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7日,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在总理大选中击败巴拉克,成为以色列第十五任总理。
1928年,阿里埃勒·沙龙出生在特拉维夫附近的卡法·马拉尔村。沙龙并非他父亲的姓氏。他的父亲是从苏联来的移民,名字是沙内曼。但他后来把名字改为沙龙,因为这两个字听起来更像犹太希伯来文。
阿里埃勒·沙龙的父母均为犹太人。其父沙寥尔·沙内曼是苏联格鲁吉亚人。1922年2月20日,年方23岁的沙寥尔,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维拉,乘船抵达雅法港湾。维拉那时还是第比利斯大学医学系的学生,她来自俄罗斯第聂伯河畔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沙寥尔和维拉开始定居于距特拉维夫西南约十八英里的海岩附近一个名为“卡法·马拉尔”的村庄。1926年,沙寥尔和维拉的大女儿迪塔出世。两年后,即1928年,他们的儿子沙龙呱呱坠地,沙寥尔为其取名为阿里埃勒·沙内曼,昵称阿里克。两个孩子出生后,沙寥尔对他们的管教特别严格,教育他们要绝对服从父母旨意。而其妻维拉则夫唱妇随,对沙寥尔言听计从。据沙龙后来回忆,他的父亲在幼年时很少在他们姐弟面前露出笑脸,令他们感到望而生畏,不敢同他亲近。
沙龙家的生活条件比当地一般居民要优越一些。这一方面是由于沙寥尔种田更讲究科学性,另一方面是他经常以农业技术员的身份被外地聘用,能挣得一份额外的报酬。此外,由于维拉倔强固执,保住了她家的种植园,从而使他们的田地面积大大多于卡法·马拉尔其他居民的平均水平。这一方面为沙龙创造了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使他能够得到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由于当地的小学教学很糟,沙寥尔专门从特拉维夫给迪塔和沙龙请来家庭教师进行辅导。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沙寥尔和维拉再次表现出与当地人的差别,他们不仅希望沙龙和迪塔读小学、中学,而且还希望孩子们像他们一样能进入大学深造。
1941年初,在小学毕业后,13岁的沙龙被父亲送入特拉维夫的一所中学就读。离开卡法·马拉尔去城里上学可以说是沙龙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他对这一全新的环境感到既崭新又刺激。在这里,他终于摆脱了在当地小学时的那种孤立感。
每日清晨,沙龙都在卡法·马拉尔村头海滨公路上等候去特拉维夫的公共汽车,再坐大约一个小时的车。下车后,他要再步行一小时才能来到他所就读的学校。由于沙龙身体健壮,每日走上几小时他并不感到疲劳。
虽然这一时期沙龙生活的小圈子充满乐趣,但当时的整个世界形势却处于危机四伏之中。在沙龙到特拉维夫上中学的前一年,即1940年,希特勒已占领了整个西欧,不仅将英国人赶出了欧洲大陆,而且其潜艇封锁差不多将英伦三岛窒息了。1941年初,德国开始插手北非,希特勒将其最得力的干将之一隆美尔派往沙漠,迅速扭转了北非轴心国的不利局面。随着埃及前线战事吃紧,巴勒斯坦地区也战云笼罩。
战争开始成为特拉维夫人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沙龙也不例外。他和同学们关注着各地的战事,为盟军取得的每一个胜利而欢呼,然而,希特勒进攻的不断得胜却又让他们感到危机四伏。随着同盟国部队进入巴勒斯坦,沙龙已经切身感受到战争的存在,并为此感到新奇和兴奋。这些部队有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希腊人和戴高利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人等。
沙龙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风趣幽默,他们在巴勒斯坦休整时,与犹太移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一位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新西兰老兵,向沙龙的父亲讲述了上次大战中他在加沙同土耳其人打仗的情况,沙龙听得津津有味,对这位两次参战的军官极为崇拜。从此,沙龙开始对战争产生了强烈的向往,渴望着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军人,成为一位驰骋疆场的英雄。
1942年10月21日下午,在特拉维夫郊外的公园中央的一片空地上,数位犹太青年在这里集会,其中就有年仅14岁的沙龙。
此时此刻,他们秘密聚集在隐蔽的地方,是为了加入一个他们久已向往的组织——“加得纳”。这是保卫巴勒斯坦犹太社团安全的规模最大的一支地下自卫武装“哈加纳”的青年组织。由于它对成员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绝对地忠诚犹太复国主义事业,而且要随时为保护犹太团体的安全而献身,又因其是秘密武装,活动受英国托管当局的严格控制,因此招募成员常常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
在前方不远处有座棚屋,屋内中央放置着一个条案。条案上,一袭黑色绒幔帐铺悬于地,上面并排放置着一本装帧精美的《圣经》和一把手枪。条案的两端各燃着一支白烛,案旁站立一个威严的长者,整个布设透着一种肃穆气氛。
仪式开始后,沙龙和其他人逐一进入棚屋,宣誓效忠,待走出屋门时,他们就正式成了“加得纳”的一员。
沙龙所加入的“加得纳”为“哈加纳”武装的辅助力量,主要承担其侦察通信任务。他们的训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训练自卫能力。队员主要学习持匕首和手枪时的防身技能,以及徒手与敌人格斗的技巧。教官们都很年轻,是前几期训练中的优秀队员,只比他们大几岁。
由于沙龙身体素质好,继承了父亲那种勇猛、刚烈的性格,因此训练中表现出色,多次受到教官们的表扬。同时,也由于他在对搏操练中过于凶猛,使不少人惧怕同他一起练习。
自卫训练结束后,紧接着是学习使用各种武器。这次训练的教官是犹太移民警察。犹太移民警察是英国托管政府警察力量的一部分,他们负责维护犹太人社团的治安和安全,保卫英国当局的各种设施,如伊拉克输油管等。他们是一支全国性的力量,准许佩带各种武器,所以为“加得纳”的训练提供了方便条件。实际上,这些犹太移民警察多为“哈加纳”的成员。
虽然不能进行实弹射击,但沙龙他们仍然学习非常认真,并很快从教官那里学会了这几种武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简单的分解组合。沙龙天生身体素质优越,在拼刺刀和手榴弹训练中表现非常出色,深得教官们的赏识。
在经过了几周的武器操练课之后,训练转入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他们这群未来的战士们最重要的一个训练阶段——学习识别信号标志和勘察地形。首先,教官们让他们逐一勘察特拉维夫周围几十英里内的地形情况,熟悉范围内的每一个犹太人定居点和阿拉伯人村庄,将每一条溪流、每一条旱谷、每一座山丘的地形特征都深深地牢记在心。
在牢记了特拉维夫四周的地形后,教官们开始讲解信号传递方法。由于“哈加纳”还没有配备无线电通讯设备,所以只能以老式手段进行情报传递。沙龙他们白天主要训练手旗和“摩尔斯”旗,晚上则练习“拉卡斯”灯的使用方法。
1945年6月,年满17岁的沙龙从特拉维夫中学毕业了。在毕业的当天,他接到了“哈加纳”组织的通知:鉴于他在“加得纳”中表现优秀,被选为去“哈加纳”的一个秘密地点接受两个月班长课程的培训。
此时,沙龙也感到自己已成长为一位真正的军人,该是去冲锋陷阵的时候了。
按照通知的路线,沙龙首先应该乘公共汽车到达内格巴基布兹。这是一个孤立的前哨犹太定居点,三面都是阿拉伯人的村庄。在这里下车后,沙龙必须再搭乘阿拉伯人的汽车前往加沙的布雷尔小镇。在那里将有人将他接至预定的训练地点。
“哈加纳”这次组织的班长训练班共有50名像沙龙一样的青年参加。考虑到结伴前往目标太大,所以队员们都各自单独奔赴待命地点。不仅如此,每一待命点只安排两名队员。50名受训队员分3天报到,每天10多名,分别在七八个地点等候。
训练尽管非常艰苦,但沙龙却感到很新奇刺激,训练成绩也很突出。哪知在临结业考核之时,沙龙却由于身体不适发挥不太理想,结果在毕业证上只获得了“预备班长”的称号。这意味着他不可能马上加入“哈加纳”的正规部队担负班长的重任,只有等待需要时才能被召入部队。
沙龙对这一成绩非常气愤,好胜心理受到了沉重打击。回到家里,沙龙的父亲沙寥尔听完他的训练情况后,只说了一句:“从明日起随我到橘园干活。”
“你去犹太定居点当警察不是一个很好的工作吗?”一天沙寥尔提醒沙龙。
一语惊醒梦中人。沙龙心想:“是啊,过去我不是很羡慕那些警察教官吗?能成为他们的一员不是也一样可以做很多事吗?”
由于沙龙有过两次受训的基础,所以很容易就成了一名定居点警察。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工作,他不仅可以自由自在地佩带武器,而且还可以为“哈加纳”组织做许多事。尽管他们受英国人的领导,但英国警察大都呆在城区内,很少到他们的警察点来,这就给了他充足的自由活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说,犹太定居点的警察就是“哈加纳”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后来,沙龙也开始担负起训练“加得纳”成员的任务,成为一位令人尊敬的教官。
一个礼拜天上午,沙龙正在家庭农场果园里帮助父亲干活,姐姐兴冲冲跑来告诉他:
“快回去,有个好像颇有来头的人到家里找你!
沙龙一路小跑回到家里,推开门一看,原来是他的首领戈劳鲍夫,沙龙喜出望外道:“是你啊,首领,请坐!”
沙龙热情地招待戈劳鲍夫,急切地问道:“首领找我有什么公干,请讲,我愿为您效力!”
戈劳鲍夫满意地望着他的传令兵说:“有一项任务,要交给你去完成!”
沙龙大喜:“好啊,是让我去打仗吗?”
戈劳鲍夫拍拍沙龙的肩头道:“最近卡发马拉尔农业学校要组织哈加纳队伍,需要派一个教官,但是由于中东局势紧张,哈加纳不可能派正式队员去那里当教官,总部决定派你去当教官!你能完成使命吗?”
沙龙简直喜出望外,急忙回答:“感谢首领栽培,我愿意去,保证不辱使命!
戈劳鲍夫掏出一张纸递了过去,仔细交代说:“这是跟你去的10名队员名单,由你负责指挥,我相信你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
经过几天的准备,沙龙带领10名教官,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卡发马拉尔农业学校,受到校长的热烈欢迎。
校长望着一表人才的教官沙龙说:“你能来我们学校好极了,我听过戈劳鲍夫对你的介绍,能够得到这位首领的称赞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足见你有些本事!我把50名学生交给你,需要什么帮助,尽管找我!
负责训练科目的指挥官阿尔蒙格不久发现,这个沙龙办事的确很有特色,有现成的训练教材不用,非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训练。于是便去找沙龙商量:“我带来的训练教材经过验证,还是按照它执行比较可靠,你看好吗?”
沙龙马上暴跳如雷,大声怒吼道:“我是总负责人,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办,闭上你的嘴巴,没有人把你当哑巴!
阿尔蒙格被训得无地自容,他摇摇头,耸耸肩,无可奈何地将两手一摊说: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固执己见的人,这下开了眼了!没有办法,谁让他是总负责人呢!”
沙龙颐指气使,依仗手中的权力毫不相让:“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你和我共事长了,自然就习惯了!”
阿尔蒙格自然不服气,就暗中盯上沙龙的教学进程,挖空心思想找到沙龙的缺失,起码给沙龙个颜色看,最好能够将这个蛮横的家伙设法赶跑!
阿尔蒙格渐渐发现,这个蛮横的教官沙龙虽然性格孤僻、思想狭隘、傲慢无礼,令人难以忍受,但在训练上还真有两下子,的确富有军事才能,军事技术样样精通,善于搏斗,勇猛顽强,枪法很准,驾驶技术高超,事事身体力行,能言善辩,吃苦耐劳。他那特有的训练方式和高超的军事技术逐渐得到大家的公认,阿尔蒙格对沙龙开始心悦诚服了,他后来回忆说:
“沙龙宁愿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从不采用现有的课程教材。沙龙在驾驶技术方面也有天赋,在晚上的演习中更为突出。他过于凶猛,以至于在刺刀操练中,有些人竭力想避开他,但在巡逻和进行演习时,大家都喜欢跟他在一起。”
一天上午,阿尔蒙格急急来到教官休息室,掏出一把手枪向沙龙请示汇报:“上级命令我们把这支手枪转移到一个犹太人定居点,你看派谁去执行?”
沙龙断然拒绝:“不要理他!
阿尔蒙格大惑不解:“为什么?”
沙龙振振有词回答道:“拥有武器被英国当局认为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罪行,倘若被英国当局发现,可就麻烦了,再说我当警察的时候,也曾经给英国当局宣誓效忠过啊!
阿尔蒙格深知当时他们所在的中东地区仍然处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此事若被英国人发现事情就麻烦了,但是上级的命令怎么办?他便与沙龙商量说:
“你说的固然有理,但是我们是加得纳的教官,不执行上级的命令,也不好交代呀?”
沙龙大发脾气道:“爱怎么的就怎么的,我就是不执行!
阿尔蒙格此时对沙龙的古怪脾气已经有所了解,知道此事无法跟沙龙理论,思前想后,终于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派另一个教官瞒着沙龙办了此事。阿尔蒙格后来回忆此事说:
“沙龙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胆小怕事,而是与他当时的特殊情绪有关。沙龙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就像他的父亲一样情绪反复无常。离开加得纳后,阿里克参加了‘编外警察’(当时他已完成了高中学业),而这需要对英国政府宣誓效忠。”
1945年10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勒斯坦地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局势混乱。
一天晚上,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沙龙家的门被敲得“啪啪”响,沙龙刚一开门,就被戈劳鲍夫一把拽了过去,低声通知道:
“奉上级通知,哈加纳要举行反对英国统治的武装暴动,快跟我走!”
原来,二次大战中在德国占领区幸存下来的100万犹太人,先后来到巴勒斯坦地区,一心要建立自己的家园,但是遭到统治这一地区的英国政府的干涉,“以色列之父”本·古里安便决定发动反对英国的武装暴乱,于是哈加纳组织成员就到处破坏铁路、桥梁,炸毁英国军队用来截击非法移民船只的海岸警卫舰艇,袭击阿拉伯居民区,营救被关押的犹太居民,遭到英军第六空降师的血腥镇压,哈加纳成员顽强抵抗,使巴勒斯坦成了英国人的一个沉重包袱。
这时候,英国政府看到巴勒斯坦地区的形势非常复杂: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立即允许犹太人大量入境,阿拉伯人坚决反对,英国无力消灭哈加纳的武力抵抗,便决定把这一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企图在联合国通过延长英国委任统治的决议,或者在联合国通不过任何决议的情况下,实际上维持英国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统治地位。
然而英国人事与愿违,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不顾广大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1947年11月29日通过了巴、以分治方案,规定1948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这一消息传来,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以色列犹太居民顿时欢喜若狂,跑上街头,采取各种方式庆祝。
在莫莎瓦,以色列人更处于狂欢之中。
沙龙兴高采烈地冲到他最好的朋友奥迪德·扎尔曼逊门前,看见他家大门紧闭,沙龙便把一个雷管扔到菜园之中,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扎尔曼逊猛然被惊醒,马上披上衣服跳了出来,不解地问道:
“深更半夜,怎么把大炮拿到我们家里来放?”
沙龙在门外大叫:“扎尔曼逊,是我干的!快开门!”
扎尔曼逊听到好朋友的喊声,赶紧把门打开,疑惑地问道:“阿里克,你疯了,深更半夜搞什么名堂?”
沙龙跳起来在好朋友肩头砸了一拳,大声吼叫:“联合国通过了以、巴分治决议,我们犹太人可以建立犹太人国家了!”
扎尔曼逊听了欣喜若狂,一步上前把沙龙举了起来,狂叫着在地上团团转个不停,然后手拉手离开扎尔曼逊家,沿着莫莎瓦大街狂奔猛跑,嘴里高喊着以色列国万岁的口号。
沙龙兴奋地掏出一支枪来,接连不断地朝天空开枪,然后汇入狂欢的以色列人流之中。
令好朋友扎尔曼逊惊讶的是,沙龙的坏脾气也居然变好了许多。
一连几天,沙龙几乎没有睡觉,以超人的精力,参加了莫莎瓦所有的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