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沙龙传(92)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沙龙传(92)

作者:付金柱

以色列在黎巴嫩的战略目标主要有3个。一是建立安全区,扩大防御纵深。以色列国土狭窄,最窄的局域只有15公里,根本谈不上什么战略防御纵深。而建立安全区则是“扩大”了安全边界线,获得了防御纵深,提高了自身安全保障。二是获取水资源。中东地区水贵如油,以色列的水资源也同样非常匮乏。而黎巴嫩则是中东国家中水资源相对富裕的国家。虽没有什么举世闻名的江河,但也有10多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因此获取水资源就成为以色列保证自身安全的另一重要战略目标。三是消灭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基地。虽然巴解组织的武装力量尚未强大到可以同以色列国防军叫板的程度,但巴解组织在黎巴嫩建立的基地,对以色列来讲是“眼中钉、肉中刺”,巴解不断从这些基地向以色列发动袭击,使以色列忧心忡忡。可以说,以色列自60年代以来对黎巴嫩进行的一系列打击,都是围绕着这三项战略目标进行的。

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在渐渐升级:1973年2月,以色列出动坦克和3000多军队向黎巴嫩南部的巴解组织基地实施进攻;1974年5月,以色列派出坦克和飞机袭击巴解在黎巴嫩的基地,并派出军舰从海上进行火力支持和海上封锁。1978年3月25日,以色列借口巴勒斯坦游击队从黎巴嫩南部出发袭击以色列,出动陆、空部队,越过边界入侵黎巴嫩南部。以色列出动了近2.5万的地面部队,在96公里长的边界地区实施全面进攻,3天之后就控制了除蒂尔城以外的利塔尼河以南的整个地区。以色列的入侵遭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3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从黎撤军,尊重其领土主权,还决定成立“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进驻黎监督停火、维持和平。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以色列撤出了黎巴嫩。但在撤出黎巴嫩之前却把沿边界12公里宽的狭长地带交给了黎巴嫩分裂分子哈达德少校的部队,并支持其在1979年4月成立了“独立自由黎巴嫩国”。

黎巴嫩不仅是阿以矛盾冲突的中心,也是美苏等大国在冷战时期对抗角逐和竞争的舞台。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苏制的萨姆—6导弹曾风光占尽,使许多以色列战斗机在空中粉身碎骨,也曾使美国武器相形见绌。一些以色列飞行员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只看到远处亮光一闪,还未明白怎么回事就已被击中并被座椅弹射出来。当时萨姆-6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空导弹,弹长约6米、射程为30公里,发射架安置在履带装甲车上,两个雷达系统提供定向脉冲信号,搜索敌机并向目标发射定向波束,几乎同时向发射系统提供目标的各种准确数据,系统自动发射导弹以超音速飞向目标。但是在大国比学赶超投入军备竞赛的时代,任何一种武器的优势都是昙花一现。美国和以色列通力合作,很快就掌握了萨姆-6的技术情报,并研究制定了对策。

1981年4月,当叙利亚把萨姆—6已部署到黎巴嫩的贝卡谷地时,使美、以有了报仇雪恨的机会。以色列参谋总部经过精心策划,多次派出无人驾驶飞机进行侦查。据报道,有一种小型无人驾驶飞机只有30多厘米,可在1000多米的高度飞行7个小时。尽管有的无人驾驶飞机也未能逃脱萨姆-6的追踪,但它们发回的信息使以色列掌握了足够的情报资料,掌握了萨姆-6导弹雷达系统的工作规律和部署位置,取得了制胜的措施。以色列总理也多次声称要用武力消除叙利亚的导弹。双方互不相让,引发了一场“导弹危机”。导弹危机发生后,美苏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5月6日,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赶到大马士革,向叙利亚保证“莫斯科支持叙利亚的立场,包括在贝卡谷地部署导弹的权利”。苏军总参谋长也率代表团到大马士革进行“军事战略会谈”。5月7日,美国也派出特使哈比卜在以、叙、黎三国之间穿梭斡旋,施加影响。

沙龙曾是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一位非常会打仗的骁将。他在战场上的口号不是“给我冲”,而是“跟我上”。沙龙在战争中多次负伤,在以色列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1981年6月出任国防部长。上任后不久,沙龙就苦心孤诣制定了名为“加利利和平计划”的作战规划,并亲自潜入黎巴嫩进行实地侦察。以色列认为,铲平了巴解组织的基地就使其失去了生存的依靠,消灭了巴解组织就为从政治上“勾销巴勒斯坦问题”奠定了基础,沙龙等人认为,小打小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在黎巴嫩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才能保证以色列的安全。所以,“加利利和平计划”的战略目标首先就是要摧毁巴解组织的基地,消灭巴解武装的有生力量。沙龙甚至鼓吹,“此役之胜利可以为以色列带来40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