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沙龙传(79)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沙龙传(79)

作者:付金柱

2000年12月9日,巴拉克忽然辞去总理职务,使本不平静的以色列政局又添新乱。其实,巴拉克的辞职在意料之中。他领导的政府先天不足,他被右翼的利库德集团冠以“出卖以色列民族利益的第一位总理”的称号。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盟友倒戈、内阁分裂和议会反对党不信任提案之后,巴拉克政府举步维艰,而对手沙龙又将他拖入新的危机中。沙龙一手挑起的巴以冲突结束了巴拉克政府内部的一潭静水,也惊醒了以色列人的和平梦。信誓旦旦表示要给以色列带来和平的巴拉克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几乎已是身单影只。以民众对工党的支持率已跌到了最低点,而对巴以和谈持强硬态度的利库德集团及其领导人内塔尼亚胡、沙龙的支持率重又抬升。2000年11月28日,以宣布提前两年重新举行大选。内忧外患之下,军人出身的巴拉克果断决策,辞去总理一职,谋求再次连任。巴拉克的打算是,他先于议会解散前辞职将可以阻止已宣布退出政坛、失去总理竞选资格的前总理内塔尼亚胡参加竞选。而在工党内部没有强有力竞争对手出现的情况下,巴拉克将再次获得总理竞选资格,重新当选。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这次大选胜利。

分析家认为,巴拉克此次大选失败主要在于他没有能够妥善处理好这次以巴冲突,导致双方暴力冲突持续不断,死亡人数不断上升。自1999年上台以来,巴拉克一直大张旗鼓地推进中东和平进程,计划用一年多时间同巴勒斯坦等周边阿拉伯国家实现和平,这一政策受到全国中、左派别的支持。但由于他低估了耶路撒冷归属和巴难民回归等问题的复杂性,结果导致2000年7月戴维营会晤无疾而终。同年9月28日,沙龙强行“参观”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阿克萨清真寺所在的东耶路撒冷圣殿山,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以巴冲突,使中东和平进程遭受波折。巴拉克开始还谴责沙龙的不负责行为,但随着冲突不断升级,他开始改变政策,不计后果地命令以军使用武力进行平定,并在10月动用军警对国内阿拉伯人进行血腥镇压,导致13名阿拉伯人死亡。暴力冲突使众多以色列人感到没有安全感,右翼人士希望对阿拉伯人采取强硬政策的沙龙出来收拾残局,左翼因对巴拉克感到失望而放弃了对他的支持。

沙龙之所以当选与巴拉克政府逃避以方在触发流血过程中的责任有关。以色列外交部向一个国际调查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声明,双方爆发流血冲突的诱因,并不是沙龙强行访问圣殿山,并且宣布该地属于以色列。这份报告开脱了巴拉克政府、同时也开脱了沙龙,为后者再次崛起创造了条件。巴拉克在和谈过程中确实向巴勒斯坦方面作出了实质性让步,但让步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是民众对他失望的最关键因素。而流血冲突又成为几乎每天必须面对的现实,这就促使选民失望,以至悲观,更多地要求巴拉克“换岗”给沙龙。

虽然巴拉克和阿拉法特经常互相指责,但实际上,双方都处于身不由己的无奈地位。作为民族利益至上的中东政治家,两人既不愿也无力承担如此重大的历史责任。尽管如此,阿拉法特还是希望巴拉克重新当选以色列总理。他认为,“非鹰非鸽”的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要比右翼强硬派沙龙当选更有利于推动东和平进程。

然而,以色列大选大局已定,巴拉克这位以色列的“拿破仑”,终于在以色列的“巴顿”沙龙面前,陷入了滑铁卢战役式的失败。

第11章十、政府总理

2001年2月25日,利库德集团主席办公室,沙龙沉默无语,陷入沉思状态。

沙龙虽然以压倒性胜利当选政府总理,但是因为这次大选只选举总理,以色列议会中120席的各党派力量没有发生变化,以工党为首的左翼仍然占据上风,沙龙能够争取的盟友有限,在45天内组成联合政府显然并非易事。

因此,组织联合政府便成为沙龙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他打算组建一个能够处理好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问题的基础广泛的联合政府。

沙龙首先得设法把竞选对手——工党领导人巴拉克请进内阁。

巴拉克在以色列总理大选中落选后,工党内部曾一度发生分歧,主要成员意见不合。在2月25日的内阁成员的会议上,巴拉克等人几经争吵,最后终于达成协议,决定让前总理佩雷斯临时出任工党主席,但是这个提名必须提交2月26日召开的由600人组成的工党中央委员会审核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