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夏季攻势
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三下江南”战役结束不久,松花江全部解冻了,江水滔滔,波浪滚滚。四月春光,正值百花争艳。东北田野所特有的肥沃黑土,春苗长势茂盛,绿油油一望无边。
我们民主联军第1纵队,在扶余地区进行休整补充。纵队领导干部则在双城前方总部参加师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三下江南的作战经验教训,研究夏季作战方针和部署。
会议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取得胜利,从南线、北线协同作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密切配合,政治思想工作有力保证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会议认为,当时东北战局的基本特点是我军开始转入主动,敌人则正在走向被动。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南北配合作战,共歼灭敌人五个师以上兵力,约占其东北地区正规军四分之一。现在敌人虽然仍为七个正规军,二十三个师,加上特种部队、地方团队,总兵力约四十万人,但大部分遭到重大损伤,不是少胳臂,就是缺大腿,其兵力更加分散,突击力量和机动力量更加不足,士气更加低落。尤其对新1军三个师的打击,使蒋系两支主力(另一支部队是新6军)部队中的一支开始失去支柱作用,这对东北蒋军是最严重的打击。“螃蟹断了腿,横行不了几天”。虽然最近,敌从热河调来13军等部五个师增援,但也无法挽救其败局。
第二、我主力部队已有六个纵队(北满三个纵队,南满二个纵队,西满一个纵队),十二个独立师、二个骑兵师、九个炮兵团,还有其他工兵、后勤部队、铁道部队、地方武装等共约四十五万人。可以直接参加作战的野战部队,约有三十万人。战斗部队兵员充实,装备有很大改善,战斗情绪高涨,并且可以集中大部兵力机动作战。敌我双方力量在数量上尽管比较接近,但敌人的兵力是分散守备,我军是集中机动。
第三、我根据地建设已有初步基础。后方消灭土匪数万人,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落实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摧毁了农村中的封建堡垒和国民党的社会基础,成立了农会和其他群众组织,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改造了乡村政权,武装了数十万民兵组织,广大农民不论生产和支前的积极性很高。现在我们是有根据地,有后方依托的作战了,可以组织大批群众支援前线,大批民兵补充部队,大批粮草满足军需。
第四、我军已有比较丰富的同国民党美械化军队作战的经验。不但有进攻战、运动战的经验,也有阵地防御战和对城市攻坚战的经验。同时我们部队经过各种训练,不论战术、技术水平和战斗作风,均有飞快的进步,战略战术思想更加统一。
在会议上不但总结了“一点两面”和“三三制”的战术经验,同时根据实战经验,林彪又进一步作了内容上的丰富,提出了“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即:对有防御准备的敌人,必须经过必要的准备后才可进攻;对要退却的敌人,则猛打猛冲;对遭遇战及敌人要退未退时,应以小部队拖住敌人,等待主力部队做好准备,再歼灭敌人。林彪对三种情况总结出了三种作战战术,对大家教育非浅。
林彪在会议结束时作了“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的总结报告。
林彪说,战争胜利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力量,一是力量的使用,前者是属于物质性的,后者是属于精神性的,即战术问题。过去我们所努力的是战争力量的建设,如土匪的肃清、群众的发动、部队的补充等。到现在力量已经建立,这一任务已经基本解决,但不是说从今以后就可不注意力量的建设,相反的,对这点仍应努力。但今后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善于使用力量。要善于使用力量,就不是凭空想或从书本上抄办法,而是从客观的敌我情况中找出一套办法来。我们碰到的敌人,不是过去一般的顽军,而是蒋介石精锐的远征军,是经过美国训练的,装备上也很精良。同时东北铁路多,调动很快,一个师可作几个师用。而我们方面,亦与过去关内情况不同,所以当时就产生一种办法,就提出不打主观主义仗,不打官僚主义仗,不打莽撞仗,还提出一点两面和三三制战术。
林彪又说,作风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说每个部队都有他自己的一套作风,疲疲塌塌是一种作风,雷厉风行也是一种作风,打起仗来怕痛怕痒是一种作风,打起仗来不怕走路、不怕伤亡,能强攻、能死守,也是一种作风。哪个部队作风好,新成分进去就能学好;作风不好,老成份进去亦能学坏。有了好作风,不下命令,不督促的事情都能搞好,没有好的作风,下了命令又加督促也搞不好,所以作风是个无形的巨大力量……
会议结束后,又召开了纵队和师两级参谋长会议。对大兵团作战中的参谋工作和部队训练工作做了布置。
基于上述会议的部署,并根据敌人已由进攻转入“机动防御”,妄图确保既占地区,继续分割我东满、南满、西满、北满和冀热辽各解放区,幻想等待关内增援之后,再相机发起所谓“重点进攻”的局面,东北局5月5日做出《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
《决议》指出,东北正处在一个新的形势前面,即是军事上,敌人不得不从进攻转入防御,而我军则从防御逐步转入反攻。这就在东北全党面前提出了新的任务,即是积极组织力量,全力准备大反攻,大量歼灭敌人,大量收复失地,巩固和扩大解放区。
《决议》决定,在松花江开冻后,北满主力大举南下,打通南北满联系,把两个拳头变成一个拳头,放手打击敌人,以期彻底改变东北的战局。
二、夏季攻势第一阶段
东北我军于1947年5月13日发起夏季反攻。任务是大量歼灭敌人,夺取可以夺取的中、小城市,把东、南、西、北满解放区连成一片。主要打击目标是中长线、吉沈线及其两侧的分散据守敌人。热河冀东方向积极配合作战。
在出动之前,我们纵队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东总任命李天佑为纵队司令员,万毅为政治委员,我仍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天佑是红军老干部,有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又到苏联学习了多年。他的来到,大家都表示欢迎,并寄予很大期望。
南满部队5月13日首先向吉(林)沈(阳)线发动攻势。收复山城镇、黑山头、草市车站等地。切断梅河口至清源铁路线百余里,歼灭敌人一个团以上的兵力。
敌人集中新6军、93军和13军六个团的兵力,由廖耀湘亲自指挥,向我山城镇地区反扑。
我3纵、4纵协同作战,全线猛攻,激战一昼夜,将敌主力全部击溃,俘获四千余人。我军趁胜收复通化,解放东丰,歼敌一个团。之后,解放梅河口,全歼敌184师,生俘师长陈开文及以下七千余人。又接连解放海龙、盘石、西丰、西安,歼敌二千八百余人。并连续作战攻克安东,收复凤城、岫岩、庄河、复县等城市。
6月16日,一度攻克本溪。南满部队在一个多月的反攻中,声势浩大,发展极为顺利。
北满我军在东总的直接指挥下,第1纵队、第2纵队及独立第1、第2师,于5月8日从扶余地区渡过松花江(松花江上架设相当现代的浮桥)。向怀德方向奔袭。
5月14日,第2纵队以突然行动,包围长春西之怀德城。该城守敌新1军30师90团及保安17团等部,依托坚固工事,顽强抵抗。
渡江后,我纵奉命配合2纵作战,歼灭由长春及公主岭向怀德增援之敌。部队于5月15日到达怀德与长春之间地区。纵队领导当即布置3师配合独立1师,利用新开河,坚决抗击由长春西援敌人。集中第1、2两师,准备歼灭由公主岭北援敌人。
16日下午7时,2纵对怀德发起攻击。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很快突入城内,遂与敌人展开巷战。枪炮之声十余里均可清晰听到。
17日,怀德战斗尚未结束,长春敌新1军之30师和50师,及四平敌71军之91师、88师分别向怀德急进增援。新1军进到龙王庙、哈达窝棚一带,71军进到怀德东南之双榆树、英城子一带与我纵展开激战。东总决定由独立1师抗击长春方向新1军外,至18日晨,我纵队全部主力实行突然出击(李天佑司令员随1师行动,万毅政委随2师行动,我则留在纵队指挥所掌握全盘情况),将敌71军主力全部击溃,并协同2纵(17日攻克怀德,全歼守敌两个团)第5师和4师、6师各一部猛烈追击。在大黑林子地区,将敌71军二个师的五个团及军直榴炮营、特务营等一万二千余人包围歼灭,击毙敌71军少将参谋长冯宗毅及88师少将师长韩增栋。于当晚10时左右全部结束战斗。
敌新1军30师一个团、50师二个团,在独立1师的顽强阻击下,也狼狈逃回长春。我3师向范家屯方向猛烈追击。
陈明仁率87师赶来增援,到达公主岭后即接杜聿明电话,告知88师已被全歼。陈闻风慌忙由公主岭窜回四平。我纵队不顾打扫战场,随即攻击追歼,19日我纵占领公主岭。此役我纵歼、俘敌人六千余人。
当日(5月19日),林彪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说:“去年的昨天,我们退出四平。今年的昨日,我们消灭敌人两个师。去年的今日,我们刚刚离开公主岭。今年的今日,我们又收复公主岭。恰恰是一周年了。”这表明一年来,敌我力量的巨大变化。这一年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敌人进攻东北到我们主动撤出四平,直到敌人占领长春、吉林、安东、通化,这是敌进我退的第一阶段。这个时期,我们是采取攻势防御,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将头等精锐的美械蒋军歼灭了一部分,敌战斗力普遍受到大的损失。第二阶段是去冬今春,我军三下江南,敌人四犯临江。这期间的战争形势是拉锯式,在一来一往的几次战役中,我们歼灭敌人五个师,南满、西满相继收复了九座城市,使敌人丧失了很大的机动力量,由主动渐趋被动。现在我们已经由拉锯式的战争形势,走向了全面反攻的过渡阶段。敌人过去利用松花江天险和它的交通便利条件,来分割我南北满。过去他们的兵力是集中的,我们是分散的。现在时移势易,敌我力量一个下降,一个上升,形势变化了,松花江的险阻也失去了作用。林彪又说:“这一切主要应归功于群众。”由于我们实行了土地改革,发动了群众,肃清了后方蒋记土匪,建立了初步的根据地,因此才能使主力壮大,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和各种对作战有力的配合,生长了反攻力量,使自卫战争前线面貌为之一新。
我们纵队在公主岭休息了一天之后,21日沿中长路继续南下。23日收复四平西北之梨树,24日收复老四平八面城,31日收复昌图,6月2日我2师收复老开原,我1师曾一度占领新开原,逼近铁岭。我3师仍在长春南之范家屯地区。
我纵南进途中只有小的战斗,多数城镇敌人均闻风而逃。6月3日我们纵队指挥机关也进到老开原。
与此同时,活动于吉林方向的我北满6纵及三个独立师,二个炮兵团,于5月11日发动攻击,相继拔除了天岗、江密峰、乌拉街、老爷岭等重要据点。歼敌新1军38师112团及保安第6、第7两团,共三千四百余人。该纵继续挥戈南下,向奉吉线朝阳镇之敌进攻。敌暂编21师,闻风星夜弃城逃窜。我跟踪猛追猛打,将敌包围,歼灭于双阳东南之吉昌镇、烟筒山地区,共歼敌三千余人。双阳、伊通均为我军收复。
冀热方向我军也开展了攻势作战,先攻克围场,歼敌千余人。之后,连续攻克昌黎、抚宁、迁安,歼敌三千余人。又攻克赤峰、宁城,歼敌二千余人。至此我完全控制了叶(柏寿)、赤(峰)全线,切断了锦(州)、承(德)线,使我热中、热南、热东三解放区连成一片。不久又收复了朝阳、北票,形势进一步好转。
南满我第4纵队主力,及南满独立师也积极发动攻势,先后收复通化、安东、新宾、宽甸、普兰店、庄河、盖平等十几座城市。敌人向沈阳方向收缩。辽南和辽东两个根据地打成一片。
夏季攻势第一阶段共歼国民党军六个师的兵力,攻占城市二十余座。胜利实现南满、北满部队的会师,并使东、西、南、北满根据地连成一片。
急转直下的形势,震动了沈阳,也震动了南京。蒋介石于5月30日由南京飞沈阳,专门研究东北战局,决定“收缩兵力,固守大城市”。杜聿明下令沈阳赶修城防工事。同时令锦州93军两个师火速增援沈阳。
林彪则电告中央和东北局:“夏季攻势第一阶段告一段落,目前正准备第二个作战”,“攻击目标为四平”。
三、四平攻坚战
我们纵队指挥机关6月3日到达老开原城后,自是日晚起,连续收到东北总部林彪司令员来电,指示:“邓华纵队即回师包围四平,准备与1纵夺取四平”。又电:“1纵目前第一步如能切断新开原敌之退路,则歼灭之。但须顾到在开原以南新6军之两个师。否则只做有力的佯攻,迫退该敌。待新开原解决后,第二步准备攻四平,不宜过早暴露意图,以免使敌组织增援。……四平作战需紧急准备,敌可能死守与拼命增援。我军须彻底消灭增援之敌”。又电:“1纵在开原及其南北地区休整一、两天后,准备北移四平。……邓华纵队仍围困监视四平之敌,并准备协同1纵攻城”。又电:“6纵准备参加四平以南打援,该纵17师归1纵指挥,准备攻城,独2师归6纵指挥,准备打援。17师及炮司向四平前进”。
6月8日,各部队均到达四平附近。1纵及炮司在四平西南地区,6纵17师在四平东南之火神庙杜家大城地区。邓纵在四平西北地区。
敌71军两个主力师在大黑林子地区被歼后,陈明仁仅率领87师狼狈窜回四平城。随即召开紧急会议,收容残兵败将重建了88师,整顿城内杂七杂八部队。同时,命令全城军民,日夜赶修城防工事,并称之为“陈明仁防线”,由四道抵抗防线组成。
第一道抵抗防线,利用城外高地,(三道林子)机场,及村落搞成“外围抵抗阵地”。
第二道抵抗防线,利用城市边沿工厂、学校、民房等各种建筑物,搞成“主要抵抗阵地”。
第三道抵抗防线,利用市内大街、高楼、各种机关住地,搞成“纵深抵抗防线”。
第四道抵抗防线,利用市中心军部驻地附近高层坚固建筑物,搞成“核心抵抗阵地”。
各道抵抗阵地,既有独立支撑点,又有子母碉堡群,也有一般掩体工事,互相联络,互相支援。在其前沿还有外壕、鹿砦,梅花桩,铁丝网、电网、地雷等等。
总而言之,四平城的防御工事经过一个月的日夜抢修,基本上达到了半永久性的坚固程度。
敌人的守城兵力主要有71军直属部队,87师三个团,88师与暂编第3师合编成的三个团,91师残部,13军54师二个团,还有五个保安团,及其后勤部队。
情报说,敌军经过休整补充,基本已经恢复元气。现在退路已绝,困兽犹斗,可能拼命抵抗。对敌守城总兵力,我们所知道的情报说法不一,有情报说一万余人,又说有二万多人。
中长铁路由北向南,从城市中心穿过,把四平分开成道东、道西两个部分。在市中心有一条东西走向、宽大的主干道,铁路和马路把四平划成四个“豆腐块”。军特务团,54师二个团,及保安部队三个团,新编暂3师(即88师)二千余人防守道西地区,一个营守机场。87师全部及保安部队二个团,防守道东地区。
东总决定,我军攻城主要部队由1纵和辽吉纵队(邓华纵队)二个纵队加6纵第17师担任。还有炮司二个炮兵团,及1纵炮团。共计兵力约八万余人。攻城部队由我纵李天佑司令员、万毅政委统一指挥。
6月10日,林彪司令员来电指示要点如下:一、这种战斗须充分准备后才可开始,以期必胜,不可仓促从事。二、主攻点须便于发挥炸药与炮兵作用。三、接受德惠战斗教训,切忌平分兵力,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于重点,准备在纵深内进行激烈战斗。四、防止敌人的反冲锋,一面进展,一面建立巩固的立脚点。五、发扬死打硬拼的精神,动作越迟缓犹豫,伤亡越大。六、力求迅速解决战斗,同时也要有几天才能解决战斗的精神准备,并决心付出较大伤亡。1【注1刘统著《东北解放战争纪实》第461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6月11日,林、罗、刘、谭首长致攻四平各师电示:此次攻四平为一大攻坚战,敌虽多,但系统不同,能有战斗力之团只有四个,指挥难求统一,便于歼灭。此战役能使今后战局更加发展,希百倍努力,完成任务。
6月11日,在我纵司令部研究作战方案,邓纵由副政委吴富善参加。当时大家对敌我态势的基本分析认为,如果我军八万人对敌军两万人,我有四倍的兵力优势。炮兵火力除炮司二个团外,还有1纵一个炮团和邓纵一个炮营,共计大口径火炮约百门左右。敌人只有一个炮营(又说是二个榴炮连)。在兵力和火炮数量上我占绝对优势。另外,守城主力是敌71军,刚刚被我军消灭了二个师,目前是残兵败将,大家对攻占四平城,全歼守敌,信心充足。
会议上还提到,邓华司令员曾向林彪建议:两个纵队攻城,兵力优势不大,把握不大。如果有三个纵队攻城,兵力优势较大,拿下四平更有把握。但这个建议未被采纳。
会议上确定的攻城的作战计划是,第一步:歼灭铁路以西敌人(因敌守军主力在城区铁路以西地区);第二步:歼灭铁路以东敌人。具体进攻方向是,在我炮兵火力支援下,我纵第1、2师,由城西南向城东北实施突击,辽吉纵队由城西北向城东南实施突击。我纵第3师在城东南向市内东部助攻,牵制敌军向西部增援,6纵17师为总预备队,准备攻城第二步,向铁路以东扩展纵深战果。
我们攻城指挥所在四平西南我纵第1、2师之间小高地上开设。
6月11日开始,我攻城部队向指定攻击位置集结,并同时扫除各自突破地区的敌人外围据点。部队利用夜间进行对壕作业,把交通沟挖到冲锋出发地区。
炮司两个炮团和我纵炮兵团,在四平南岗展开,并构筑炮兵阵地及进行射击准备。将压制和破坏的目标统一编号,标定射击诸元,规定弹药消耗数量等等。
部队集结过程中,敌飞机从早到晚在上空盘旋,扫射轰炸,第一批走了,第二批又来到,连续不断,迫使我们的攻击前各项准备工作,不得不采取夜间进行。在攻击开始前,又遇倾盆大雨,将我挖的火力阵地及交通沟内灌满雨水,泥泞不堪,运动极为不便。
雨过天晴,夕阳西下。经过三天的攻击准备,我军于6月14日20时开始炮火攻击。百门大口径火炮齐向城内各要点倾泻。顿时响声如雷,烟火冲天,满城成为一片烟云火海,地动山摇。打得敌人哑雀无声。陈明仁后来说:“炮火如此激烈,平生未见。”
炮火攻击了约四十分钟,攻城指挥所发出突击统一信号,各部队轻火器猛烈开火,压制敌人,掩护步兵冲锋。此时,敌人的轻火器也疯狂扫射,阻止我步兵前进。连续不断的照明弹,腾空而起,照得遍地通亮。
我纵第1、2两师同时并肩突击。
1师第一攻击波,因遭到敌人外壕附近两个大型暗堡火力的扫射,伤亡很大,未能及时越过外壕。经过连续突击,终于15日凌晨2时突入城内,并里外夹击,将暗堡消灭。我后续部队源源不断的跟进。
2师第一攻击波,在各种火器掩护下,一举越过外壕,打开缺口,突入城内。但向纵深发展极为艰难。敌人利用街堡及房屋,拼死抵抗,多次发动反击,妄图把我赶出突破口。但均被我击退。
两个师的第一梯队均在逐房逐院地与敌争夺,进展甚为缓慢。
西北方向的辽吉纵队,由于突击地区外围据点未能完全肃清,故数次发起冲击,未能突破敌防线攻入城内。
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我纵突入城内部队已基本站稳脚跟,但控制的面积很小。为了防止拂晓后敌人大规模的反击,我突入部队以巩固和扩展立脚点为原则,积极向前发展,扩大突破口。同时控制要点,准备打垮敌人可能的反击。
天亮后,敌人集中炮火轰击我占领地区,用火力封锁我突破地段,隔断我前后联系。敌人飞机也分批出动,轮流轰炸扫射。敌人火炮数量较我少,但炮弹充足。我火炮数量较敌多,弹药数量有限。因此敌人火炮仍相当猖獗,我不能完全压制敌人。
我当时在指挥所负责与我纵突击部队保持联系,但经过突破地区的电话线,时断时续,断多续少,前线的情况不能及时的报告指挥所,真是急死人!电话员为维修接通线路,伤亡也不少。我只好一边命令加快接通线路,一边派作战参谋,轻装上师前线指挥所了解情况,师前指也不时派人下来报告战况。
我后方向城内运送弹药炸药的战士,向城内送饭送水的炊事员,也须前赴后继付出大量牺牲,才能把物品送上去。有时人员全部伤亡,也未将物品送上去。在突破口地区,遍地散落着馒头、高粱米饭等各种饭菜,到处是成箱成堆没有送上去的手榴弹、炸药,还有成片面向突破口倒下牺牲的战士。尤其是我担架队,也被封锁在突破口,不能前进,使前线负伤的战士不能及时撤下来,有的战士又负第二次、第三次伤,有的负伤后又再次中弹而牺牲了。
15日白天,敌人多次拼命向我反击,妄图恢复突破口,但皆被我击退。有的要点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战斗打的十分艰苦,十分惨烈。我伤亡很大,有的连队伤亡过半,两个师的第一梯队,进攻战斗力已大受影响。到是日黄昏,我突破地区控制面积仍然很小,因此决定两个师的第二梯队于15日夜进入战斗。利用黑夜加快向纵深发展,不间断的攻击敌人。
由于城西北邓纵未能按预期突破敌防线,城东我纵第3师的助攻对敌人威胁也不大,因此现在全城敌人集中兵力、火力,对付我纵1、2两师占领的狭窄突破地区,我1、2两师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两天来,突破地区日夜激战,步枪、机枪子弹密集发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刺刀、手榴弹短兵相接,炸药连续爆破震天动地,还有燃烧弹引起的熊熊烈火,把突破地区打成一片火海,一片血河,一片尸山。空前的激战,空前的拼杀,空前的死伤,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为了扩大突破地区加速向纵深发展,攻城指挥所命令6纵17师主力团,16日晚投入战斗。
命令要求,17师第49团从第1师突破口进入战斗,归第1师首长指挥,向纵深发展。17师第50团从第2师突破口进入战斗,归第2师首长指挥,向纵深发展。师部与第51团暂在灵神庙待命。
同时命令辽吉纵队排除一切困难,争取快速突破敌防线,进入纵深战斗,以减轻我纵突破地区压力。
17师是一支攻坚战斗很有经验的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利用黄色炸药,采取连续爆破方法,攻克山东日伪据点最多的部队之一。
他们进入纵深战斗后,采用两条办法。第一,一个营打一条街。这样既有兵力向纵深发展和打垮敌人反击,同时部队又不会太密集,避免遭受敌人猛烈火力的杀伤。第二,采用“四组一队”的办法,进行纵深巷战。由爆破组、突击组、火力组、支援组,编成突击连队,对敌人街垒、地堡群,高层建筑火力点进行攻击。
事后,林彪的六大战术原则之一的“攻坚战斗四组一队”,就是吸取17师四平攻坚战的经验而提出来的。
该师指战员猛虎下山般的进入战斗,炸药连续爆破之声震破夜空,频频不绝于耳。他们对街道房屋实行炸药爆破穿洞前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敌人。战斗进展令人振奋。先后攻占气象大楼、邮电大楼、中央银行大楼、市政府大楼等等重要据点。
当时我1、2两师突破地段中间,尚有敌人地堡群及火力支撑点,使两个突破地段未能连成一片。两个师除协同17师部队向纵深发展,并将分割两师突破地区的敌人歼灭,使两个突破地段连成一片。我1、2两师的伤亡各已超过二千人以上,而生俘敌人不足千人。
晚风轻拂,夜色沉沉。
17日夜,攻城指挥所命令17师第二梯队(师指率第51团),全部进入纵深战斗,并由该师统一指挥所属各团,继续向北发展,一碉一堡的攻占,一房一屋的前进,充分发挥“四组一队”的威力,频频向敌人攻击。
18日,城西北的邓纵突破敌人主要防线,进入市内进行巷战。这样迫使四平西线守敌两面作战。我则在西线,南北夹击敌人,形势对我极为有利。
从18日开始,敌人的垂死顽抗在减弱。我攻城部队的进展速度在加快。战斗到十九日拂晓前,我17师已打到敌人核心工事附近(71军军部驻地,由军直特务团防守),将守敌完全包围。
随着战斗的发展,我们纵队指挥所及时跟进,抵近前沿指挥。要求能够准确观察到一线部队进攻态势,掌握一手情况。
是日上午,我随攻城总指挥李天佑司令员进入城内(万毅政委16日已进入城内,到2师指挥所,指挥纵深战斗),到17师指挥所共同研究消灭敌人核心工事的作战。其部署是:北面第51团从东北角向西南打,第49团从西北角向东南打,第50团由东向西打。
19日12时,向敌核心工事开始攻击。17师各团还是用炸药连续爆破,把敌人工事炸得满天飞。激战不到两小时,核心工事即被我占领,生俘71军特务团团长陈明信(陈明仁的胞弟)及敌二千余人,并与邓纵部队胜利会师。
至此四平道西地区全部被我占领,陈明仁指挥所及少数残敌向道东逃窜。
陈明信被俘后曾说:“我以为你们的炮兵是苏联的,我不相信民主联军的炮兵有这样强大的威力,你们的炮火,一个晚上把我们最坚固的三道防线一齐摧毁,……后来我仔细观察,你们缴获我们的美国炮比苏联炮、比日本炮都多。”陈明仁惊叹地说:“炮火之猛烈,我在八年抗战之中,都不曾遇见。”
6月19日,林、罗首长来电,点名指定我,立即到开原前线南满部队前进指挥所萧劲光、萧华处,向他们介绍四平攻坚作战情况。我接到指示后,立即出城,到开原前线去。
第二天,我就到达南满前指,萧劲光、萧华等领导非常热情的接待我。
我向南满部队的首长们,详细介绍四平攻坚的作战计划、兵力部署,炮、步兵的协同进攻,外围战和城区巷战的战斗过程,特别介绍我纵1、2师和6纵17师的攻城部队打得十分英勇,也打得相当艰苦,是一场真正的攻坚硬仗。
当时,南满部队已将新开原敌人包围,老开原仍为我军控制中。他们原拟攻击新开原之敌,因情况复杂,尚在考虑攻击方案中。根据我介绍的四平攻坚作战情况,南满领导认为现在打新开原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断然决定放弃攻打新开原的意图,并立即向东北总部报告。
我完成任务之后,第三天即返回四平前线。
6月21日,林、罗、刘首长电示各纵队首长并报中央军委:“四平战斗自总攻开始后已激战8昼夜。敌人顽强抵抗,逐屋争夺,目前我已占领半个城市,我伤亡已逾8000余人。决付出15000的伤亡,再以一个礼拜的时间,将此仗打到底,达到完全歼灭敌人和打垮敌之守城信心。”
6月24日,毛泽东复电:“你们廿一日来电悉,八天作战占领四平一半,你们决心再以一个星期时间歼灭四平之敌,占领此战略枢纽,极为正确。四平占领不仅对我军建立攻坚信心关系重大,而且对全国正在斗争的广大群众是一鼓励。”1【注1刘统著《东北解放战争纪实》第466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6月21日,对四平第二阶段的作战开始。
因我纵1、2两师及邓纵1、2师,在攻城第一阶段伤亡较大,已撤出战斗,进行临时休整。攻打道东守敌的任务,由我纵3师、6纵17师、邓纵3师及两个加强炮团首先自西向东发起进攻。但敌凭借坚固工事,猛烈火力,顽强抵抗。部队未按预期目标向前推进。
由于进攻兵力未达到绝对优势,东总决定,将担任打援任务的6纵16师、18师投入攻城战斗。不久,6纵2个师已经突入东部地区,我纵第3师也从城东南突入城内。各部队正在炮火连天、杀声阵阵地进行寸土必争的巷战。
眼看敌人就要被全部歼灭,敌人的抵抗就更坚决、更顽强,战斗打得更艰苦,双方寸土必争。我军每向前推进一座建筑物都十分困难,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战斗向敌纵深发展仍然缓慢。
在战斗过程中,根据侦察情报和敌人的抵抗火力,我们发现,敌人除工事坚固,装备精良,弹药粮草充足外,守敌的兵力并不像先前情报所讲的只有2万人,最少有3万至4万人。敌人的战斗力高于我们的估计。
从6月14日,我攻击四平开始,蒋介石就命令杜聿明要集中力量解四平之围。杜聿明即令新6军集中到新开原附近(南满我包围新开原部队已经后撤),93军二个师及52军之195师集中昌图附近,53军到沈阳、铁岭集中。新6军经威远堡向四平以东地区前进,93军及52军之196师沿中长路向四平前进,53军向四平西北之八面城方向包围迂回。长春敌人新1军二个师及保安团队沿中长铁路南下。
敌人援兵已经出动后,6月24日林、罗、刘首长电令我攻城指挥所,四平第二阶段的作战,以6纵队全部,辽吉纵队一个师和我纵第3师参战,统归6纵首长指挥。电令指示,我纵直属及第1、2两师担任打援,准备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我纵(缺第3师)本日应进到下三台及双庙子之线待机。
攻城部队经过数日激战,到6月26日止,已占领了道东的南半部。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已控制四平全城四分之三以上的面积了,把敌人压缩在城东北部,在一条宽大的东西马路上,南北对峙。虽然敌人被压缩在很狭窄的地区内,但我攻击部队也已经精疲力竭。特别是炮弹、子弹、手榴弹、黄色炸药所剩无几。
6月26日至29日,林、罗、刘首长数次电令:(一)目前我军对四平采取佯攻方针;(二)我军决定在运动中歼灭援敌一、两个师;(三)辽吉纵队在休整中的二个师应向昌图前进;(四)第1、3、4(缺一个师)纵队及6纵第16师共九个师的兵力,准备歼灭右翼敌援军新6军(第3、4纵队在西丰西安地区);(五)第6纵队一面佯攻四平,同时准备主力脱离四平,准备参加四平以北或以南的运动战;(六)第2纵队已转到四平西南之大洼地区;(七)1纵第3师撤出归建;(八)三个独立师阻止长春南援之敌。
我纵主力于28日转到四平东南孤榆树、大屯一带集结。6纵16师也撤出四平,参加打援,移至叶赫站附近,归我纵指挥。29日发现新6军先头部队已进至莲花街。我纵当即令1师和16师协同向莲花街之敌发起进攻。结果将敌击溃,歼其一个加强营。
由于林、罗首长已决定放弃对四平的攻击,敌人增援部队很快进入四平,这样四平攻坚战役宣告全部结束。6月30日,攻城和打援部队,奉命全部撤出战斗。
四、反思四平攻坚战
四平攻坚作战,历经半个月,共歼敌一万六千余人。我纵队伤亡六千余人(后来我了解6纵也伤亡五千余人,邓纵伤亡三千余人)。我纵的伤亡主要集中在第1、第2两个主力师,不少战斗连队打得所剩无几,连不像连,营不像营,残缺不全。
如果说去年保卫四平之战是一场硬仗,是一场恶战,是一场血战,打了一个月,全军共伤亡八千余人。那么今年强攻四平之战更是一场硬仗,更是一场恶战,更是一场血战。打了半个月,我军伤亡数字要比去年守四平时伤亡数字大得多,是我军历史上少有的攻城恶战。
伤亡越大,指战员的仇恨越大,越打越眼红,越打越冒火,越打越英勇,越打越顽强。我当时日夜守在攻城指挥所的电话机旁,常听到前线指战员报告情况和作战决心时说:“我们决心拼了!”“不消灭前面的敌人,我们绝不撤下去!”“我们要为死者报仇!”“死了那么多人,我们活着干什么!”他们的悲壮激昂的言语催人泪下。虽然我劝导他们要冷静,要研究战术,既要歼灭敌人,又要保存自己,其实我的心情也很难平静,满腔仇恨,随时可能爆炸。
我军撤出四平,陈明仁大出风头。国民党大肆宣扬“死守四平的空前胜利”,陈明仁被提升为第7兵团司令长官,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但事隔不久,陈明仁却被调往南京总统府,任有职无权的中将参军。跟随他死守四平的将领纷纷说:“军长胸前挂勋章,手中拿着撤职令”。
为什么没有完全攻下四平?其原因和教训是多方面的。
我军确实是打游击、打运动战发展壮大起来的,既缺乏像去年保卫四平那样,大兵团抗击敌人精锐部队十个师以上的阵地防御作战经验,又缺乏像现在这样大兵团对据守现代化筑垒城市的攻坚作战经验。但如果把原因只归结为说缺乏对大城市攻坚作战经验,那只是次要的理由。更主要的是战役指导思想上存在的轻敌错误,因此战役进攻兵力、战役主攻方向、兵力使用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
撤出四平后,李天佑司令员征求我对这次四平攻坚作战经验教训的看法。我的第一条意见是:“打晚了,失掉了最好的时机”。如果大黑林子和公主岭战役胜利时,立即乘胜追击并强攻四平,就好了。后来情况变了,我们不应该再强攻四平,而应该围城打援。第二条意见是:“有攻城的决心,但没有集中兵力打援的具体部署”,敌人援兵除个别地区外未遇到顽强阻击,很快就迫近四平。我南满主力部队从开原撤退后,等于让开大道,使北进援敌无阻前进。第三条意见是:“主攻方向选择及兵力使用不当”。李天佑也同意这次强攻四平是有失误的,今后要力求避免。
李天佑到双城开会时,将我的意见报告林彪,据说林彪并不反对我的看法,但也不完全同意我的意见。他说:“只要情况和条件可能,对大城市仍要坚决夺取。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四平没有打好,责任在我,不在你们。”
在双城会议,总结夏季攻势作战经验,研究秋季攻势作战部署时,林彪提出了作战总攻击开始前,必须准备充足。要“四快一慢”,即向敌前进要快,进攻准备要快,扩大战果要快,追击敌人要快。但对防御的敌人,总攻击开始的时间要慢,要充分准备再攻击,不要打急了,不要打莽撞仗。提出了对大城市攻坚作战,要“四组一队”,即爆破组、火力组、突击组、支援组,把四个组编成一个突击连队,进行巷战。
会议之后,林彪又专门发了“关于总攻击开始时间问题的指示”,再三强调总攻击不能打急了,打急了是主观主义,情况未弄清,主攻方向未集中,一点两面未形成,即冒失的打起来,结果攻击不成功。当前主要偏向是性急打早了,打德惠、打四平都是性急打早了。为什么到时候打急了呢?怕敌人增强工事,怕敌人增援来到。其实敌人工事我们可集中炮火摧毁,敌人要跑我们在追击中歼灭,敌人增援来到,我们可派部队采取运动防御牵制之或首先消灭援兵。总而言之,对有防御准备的敌人,总攻击开始时间要慢,要充分准备之后再攻击。
关于强攻四平未能全歼敌人的具体经验教训,我认为主要有下面各点:
第一,怀德、公主岭之间歼灭敌71军88师及91师之后,没有乘胜猛追,直捣四平,失掉一个很好的战机。当时正是敌人十分混乱、恐慌,还站脚未稳,没有防守准备之际。如果猛追攻城,既可一举打下四平城,又可歼灭71军残余部队。未能如此,是最大的失误。
第二,敌人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准备之后,死灰复燃,军心已经稳定,部队已经补充整顿,城防工事已经加强,防守的各种组织准备已经完成。
此时我们攻城的指导思想,又犯了轻敌和急于求成的错误。首先,守城敌人兵力实际上超过三万人,我们情报估计只有两万余人,又多是残兵败将,最初判断只有四个团有战斗力,因此战役前的准备极不充分。其次,突破地区敌人外围据点并未完全侦察清楚和全部扫除,就仓促发起总攻击,再次,我炮兵阵地在总攻前多次遭到敌机轰炸,在我步兵进攻前的炮火准备中,没有集中火力摧毁突破地区敌人防御设施,增加了突破部队的不少困难和伤亡。
第三,进攻兵力没有绝对优势,使用上也有错误。敌人三万余人,我军开始使用二个纵队加一个师及炮兵部队,大约八万人,不到三倍的优势。另一个纵队主力为预备队,准备打援,最后才参加攻城。这样,实际上被敌人各个击破。如果第一阶段攻城,就把6纵主力师投入东线的作战,那就可能是另一种情况了。邓华司令员在战役前曾担心用两个纵队攻城把握不大,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正确的。
第四,主攻方向选择不当。不但碰在敌人防御的强固地区,而且我炮兵火力又未能摧毁敌人前沿火力据点,增加突破困难。如果将城北三道林子一带高地敌人外围据点拔除,把主攻选在该方向,由北向南,居高临下突击,而助攻方向选在现在的主攻方向,那样对我就非常有利了。
夏季攻势是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反攻的第一个战役,历时五十天,歼敌八万余人,收复公主岭、通化、赤峰等城市四十余座。被隔断的北满、南满、东满、西满解放区完全联成一片。南满、北满和冀热辽三大主力汇合,更有利于我大兵团机动作战。
夏季攻势极大的改变了东北战场的军事形势。我军越战越强,并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迫使敌人收缩在中长路、北宁路狭长走廊地带,以沈阳为中心采取所谓重点防御。我大反攻的形势逐渐明朗。
杜聿明遭受此次惨败后,于7月初灰溜溜的离开了东北。8月初,东北国民党军首领易人。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为东北最高指挥官。蒋介石为加强东北军事力量,从关内抽调49军及一个炮兵团增援东北。陈诚将新1军、新6军、第13军、第52军、第53军、第60军、第71军、第93军、第94军和青年军第207师,编成第1、第6、第8、第9等四个兵团,又以原13个保安区为基础编成11个暂编师,扩编为新3军、新5军、新7军、新8军,这样国民党在东北总兵力达到十四个军,使东北敌人兵力增至五十万人。
四平战役结束后,我纵在西安地区进行休整补充。
东北局决定,各省应从自己的地方兵团、独立营、县大队中抽调建制部队补充主力部队,保证每个师或旅有一万人以上的兵力,并在二十天内完成。同时决定东北民主联军新组建四个纵队,即西满第7纵队(原辽吉纵队改编,邓华为司令员,陶铸为政治委员),热河第8纵队(黄永胜为司令员,刘道生为政治委员),冀东第9纵队(詹才芳为司令员,李中权为政治委员),东满第10纵队(梁兴初为司令员,周赤萍为政治委员)。
整编后,全军共有九个步兵纵队,十个独立师、二个骑兵师、一个铁路纵队、一个炮兵纵队,这样连同地方武装,东北民主联军已发展到五十万人以上。
1953年5月,四平市烈士纪念塔在四平市英雄广场耸立起来,正面为林彪题词“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左面为高岗题词“日月同光,山河并寿,人民烈士永垂不朽”;右面为陶铸题词“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流红土亦香”;后面为林枫题词“中华人民优秀儿女万古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