
四、胜利渡江
四野先遣兵团的正面敌人,是驻守武汉地区的白崇禧的主力。长江南岸地区是张轸第19兵团部队防守。白崇禧集团共有五个兵团,十个军,三十七师,约二十五万人,属于国民党军队中的二流部队。张轸兵团是其主力。
在我43军的正面,西起团风,东至田家镇段,守敌为126军第304师、第305师、及第46军一部。其主力在江南鄂城、黄石港、戴家洲一带。江北只有敌正规军一个团又五个营,加上三个保安团又三个营。
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在九江、安庆间渡江后,于五月初连续占领景德镇、东乡、横峰、上饶等地,迫近南昌。为了策应二野4兵团作战,林、罗首长令我军不待四野主力赶到,首先发起渡江战役,立即扫除团风至田家镇段长江北岸敌人。
5月14日,我军向长江北岸之敌发起攻击。
我129师相继攻下兰溪、蕲春、田家镇,全歼兰溪守敌126军第305师一个团及一个绥靖团和蕲春守敌46军第236师一个营及保安团一部。田家镇守敌46军第236师另一个营弃城逃往江南。
我127师攻占黄冈之后,又奔袭长江渡口大堡头,迫敌126军第304师二个营投降。
我156师攻占团风,歼敌第304师一个营又一个保安团。并在团风渡口缴获渡船近百艘,为渡江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晚,长江北岸我军渡江正面的敌人全部扫清。
5月15日晨,我军四个师冒着滂沱大雨和长江南岸守敌的炮火拦截,从团风、兰溪、蕲春、田家镇等百公里宽的正面开始渡江。
此时,长江南岸黄石港港、戴家洲之敌第126军305师一个团又二个营,自傲两位团长率领下,派人向我军接洽起义。我128师在起义部队接应下,首先全部渡江完毕,并向大冶前进,其他各师也相继渡江成功。
同日,张轸率19兵团第128军和127军两个师,共二万余人,在武昌以南贺胜桥宣布起义。鄂城、大冶一带敌人纷纷撤退。
我军随即于16日占领鄂城、大冶;17日和18日攻占阳新、瑞昌。与此同时我40军也向武汉挺进。16日完全解放武汉三镇。
黄冈是宋朝地方官员苏东坡贬谪地点之一,在城外靠江边的苏轼故居附近,至今仍粗有不少诗词碑碣。他的“赤壁怀古”名篇,就是在这里写的。虽然这里不少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乱云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色,却与此地尚有相似之处。由于战争情况紧张,哪有闲情逸致去欣赏那些风物,只略知其事而已。黄冈又是林彪司令员的老家,我们也没有时间去探望。虽然内心有些遗憾,但渡江任务在身,不能兼顾。昔日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不能过长江,今日我们百万大军,在千里战线上,冲破敌人抵抗,势不可挡地渡过长江,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5月19日,军指挥机关到达九江,命令各师就地集结休整,等待后续部队的到达,再部署新的行动任务。
5月20日,兵团政委赖传珠约我和政委张池明等人,忙中偷闲同他一起上庐山,欣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真面目”。那时上庐山的道路很难走,路狭坡陡,我们花了两个小时才爬上去。庐山名不续传,避暑胜地,气候凉爽,风景如画。只见杜鹃含苞待放,春笋节节拔高,流水清澈明净,如歌如诉,松柏郁郁葱葱、青翠欲滴。许多各式各样富丽幽静的官僚、军阀别墅,主人全部乘“机”去了,只有少数看管房子的佣人,愁眉苦脸,不知所措。我们在蒋介石的别墅休息后,便到各处走走看看,并顺便告诉看管人员和其他住在附近的群众,切实把房子、家具各种物品保管好,人民政府很快就会派人来接管。解放军已经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已宣告灭亡,庐山从此已属劳动人民所有,谁也不许破坏盗窃,否则受到人民政府严厉制裁。他们表示愿意照办。当天下午我们就返回九江。
二野第4兵团5月22日解放南昌。我军奉命继续南进,于23日占领德安、永修、安义等城,与第4兵团一部胜利会师。我129师留九江担任卫戍任务。156师政建制划归江西军区,并结贴南昌卫戍任务。
至此,我军渡江胜利结束。我共歼敌四千余人。
五、湘赣战役
5月24日,林彪、萧克首长电时:敌知道我四野渡江部队一共只有两个军,故何应钦、白崇禧计划对我军采取积极动作,以一部兵力向我进攻,打击我突出部队,以迟滞我军前进,并保护其占领区。对汨罗江以北取守势,对赣江方面取攻势,由长沙方面抽调第7军向宜春前进,准备向我43军进行反击。我军应极力吸引敌人于长沙东北与南昌之间,争取在我主力到达后,突然围歼其一、两个军。为避免吓退敌人,我40军应在贺胜桥、汀泗桥一带不再前进。43军暂在德安、永修之线待机,严整战备,并注意侦察警戒。
之后,四野总部由命令我43军西移,128师进到靖安地区,129师从九江归建,进到武宁地区,军直和127师进到修水地区。
这时发生了两件东北战士从未经历过的意外情况:
第一是阴雨连绵,山洪经常爆发,一场大雨,一场山洪,前面洪峰方退,后面洪峰又起,接连不断,道路桥梁被冲毁,行进非常困难,有时被山洪所阻、所困,寸步难行。我们不断装备已“美械化”,车辆牵引的火炮这是真成了“包袱”,行进尤为困难。所以行军速度大为降低,费了相当时间,部队才到达修水、武宁地区。
第二是东北战士对江南水土不服,天天吃大米不习惯,夜晚睡觉蚊子多,白天气温炎热,结果发生不少疟疾病号及腹泻拉稀病员。由于恶性疟疾已有死亡现象,飞战斗减员日益严重。牲口吃稻草稻谷也腹泻拉稀,膘减体衰。战士怨言甚多,基层干部甚至觉得对付自然敌人,比对付阶级敌人还难。
大家都在考虑怎么办。我记得过去国民党军北方部队调到江西“围歼”红军时,也发生水土不服,病员极多,所谓“肥的拖廋,廋的拖死”,战斗里大降的情况。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十分重视。
根据战场形势,总部命令我军在修水、武宁地区就地休整待机,这对我们当时所处的情况十分需要,十分及时。军党委立即指示部队和卫生机关利用此时机,千方百计突击预防和治疗疟疾和腹泻两种疾病,这是当前保证战斗力的重要任务,不能等闲视之。
5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第四野战军兼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林彪,第一政委罗荣桓,第二政委邓子恢,第一参谋长萧克,第二参谋长赵尔陆,政治部主任谭政,副主任陶铸。
此时,我四野主力部队移动达长江以北地区,正进行休整,恢复体力,并根据先遣团的经验,演练山地、河川战术,积极准备新的战役行动。
白崇禧集团自武汉地区撤退后,依托九岭山脉和洞庭湖组成新的防御,其部署是:以第10兵团之第103、第58、第97、第126军分别布防与益阳、平江、岳阳、长寿街地区,担任第一线正面防御。以第3兵团之第7、第46、第48军为右翼,布防与萍乡、宜春、上高地区,一部分前出奉新、高安。以宋希濂部为左翼,布防与湘、鄂西地区。以长沙绥署程潜部及陈明仁第1兵团担任第二线防御。
6月上旬,中央军委就南进方针,指示四野首长:各军到齐休整一段时期,然后分三路或两路同时动作,齐头并进,一气打倒赣州、郴州、永州(零陵)之线,使白崇禧各部处于我军猛打猛追,猝不及防而遭我各个歼灭。四野首长根据上述指示,决定以主力自武汉及其东西地区,分三路渡江南进:以第12兵团为中路,呀粤汉路前进;以第13兵团为右路,自傲宜昌、沙市地区渡江前进;以第15兵团并配属两广纵队为左路,沿湘赣边,配合二野4兵团攻击前进;第14兵团主力沿粤汉路跟进。
我们四野两个先遣军渡江之后,一个军在赣北,一个军在鄂南,两个军相距数百里。四野主力尚在江北,显然颇有孤军深入之势。特别是43军当面敌人是白崇禧的主力张淦兵团,如果白崇禧杀个回马枪,反过来咬一口,可能使两个军处于被动地位。四野首长多次来电指示,令我军提高警惕,防止敌人突然反击。我们认为有备无患是正确的,但分析白崇禧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虽尚未与四野部队接触过,但也应有所耳闻,对四野的战斗威力,不能没有顾虑。况且过江的两个军十余万人,兵强马壮,岂能轻视。同时他还必须考虑到,若过早地把他的老本钱主力部队拼掉了,一旦四野主力来到,就更无法对付了。因此白崇禧实际上采取了保存主力,不轻易冒险的方针。我们则采取了严密监视敌人行动,待机而动地对策,随时准备打击敌人突然反扑的企图。
7月初,宋希濂拟以十四个师的兵力,向荆门、当阳地区发动“机动攻势”,以巩固其沿江防御。林彪判断宋希濂部在西线发动进攻的同时,白崇禧主力可能自傲东线湘赣边也会有所行动。为了防止江西上高、宜春等地之敌逃跑,决心在鄂西诱歼宋希濂部,同时,以第15兵团,第12兵团及二野第4兵团(归四野指挥),共十个军,发起湘赣战役,争取歼灭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于上高、宜春地区。
总部决定,利用白崇禧部队“侧翼甚敏感,而正面较麻痹”的特点,采取迂回与分割办法,抓住敌人一部,并堵住其退路,引敌增援。
具体部署为:以15兵团之先头部队的43军,从正面突然奔袭包围奉新、高安之敌176师,围而不歼,诱敌增援。第48军抓住安义之敌。位于鄂南、通城地区我12兵团,直出平江、浏阳,在插醴陵、萍乡。位于赣江东岸丰城、樟树地区我第4兵团西渡赣江,向宜春、萍乡前进,形成战役包围态势。然后在高安、万载、宜春地区消灭敌人。
林彪指示:全战役关键在于43军突然抓住奉新、高安及其以南敌人,只要能抓住一个正规师至一个军,只好一个正规团,就可能吸引其他之敌来增援,或其他敌人不至于不顾被围之敌,断然撤退。
为完成决定战役成败的关键性任务,我们决定用军指挥所率127师和129师奔袭包围高安之敌。
7月4日,部队隐蔽出发。翻越九岭山脉,经九仙汤,进到奉新、宜丰之间的上富地区。然后两师各派一个先遣团,轻装急进至高安西南之灰埠一带搜集船只,强渡锦江,并控制两岸阵地,既堵击敌人向西向南逃窜,又保证后续部队渡河包围高安之敌。128师待军主力到达上富地区时,即突然以一个团在奉新以西故县街渡越南潦水,插至奉新西南,断敌退路。师主力突然迅速由奉新以东绕至奉新以南,完成对奉新之敌的包围任务。
129师先头团,于7月8日中午到达上富以北之武汉庙,侦察得悉上富有敌青年救国军二百余人,为了消灭敌人耳目,军指命令该团歼灭此敌。又获悉,上富之敌伪桂系主力一个连和青年救国军所属三百余人,师决心于9日拂晓包围歼灭。敌人发觉我军企图,于9日晨逃窜。
128师8日开始行动,其向奉新以西迂回包围的第384团,于9日晨进到故县街附近时,因天下大雨,南潦河水上涨,不能徒涉。当搜集到少数船只后,于10日凌晨3时全团始渡河完毕。该师主力9日黄昏前到达预定地点时,敌人先期撤退。
127师先遣团因不了解奉新、高安之敌于9日已撤走,该团仍执行强渡锦江任务。10日12时进到高安、上高之间的杨公圩附近,与高安西逃之敌第176师526团遭遇。敌人向我380团反击时,尾敌追击的我129师385团赶到,配合380团共同作战,敌除少数逃窜外,大部被歼。
当我们知悉奉新、高安敌人均已撤走,军指挥所令各师转头向西追击。
11日,追至上高东北地区,获息敌人48军拟在上高、宜丰一带扼守抵抗,其第46军进行策应。
林彪令我军暂缓追击,待战役包围迂回部队到达后,自傲进行围歼。白崇禧发现我第4、第12兵团向其侧后迂回,于13日命令其所属部队三个军,全线先攸县、茶陵山区撤退。我军随即追击到宜春、萍乡一带,守敌保安团投降。敌人主力已逃出包围圈。
此次战役,我军主力奔袭扑空,未能完成抓住敌人一部,诱敌增援的任务,只歼敌四千余人。
湘赣战役前后两周时间,是我军渡江后的第一次作战。为什么没有将敌主力抓住?我们时候总结认为,主要原因:一是对白崇禧集团为保存实力不敢与我决战的仅是态度估计不足,敌人根本不敢据城抵抗,而是采取闻风即溜之大吉的办法;二是恶劣天气与地形,使我军的奔袭行动打手限制。在东北作战时,一天奔袭一百多里是很平常的事。可是我们这次奔袭,要翻一座大山,要渡三条不能徒涉的河流,哟啊走泥泞不堪的稻田小道,有时一天走二、三十里也困难,简直要把人急死;三是我们到达上富地区时,敌人就发现我们大部队的行动,立即向其他地区的守敌通风报信,敌完全有撤退的充裕时间。
7月16日,毛泽东就歼灭白崇禧集团作战方针致电四野前委,指出:“白匪本钱少,机动灵,非万不得已绝不会与我作战”,“……均不要采取近距离包围迂回方法,而应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动。……追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战。”1【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军史》第338页黄河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我们认为,根据湘赣战役的经验,提出的这个“远距离包围迂回”的方针,是非常正确的。
这次我们43军的行动,虽然没有进行什么大的战斗,但正逢南方酷暑,炎热如火的天气,不但白日高温暴热,夜间也汗流浃背,无法入睡。由于执行战斗任务,有是就要急行军,跑步赶路,结果不少战士,沿途中暑倒地,其中也有死亡。还有俗称“打摆子”病的疟疾,无法投入战斗的战士,也到处可见。各连对发病人数少者十几人,多者三分之一以上。一人倒下,就要有人急救,就要有人帮助扛枪、背背包。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此情此景,非常令人担忧。
战役结束后,我军奉命在萍乡、宜春、分宜、万载地区休整。127在宜春、分宜间,128师在宜春、萍乡之间,129师在宜春以北之万载附近。指挥机关进驻宜春后,军党委立即发布指示,号召全军开展“兵强马壮”运动。军领导干部也分别深入连队检查督促,力求将此项运动搞好。
由于解放军对长沙构成合围像是,白崇禧向衡阳撤退。8月4日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及国民党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接受“国内和平协定”,率部与长沙起义。五十万市民热烈欢迎解放军入城。
陈明仁兵团共三个军、九个师,约十万人左右。其100军部署自傲长沙附近,其71军部署在湘潭到宝庆公路沿线,其14军部署自傲宝庆到安江一带。程潜、陈明仁宣布起义通电后,一部分反动军官不执行起义行动,第100军两个师、第71军两个师、第14军两个师先后叛变难逃。我军立即进行追击,歼其一部,大部跑掉了。
8月初,四野司令部发布南下三个月(5至7月)的作战公报。这期间,共克县城七十六座,歼敌九万人。同时我军冒着酷暑的气候及滂沱大雨,在兄弟部队配合下,西至宜昌、沙市、东至赣江沿岸的千里战线上,在水网和山岳地区,开始了肃清华中残匪的“剿匪行动”。连续进攻敌人,共歼敌两万余人。
《长江日报》“八一”社论说,第四野战军为肃清江南残敌,解放江南人民,奉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命令,由平津地区兼程南下,踏遍三千里的长征征程,到达华中地区,经四个月的行军作战,已经取得伟大胜利,开拓了华中地区的广大战略基地,树立了消灭华中全部残余敌人的稳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