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家族传

当前位置: 首页-> 李嘉诚家族传->正文
上一页 | 返回书目 | 下一页 |

李嘉诚篇 第五章 从小徒工到世界华人首富

    28、一炮打响,塑胶花开遍香江

    李嘉诚长江厂生产的第一批塑胶花在香港上市了!

    香港《星岛日报》当天的新闻标题十分醒目:宵箕小厂一炮打响,香江遍放塑胶花。记者写道:“谁也不会想到在香港市场塑胶产品处于低迷状态的关头,有人竟异想天开地改产出质地艳美,风韵特具的塑胶花朵。这家厂位于香港岛无人问津的宵箕湾一角,厂区不过几千尺,厂房也很陈旧。工人都是一些内地移民。真可谓三无厂家(无丰厚资金、无专业人才、无先进设备)  ,厂长是推销员出身,名叫李嘉诚。此人虽然没有坚实根基,但却在短短几年里生产出港九少见的塑胶新产品——室内高级装饰品塑胶花朵。

    长江厂上市的新型塑胶花,种类繁多,造型独特,精美而价廉。刚在莲卡佛、吉之岛和天祥百货上市第一天,塑胶花就以其新奇美观而受到顾客青睐。试销品柜台前观望购买者如云而至,记者询问一位购买塑胶花的女客人,她称赞说:她的家里缺少的就是这种不需要洒水的花。同时也有人说,这种新式塑胶花不但看着漂亮,而且也能美化家居环境,更有一种好处是,它的价格实在便宜,甚至可以与花店里卖的鲜花相比。鲜花最多只可以在家中保存三日,然后就凋谢了,可是长江厂生产的塑胶花朵却可以长期摆放。

    长江厂的塑胶花的销售势头必将继续看好……

    李嘉诚蓄谋已久的一炮终于打响了!这是1957年10月,金秋的风已经吹遍了维多利亚海湾,梧桐树的叶片随风飘落在湾仔的马路上,一个收获的季节到来了。

    李嘉诚从意大利回来以后,就采取了秘而不宣的策略。在长江厂简陋的车间深处,他组成了一个九人攻坚小组,专门研制新型塑胶花的工艺,以便尽早上市,并准备在一炮打响以后马上进行批量生产。当时李嘉诚给所有参与此事的攻坚小组下了一条死命令,在塑胶花正式生产之前,任何人也不得向外泄露这一秘密。他还给塑胶花研究项目定了一个代号,叫做“米兰2号”。意思是一定要把意大利米兰“福尔斯”公司生产的塑胶花成功地移植到香港的土地上,并且让这些娇艳的花朵开遍香江两岸。

    李嘉诚不仅从意大利亲自学到他国厂家生产塑胶花的工艺流程,同时也把人家的调色技能、制模程序、花朵与枝叶的配伍组合,以及生产工艺的长处,都带回了自己的长江厂。回到香港之前,他还亲自到米兰几家商店购回一些“福尔斯”公司生产的塑胶花样品,以便作为他们长江厂生产的样板。在李嘉诚和几位技术工程师彻夜研究塑胶花工艺的同时,他和厂经营部的主管们,也在讨论塑胶花上市后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那时候,究竟让这种在香港独一无二的塑胶花以高昂价位进入高中档家庭,还是以中低价位让大量鲜艳的塑胶花走进寻常平民家中,一直是李嘉诚智囊团争论不一的话题。许多企管人员都认为,如果把这些新颖独特的塑胶花以低价位上市,虽然可以满足一些香港下层人家的需求,然而却让这些塑胶花从此降低了身价。如果这样一来,岂不是让李厂长白跑了一次意大利米兰吗?

    可是,李嘉诚却另有考虑。他说:对塑胶花上市实施高价位,肯定在最初一段时间里会获得赢利。不过他所担心的是,这样一来恐怕对后续上市的塑胶花带来负面影响。那就是塑胶花的生产成本不高,我们故意卖了高价。一是这样经销不公平,二是能接受高价格的人群在香港毕竟还十分有限。对于长久大批量上市的塑胶花,必然会造成不断降价的被动局面。并且,他们长江厂的塑胶花一上市,香港其他几百家同类企业肯定纷纷效仿。如此一来,势必造成香港市场塑胶花“热”的形势。而其他厂子如果都采取低价位上市,对于长江厂的产品也必然要造成新的冲击。与其贪图短时的高价位,不如从一开始就采取遍地开花的策略。李嘉诚对他的智囊团说:“为了避免其他厂家的一窝蜂上市,不如我们一旦上市就要大批量推销,尽量要把香港所有的商场、百货店和花店,在一夜之间全部占领。这样,那些后起之秀们想从价格上来压挤我们,也就不太可能了。因为我们的价格从开始就压得很低,他们如果再低,质量和利润肯定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采取的低价位的做法,不仅能让我们开门红,还能让我们这朵塑胶花永开不败!”

    他的独道见解很快获得智囊团成员的一致赞成。

    1957年10月11日,是李嘉诚要在香港发起塑胶花促销大战的第一天。这一天,被他确定为“塑胶花总进攻日”。为了筹划这一天的到来,李嘉诚的长江厂全体职工整整奋战了两个月,这期间李嘉诚几乎吃住都在宵箕湾的工厂里。几个车间都为生产一批同时能够上市的各种塑胶花而夜以继日。李嘉诚如此加班生产,批量上市,为的不仅是造成一个盛大的轰动态势,同时也为防止其他同类工厂群起效仿,抢占了他们的市场作准备。在此之前他和全厂员工共同遵守秘密,对外一律守口如瓶。等到李嘉诚的塑胶花新产品全部进入香港市场之后,其他工厂获悉消息再想仿就已经来不及了。

    就在长江厂塑胶花上市的前两天,李嘉诚忽然获悉一个让他胆战心惊的信息:香港最有名气的英资百货公司——莲卡佛国际有限公司已与意大利的“维斯孔蒂”塑胶厂签订了首销塑胶花5000束的协议,并且要在10月15日在该公司所有的连销店里同时展销。李嘉诚获悉此信后,马上在香港提前四天进行盛大展销,而且他确定的塑胶花将以中低档价格面世方案,肯定会马上显现出它特有的优势。在李嘉诚塑胶花新产品隆重登场的当天,香港几家媒体同时发表新闻和报道,这其中虽然有褒有贬,可是,正由于香港传媒的推波助澜,才暗助了李嘉诚的一臂之力。当然这些传媒所以如此大肆报道塑胶花上市的消息,也与李嘉诚事前所做的准备不无关系。不过,等到香港英资公司莲卡佛的连锁店也随后推出意大利的原版塑胶花时,市场已经被长江厂占领了。况且意大利的塑胶花虽然质量较好,但它的价格十分昂贵,比长江厂的产品价格高了一半。如此一来,香港所有各大商场,各大百货公司和所有连锁店,几乎家家都进长江厂的塑胶花朵。许多商店的玻璃窗里都摆满了五彩缤纷的塑胶花。至于意大利的塑胶花上市,原以为会奇货可居,甚至会大红大紫,因而财源滚滚,可是,都因为李嘉诚的塑胶花物美价廉而让意大利的同类产品变得黯然失色了。

    李嘉诚的长江厂此前在香港几乎无人知晓,可是,只因为塑胶花一上市,不但长江厂名声大噪,李嘉诚也跟着大出其名。一些寻常市民的家里,也纷纷购买了诧紫嫣红的塑胶花,有些出租的士的车窗口也插上了这样的塑胶花,在香港和九龙大街上招摇过市,当起了李嘉诚长江厂的义务宣传员。而意大利进口的高档塑胶花居然在英资百货连锁店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李嘉诚大获成功,所有一切均源于他当初因地制宜而拟定的“低价位,多销点”的经商之策,如果他不把价位走低,也许产品刚出厂便会遭到意大利产品的无情冲击。

    总之,这次李嘉诚成功了!

    29、老厂房创奇迹,长江塑胶厂蜚声东南亚

    在一阵脆亮的鞭炮声中,一方新匾挂上了宵箕湾工厂的大门,上写“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在簇拥身边的员工中间高高地举起手来,对赶来祝贺的兄弟厂家代表拱手为礼,大声地说:“咱们长江厂从今天起更名为工业有限公司了,我们能有今天,与今天到此祝贺的各厂家积极支持关系很大,从今以后,让我们各厂团结起来,在香港创出一方崭新的天地!”四周顿时响起震鸣般的掌声。

    这一天是1958年1月20日,李嘉诚又一个新的起点。

    如果说到意大利学习塑胶花生产工艺是李嘉诚转败为胜的根由,那么以低价位产品畅销香港,击败米兰名牌产品就成了他赢得塑胶花龙头老大桂冠的良好开端。在偿还了所有外债以后,李嘉诚再获滚滚财源,让他更加如虎添翼。所以他才决定把从前的一家小厂扩展成二百多人的中型公司。他的长江公司无论从人员还是设备上,均已经超过了从前他曾经供职的万和塑胶有限公司,在香港三百多家同类大小企业中堪称翘楚。就在这时候,李嘉诚决定把他们的产品打到东南亚各国去。公司销售科增加了十几位推销员,李嘉诚派他们分头到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去,这些推销员也象李嘉诚当年一样,人人背上长江公司的塑胶花样品,到各国去游说推销,悄悄占据各国的商场。由于李嘉诚公司的产品越来越好,而价格也愈来愈走低,所以不但上述各国购进量可观,而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不丹、越南甚至印度等国也纷纷有订单飞到香港的长江公司销售科。

    就在李嘉诚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时候,也不时听到一些让人不快的消息。一天,秘书把一张《商报》送到他的办公桌前,“董事长,您看,现在有人在报上骂咱们了!”李嘉诚拿过来一看,原来有人发表文章攻击李嘉诚:且看长江公司的真面目!那人竟然如此写道:“休看李嘉诚现在呼风唤雨,到处以他的塑胶花哗众取庞,招摇过市。其实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也从来不是什么精通塑胶制品的技术权威。如果翻开他的历史就会让人吃了一惊,他原来是西营盘一家茶楼的小伙计,喜欢跳槽的李嘉诚先是在当茶楼伙计,后来又跑到中南表店当了打杂的小厮。本来可以在舅舅办的表店里扎下根来,没想到一年不到,他再次跳槽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这也不能让他安心就业,后来他发现塑胶业在香港走红,于是再从万和塑胶公司跳槽出来,成了现在长江公司的小老板。……”

    李嘉诚猜不出化名写文章攻击自己的究竟是何许人?也许是同行出冤家?也许是他这次因塑胶花夺得丰厚利润惹恼了哪方神仙?李嘉诚读了报上的文章,非但没有气恼,反而笑了一笑,对身边的秘书说:“他说的一点不差,我当年就是喜欢跳槽,这说明他真的了解我。如果我不跳槽的话,就不可能有我李嘉诚今天的长江公司嘛!”

    秘书指点着报纸说:“可是在这里呢,这个人竟然大讲咱们长江公司的坏话,说明他仇视我们今天的成果。这是不能容忍的!”

    李嘉诚再读下去,果然发现那人继续攻击他刚刚挂牌不久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文章说:“李嘉诚的塑胶花在香港轰动了一阵,可是,这些产品之后又是一幅什么样的背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到长江公司去看一看,就会大吃一惊地发现,李嘉诚所谓的公司,其实不过就是一个大杂院。不但所有厂房都是破烂陈旧的,就是生产塑胶花的设备,也没有一台是货真价实的,都是一些塑胶厂淘汰下来的废旧机器,被他买到手以后,修修补补,勉强维持生产。我们真为那些购买长江公司产品的顾客捏一把冷汗,他们根本不知道,像李嘉诚那样破破烂烂的厂房和家当,又怎么能够生产出敢与意大利名牌产品相抗衡的塑胶花呢?……”

    李嘉诚震怒地把手中报纸拍在桌上,被人恶意攻击他视若性命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这位性格温和的老板就再也无法容忍了,他拍案而起,说:“不像话了,市场上的产品靠的是质量,靠的是信誉,如果有人不服气,本来可以通过自家产品在市场上进行比试。如果我李嘉诚的长江公司比不过质量,我情愿甘败下风,甚至我还可以像前几年那样宣布停产休整。我不能服气的是,为什么一些无本事在市场打销量牌和质量牌的小人,居然暗中搞起了这种见不得人的把戏?真是岂有此理!”

    第二天,李嘉诚亲自背上一口袋沉甸甸的塑胶花,带上秘书前往香港中环的这家报馆。接待他的正是报纸主编,李嘉诚把口袋里的塑胶花一股脑地倾在桌上,说:“总编先生,前几天贵报发表的文章,我很有兴趣,所以才把我的产品也带到这儿来请总编和各位编辑先生过目。报纸可以报道任何一家工厂的正面和反面,可是我认为,办报纸关键还在于两个字:真实!所以,我很希望各位全面了解一下我的长江公司。”

    总编的脸顿时红了,他捧着那些五彩缤纷的塑胶花,口中不禁啧啧称奇:“我也没有想到,李先生的长江公司会生产出如此精致漂亮的塑胶花,莫非有人说李先生的厂房设备陈旧是毫无根据的空穴来风吗?”

    “不,他说的厂房和设备,确实没有说假话,问题在于这些简陋的设备和厂房,是否一定会生产出虚假质劣的塑胶花?”李嘉诚是一个不善言词的人,这次他虽然心里气愤,但说起话来仍然有板有眼,不卑不亢:“我想向贵报建议的是,既然报纸是为香港市民报导真实情况的,那么我就希望贵报到我的长江厂去采访一下,把我的公司厂房如何,设备如何,再把我们公司的产品究竟质量如何,都做一次全面真实的介绍。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总编见李嘉诚说话诚恳,态度真挚,再联想到前几天那篇文章已经遭到一些了解长江公司的读者投诉,越加感到自己的底气不足。于是他马上表示:“好吧,李先生,我们马上派记者去你的长江公司,然后如实向公众介绍贵公司的一切。”

    后来,香港《商报》果然派出记者来到宵箕湾李嘉诚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用他们的相机一连拍摄了几卷照片,把所有陈旧的厂房和落后的设备,都一一刊发在他们的报纸上,同时也配发几幅塑胶花产品的图片。两相进行对照,一边是比较陈旧简陋的厂房,一边则是可与世界先进塑胶花媲美的优质产品,同时又加上了一条全新醒目的通栏标题:请看李嘉诚创造的奇迹——简陋的厂房设备,优质超群的产品,当今香港工业之翘楚的诞生。

    记者还写道:“李嘉诚在宵箕湾的公司确实十分简陋,设备也无法与先进工厂的新式机器同日而语。可是,值得读者们先睹为快并为之敬佩的是,李嘉诚在这简陋的条件下生产的优质塑胶花,几乎可与国外最为先进的米兰塑胶产品媲美。这就是李嘉诚的奇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奇迹,也是我们香港的奇迹!……”

    《商报》上的图片和新闻,无疑也起到了普通商品广告所难以起到的宣传作用。那些对李嘉诚长江公司还不熟悉的人们,通过这一宣传都开始对李嘉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香港市场越卖越火的的塑胶花,销量更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飚升。那些眼红李嘉诚的同行对手们,本想利用报纸来抹黑李嘉诚的企图,非但没有奏效,反而成全了李嘉诚,使他的产品越加走俏,而李氏本人的名气也因此与日俱隆了。

    30、信誉是发展的法宝,29岁成“塑胶花大王”

    1959年夏,一架从北美洲远航而来的波音客机,降落在香港启德机场上。

    在一批外国客人中有来自加拿大一个商贸采购团,为首者名叫特鲁多,他是一家商贸财团的总裁。早在一年前他就从北美的报刊上看到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李嘉诚,吸引特鲁多注意的并不仅是李嘉诚生产的那些质量可与欧洲先进国家媲美的塑胶花,还有他那平凡又奇特的人生经历。

    特鲁多总裁在飞抵香港的翌日,就在维多利亚海湾附近的湾仔大厦会见了应邀前来洽谈生意的李嘉诚。最初的印象就让特鲁多大为感佩与吃惊,李嘉诚并没有他从前所想的那样因小获成功就趾高气扬,也没有商人特有的那种深藏不露的狡猾与机敏。这位中国商人的老诚与忠厚、不善言词甚至连说话也带有几分腼腆,让特鲁多印象深刻。怎么可能把他与那在困境艰难中凭破旧厂房就能生产出让世界侧目产品的“李氏超人”联系在一起呢?可是,李嘉诚就是李嘉诚。他在明明知道特鲁多总裁是带着一张大得吓人的订单而来,然而他仍然满口实话。甚至连一句夸耀自己的语言也难以出口,这让特鲁多更想和这位中国商人做成一笔大生意。

    “李先生,您的产品当然无可厚非,价格我也不想继续深谈。”特鲁多预先考察了香港市场,再与北美同类产品价格进行反复对照以后,才决定飞到香港来的。他已经看中了李嘉诚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比欧洲和北美的同类产品有显著的优势,所以才同意和李嘉诚见面。但是,毕竟是初次做生意,而且特鲁多先生这次决定从李嘉诚手里购进的一批塑胶花,其数量几乎超过香港市场已经上市的所有塑胶花的总合。如此大的一笔生意,当然容不得有丝毫马虎与大意。正因为如此,特鲁多在和李嘉诚交换合作意向以后,忽然提出一个让李嘉诚吃惊的条件,特鲁多说:“如果我们最后在合同上签字,李先生还必须依从我们买主的两个条件才行。”

    李嘉诚说:“只要我能做到的,当然要满足先生。只怕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能让特鲁多先生如愿以偿。”

    特鲁多说:“我的条件非常简单。一是按国际上的惯例,我们在签约之前,需要由李先生这方面提出一位有相当资质的担保单位;二是,我希望在决定购买贵公司生产的大批塑胶花产品之前,首先要对贵公司现状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这也是国际上的惯例之一啊。”

    李嘉诚应允了他的要求。

    他回到宵箕湾公司以后,感到有种从没有体验过的压力。特鲁多这一生意对手当然精明老道,显然,他提出的二个要求是必须要达到的,否则李嘉诚的大批塑胶花就无法出手,也就无法达到他进军欧美两洲的宏图远谋。然而,特鲁多的两个条件都非常苛刻。寻找担保人虽然看起来不难,他在香港商界的朋友多得很,但有相当财力资质的却凤毛麟角。再看特鲁多的第二个要求,李嘉诚很难保证自己简陋的厂房和落后的设备会让这位加拿大老牌商家满意。如若特鲁多对他的厂房设备有些担忧,那么这笔生意很可能就泡汤了。这时候他身边有人提议:可否花钱租一个外观漂亮宏大的厂房,先把合同签下来再说。不料李嘉诚马上就摇手拒绝,他说:“宁可这笔生意不做,我也不能弄虚作假呀。”第二天清晨,特鲁多一行就来到位于宵箕湾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并没有刻意装饰自己的公司,只是照例派员工把厂区打扫得干干净净。特鲁多进了公司以后,李嘉诚也毫无戒意地把加拿大客人带进了车间,所到之处特鲁多见到的都是陈旧的机器和紧张操作的工人。李嘉诚不卑不亢,他把自己的工厂老老实实介绍给特鲁多参观。没有想到特鲁多视察他的长江公司以后,当场对李嘉诚说:“李先生,现在我更加放心了,我们的合约可以马上签署了!”

    李嘉诚有些意外地望着这位加拿大商人,问道:“您不会担心和后悔吧?”特鲁多说:“我后悔什么呢?如果说担心,昨天以前是有的。可我今天亲眼看到你的公司确实是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生产出一流的塑胶花,我感到放心的就是你的诚实啊。因为你敢把对自己不利的一面给我们看,就足以证明你不是一个奸诈的商人。这样我就有了信任感。李先生,现在我要问你的是,我的第一批货是否能准时运到多伦多?”

    李嘉诚说:“说实话,这是不可能的。原因不在于时间紧迫,而在于我的公司目前拿不出一笔马上大批生产塑胶花的资金来,所以,如果特鲁多先生相信我,可不可以先预支一笔订金?”

    特鲁多爽然应允:“当然可以。”李嘉诚又有些为难地苦笑:“还有,昨天特鲁多先生要求我必须寻找有资质厂家的担保,我也有些困难,因为能为我担保的都是一些经济实力不够雄厚的小厂家,大的厂家我现在还找不到,所以……”

    不料特鲁多竟仰面哈哈大笑:“李先生,我看就不需要再找什么担保人了,因为我已经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了诚信,这难道不比一个保人更重要吗?”

    这笔生意签约之后,特鲁多一行就飞回多伦多。一月后他在加拿大收到了李嘉诚如期运去的第一批塑胶花,质量甚至比特鲁多在香港见到的还要好。

    从此,李嘉诚的欧美销路打开了。

    也是在这一年秋天,李嘉诚在香港北角建设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新厂房建成投产,塑胶花从此有了批量生产线的基地。1960年李嘉诚又在香港柴湾建成另一座工业大厦,在这里专门生产其他塑胶产品。同一年他开始问津房地产业,开始大量购买地皮,积蓄力量。1972年7月31日,以李嘉诚为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年他的“长实”股票进入香港远东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从翌年开始,李嘉诚的长实股票不仅在香港几家证券所接连上市,而且还进入伦敦和温哥华的股票市场。李嘉诚为壮大自己的长实公司,从1974年始便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合组建了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开始了向国际商圈迈进的步伐。

    1978年3月23日,以李嘉诚为首的香港长江实业集团宣布成立,并在隆重的礼炮声中迁入位于香港皇后大道29号的“华人行”巨厦。从此,李嘉诚的长实集团声名远播,光照寰宇。一个从宵箕湾破旧简陋小厂靠几台陈旧机器起家,靠塑胶花发迹的李嘉诚,如今终于功成名就,其事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

    1977年以后,李嘉诚不再满足于塑胶制品的生产,而是把房地产开发当成主要的发展项目。三年里他先后在香港的中环和金钟建起环球大厦和海富大厦,同时也把他的长实总部迁入皇后大道,又以让人震憾的巨资收购了美国在香港的资产高永公司,在接手香港希尔顿酒店的同时,李嘉诚又接管印尼一家名叫凯悦的大酒店,他的长实公司变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经济实体,以崭新姿态傲立于东方之珠的香港!1979年李嘉诚在港成立地产有限公司,1984年则把房地产业转向诸如香港黄埔花园之类的物业建设。1988年他动手开发茶岭和鸭利洲居民村,1wmtxt0年李嘉诚斥资150亿建设蓝田汇景花园天水园和丽港园等民居项目,从而成为香港手屈一指的房地产大亨。

    1979年李嘉诚与国内合资建成第一家水泥厂,同年他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董事;1wmtxt2年在国内成立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同年在上海与国内企业合办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当年9月李嘉诚参与内地、香港和台湾三方的海南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的合作经营;1wmtxt3年李嘉诚投资巨款参与福建省旧城区的危房改造。

    李嘉诚1985年起出资收购香港港灯的股权并收购香港的国际城市公司,从那时起,李嘉诚每隔几年都会斥巨资进行产业和物业的收购工作,这已成为他领导的长实集团行之有效的一个发展项目。1987年李嘉诚第一次出资收购英资企业——大东电报局的股份,同年年底又收购英资克拉夫石油公司的股份;1988年李氏又收购英资香港青洲英泥公司的股权和全部产业;1wmtxt1年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的大部股份,等等;

    李嘉诚的长实集团越做越大,他不但在原有塑胶制品和房地产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而且开始向其他领域拓展。比如1979年李嘉诚对香港沙田地铁工程的扩展,比如1987年在港灯基础上对酒店业、石油业的扩展;比如1988年对香港蔡埔七号货柜码头的开发;比如1wmtxt0年李嘉诚与其他集团共同投资的“亚洲卫星一号”和“长征三号”火箭的成功进入太空;比如1wmtxt2年他出资参与珠江三角洲广州至珠海段高速公路的建设;再比如1wmtxt3年以后在北京、深圳、上海、珠海、北海、东莞等地投资兴建的大批物业;

    31、董特首的提醒及“中药港”计划

    1wmtxt8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正在美国夏威夷海滨尼豪豪岛上休假的李嘉诚,忽然接到秘书从香港长实总部打来的一个紧急电话,秘书告诉他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下午亲自打来电话,询问李嘉诚现在何地。当时秘书把李嘉诚不久前前往加拿大渥太华与外商洽谈一笔生意,此时正过境美国夏威夷并在那里作短暂休假的情况,如实报告给有要事相询的特首董建华。李嘉诚接到秘书这个电话以后,当天夜里在他下榻的宾馆里思考多时,始终不清楚日理万机的董建华,究竟有何要事在百忙之中询问他的动向。根据他对董建华的了解,这位沉着机敏的特区领导人,如果不遇上紧急而重要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他是绝对不会亲自过问香港商界某一位要人情况的。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当天夜里便与随行的长子李泽钜临时决定,中止在夏威夷尼豪岛上的渡假,提前返回香港,以便应对可能面临的商海新挑战。于是,翌日上午,父子俩匆忙踏上了回港的班机。

    就在这架飞往维多利亚海湾的客机上,李嘉诚无意间从空中小姐手里接过一张当天在旧金山出版的英文报纸《华盛顿邮报》,上面竟然刊载着香港特首董建华前一天在香港中环发表的《1wmtxt8年施政报告》。他在这篇文章中发现董建华讲了这样一段有意思的话:“香港正在从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危害中挣扎奋起,我们已经看到一个新香港正在摆甩阴霾带来的困境,新的经济腾飞正在酝酿着并很快就变为让世人观瞻的现实。”在董特首谈到如何让香港经济发生新腾飞的几步措施时,李嘉诚特别关注,“我们要把祖国中医药宝库的开发引入运营机制,因为它从前一直被我们香港的商界所忽略。我相信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香港肯定会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中医中药营销中心!……”

    李嘉诚把董特首的这句话读了又读,当时虽然还无法理解董建华为何在自己的《施政报告》中刻意提及中国的中草药,可是,经商多年的李嘉诚意识到一个十分重大的商机正在那里向他招手了。

    回到浅水湾大宅以后,果然不出所料,秘书的电话竟又不失时机地打了进来。秘书告诉刚下飞机的李嘉诚说:“董先生希望与您尽快会面。他说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和您商量。”李嘉诚听了,不知道董建华究竟有什么重要工作任务要交到他和长实集团的手中。

    次日上午9时,李嘉诚由长子李泽钜陪同,准时乘车来到香港中环的特区政府所在地。他们刚从汽车里走下,就见董建华的秘书已早早守候在特区政府门前的台阶上了。李嘉诚父子在秘书的引导下乘电梯进入了董建华的办公室。此时董建华正在内室接见一批来自欧洲的客人,半小时后董建华手里托着一盒精制的东北老山参接见他们,李嘉诚知道这显然是有人送给特首的礼品,不知董特首此举为何意。董建华说:“此前,我一直以为朋友们相赠的这种人参只是健康的滋补品,或者说是可以补身子的药材,可是,我从来就没有想过人参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可惜我们在香港始终没有意识到这一特殊商品的重要性。”

    李嘉诚见儿子把特首那盒精致的人参捧在手里,反复观赏着又难解其意。他便一把接过来,看也不看地说:“董先生,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您是希望我们长实集团从现在起就应该把人参,不,把中国的中草药也当作重要的生意来经营,对吗?”

    董建华听了,脸上露出了欣然的笑意,他把左手放在李嘉诚的右手上,连连点头赞许地说:“李先生不愧为香港商界的超人啊,看起来你当年一眼看中市场上的塑胶花就是赚钱的生意,也是在这瞬息之间就产生了灵感的吧?”

    李嘉诚心里在笑,暗说:“我果然没有猜错特首的意思!”嘴上却说:“是的,不过,咱们的中草药毕竟和外国人首创的塑胶花有所不同,如果我要做生意的话,塑胶花当然是任何人都可能认同的商品,因为它外观漂亮,可是我们的中草药虽然可以医治各种疑难杂症,不过,外国市场上的蓝眼睛们,往往会对我们的国粹视而不见呀。”

    董建华温和地笑了,他再一次指了指桌上的人参,对李嘉诚说:“李先生所说的虽是商场上的一般道理,可是,既然我们将来要把中草药当成重要的商品去和外国人做生意,那么,也是可以让他们这些蓝眼睛黄头发的老外们懂得,人参不仅可以让他的肚皮变大,也可以让他们在各种中药材的滋补竣泄之下变成真正健康的人。如果这个普通的道理外国人不肯接受,那我们就难以让中草药占领国际市场了。李先生,这就是我请您来共同商讨的重要课题呀!”

    “谢谢您,董先生,谢谢您的提醒。”李嘉诚发自内心的感谢。事实上,早在1986年春天,李嘉诚就对中草药有过一次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了。

    那一年,正是他与老母亲庄碧琴老人最后诀别的时刻。早在一年前的冬天,老母亲病时李嘉诚就不惜重金在香港和内地广请名医加以医治抢救。在他看来自己纵然手握几辈子也花用不尽的金钱,也难以挽救老母亲的性命。他深知寡居的老母在贫寒中把他和几个弟妹们带大,一生的艰辛和不易自不待言。然而他虽然请来数不清的名医高手,却难以让庄碧琴疾病痊愈。老母庄碧琴人生最后的几个月,生命的延续多亏香港养和医院一位中医大夫的中药处方。从那时开始,李嘉诚对迷信更为憎恶,同时对中草药的感情也愈加浓厚起来。

    几年后,李嘉诚曾借来北京之便,前往位于大栅栏的同仁堂中药店。国药店里各种珍贵的草药,都有它独特的医病疗效。从小读过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李嘉诚,早年仅对当归、杜仲、甘草等药材有一般性的了解,经过他这次进京和各方著名中草药专家的座谈,才对中草药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也对中国草药的历史渊源加深了理解和领会。从那时开始,在李嘉诚心里就对中草药产生了良好的感情,也曾萌发过把中草药材纳入长实集团经营范畴的想法。不过,那时的李嘉诚把主要精力都投放在房地产的开发之上,一时还无暇顾及中草药的开发和经营。几年以后,他舅舅兼岳父庄静庵忽然染病。当时李嘉诚力排众议,一定不请所谓的弥宗大师,而坚持延请中医为他的舅舅调理治疗。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实例,无疑让李嘉诚对中草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李先生,不久前,特区政府在总结亚洲金融风暴教训和经验的时候,我发现一份由财政司提供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记载着这几年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它让我读罢十分忧心。”董建华对李嘉诚谈起中草药来,仍然语重心长,看得出他为此事有过长时间的思考,最后才决定首先启动李嘉诚长实集团这枚重要的棋子。董特首继续说出他的心结所在:“祖国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也是世界药材最重要的发源地,可是,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咱们国家独产的这些珍贵药材,不仅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无足轻重,让人更痛心的是这些中药材大多来自其他国家。也就是说咱们中国的中草药出口,只占全世界300亿美元的5‰左右。更多的中成药则由日本和韩国把持和控制着,这成什么话呢?这且不说,日本和韩国每年利用我们国家出产的中药材,不但在欧美市场上大量倾销,他们甚至还把中成药产品卖到我们香港来,这无疑就是一种新的挑战啊。李先生,我希望你们的长实集团能在中成药的生意上,给所有香港商界带一个好头!”

    这一次,他经香港特首董建华的提醒,越发理解中草药对香港从金融风暴中走出困境将要起到的作用。于是,李嘉诚在离开特区政府不久,即在长实集团总部连夜召开一次重要的会议。就在这次会议上,他正式提出一项尽快把中药材列入可以促进香港特区经济增长的计划,优先考虑并马上付诸实施。在这个中草药计划中,李嘉诚的“中药港”设想方案尤为引人注目。李嘉诚认为“中草药”是我们的国宝,在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中草药将要成为我们经营和销售的主体,这不仅是为了赚钱,重要的是在发扬祖国的中药遗产,让世界通过“中药港”来进一步认识中草药的作用。

    32、让中国药占领欧美市场!

    李嘉诚的“中药港”计划拟定以后,他开始在香港和内地寻找可以共同经营这一新项目的合作伙伴。董建华听到李嘉诚关于“中药港”的宏大经营计划后也格外振奋。这位船王出身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多次在香港各种高官会议上宣传“中药兴港”,迅速发展经济的方针。为了尽快打造“中药港”,董建华再次与李嘉诚进行恳谈,他认为“中药港”计划在香港尽快实施,不仅是李嘉诚长实集团的首要任务,也是需要全港工商企业共同携手的当务之急。在董建华的号召下,一些与药品生意相关的集团和企业,纷纷支持和响应李嘉诚“中药港”的实施方案。一家名叫新世纪的集团公司,听说李嘉诚这一雄心勃勃的“中药港”计划以后,马上派人与长实集团取得联系,希望能成为李嘉诚的合作伙伴,并同意马上注入资金,和李嘉诚一起联手进入“中药港”的运作。李嘉诚和新世纪集团很快商定了一整套实施“中药港”的方案,其中重要一项是,两家集团公司共同投资50亿港元进行中药材的合作开发,一个生机篷勃的“中药港”很快就初显规模。

    李嘉诚说干说干,当年在香港平地建厂生产塑胶花的精神又来了。除和“新世纪”联手之外,李嘉诚又授意长实旗下的“和记黄埔”在“中药港”的重要环节上增加一个重要的筹码。这就是“和记黄埔”不久前与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商定的合作项目,也同时纳入了“中药港”计划。这是一个“计划外工程”,关于这次和广州的中药材联手经营,李嘉诚早就亲自过问,他要求“和记黄埔”负责此事的人员:“一定要加快谈判的进程,因为这是我们打造中药港的需要。”翌年春天,当“和记黄埔”与广州这家药厂正式在广州签订合作备忘录以后,李嘉诚对尽快打造“中药港”的计划实施心里更加有底了。因为这一由双方共同投资10亿港元作为启动资金的中药材生产项目,是以广州白云山中药厂作为生产基地的,而“和记黄埔”除优先注入资金之外,还要担负在国际上推销中成药的使命。尤让李嘉诚看好的是,广州白云山中药厂是一家有着二十年历史的老企业,他们不但有成套生产中成药的设备,重要的是他们在国内聘请了诸多颇具中药知识的专家作为顾问。许多著名的中成药,如“乌鸡白凤丸”、“牛黄解毒丸”和“安宫丸”等名牌产品,使用的原料都是国内的货真价实的中草药,有些药材甚至还是专从西藏、青海、贵州等地采集的上等草药资源。李嘉诚要求“和记黄埔”一定要在这事关香港经济腾飞,也为中国中药材扬名的“中药港”战役中,打出一系列中成药的品牌。特别是在欧洲和美洲,对于这些对中成药历来持怀疑态度的地区,更应该注重中成药的成分具有中国的特色。在李嘉诚看来,如果让中成药能够稳妥牢固地占领欧美市场,其药品原材料的货真价实乃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2004年秋天,李嘉诚再次从香港飞往首都北京。

    古老的京城金风送爽,当这位香港著名企业家再次走进位于前门附近的大栅栏时,他的眼神再次投向那百年老店“同仁堂”雕梁画栋的铺面。那里有他熟悉的一排排中药货架,还有一些专门研制生产中成药的工厂。在这里李嘉诚亲自参观了所有中成药的生产过程,他这才发现同仁堂这家百年老店之所以在国内和国外始终保持着不可动摇信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中成药原料的质量所持的严谨态度,任何一丝不符合规定的草药,都会在同仁堂制药机构的严格审查面前被淘汰和剔除。而同仁堂的严谨敬业精神,不正是李嘉诚多年来经商生涯中孜孜以求的吗?

    作为李嘉诚尽快打造“中药港”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次他亲自拍板批准了长实集团与北京同仁堂合资组成中成药联合企业的报告。在此之前,李嘉诚也批准了长实集团与上海第一中药厂签定合作备忘录的报告。这两项合作协议书,昭示着“中药港”的成功实施具有着更加充实的内容,而长实集团能有国内第一流的同仁堂中药制药机构的参与,无疑也会让他的中药出口计划更具特殊性和名牌效应。

    李嘉诚的“中药港”计划包罗万象,他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于几家合资企业去生产中成药,更不会把“中药港”简单地变成在香港一地出售中成药。如果那样他的“中药港”就只能是一种用于宣传的措施,而永远不能真正成为香港特区政府所希望的让中药材成为繁荣香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李嘉诚曾经亲自找来他旗下的“和记黄埔”主要领导成员,当面开圆桌会议,多次商量如何才可以让中国的大批成药,透过香港这一前哨阵地,一批又一批地打出去,成为向欧洲和美洲药品市场倾销的主要口岸。而如果彻底改变国际中药材销售比重的有效手段,无疑就是以香港长实集团及其合作厂家的货真价实,不断赢得那些对中国药材尚未信任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这样,“和记黄埔”就派出大批推销人员进入欧洲和北美的几个重要市场,例如法国和英国,一度成为李嘉诚推销中成药的主要目的地。推销员出身的李嘉诚,对于推销质地优良的中成药颇具信心。他还亲自给那些即将前往英美法德等国进行中成药推销的人员讲课。讲他当年如何在香港推销塑料制品,如何能够让那些不肯买帐的人们了解中成药的价值和效能。这些推销人员到了西欧北美以后,一边介绍和推介同仁堂的中成药,一边又不失时机地选择有利地区开设中药零售商店。从2004年开始至2005年底,李嘉诚麾下的“和记黄埔”就采取蚂蚁啃骨头的作法向前推进,一步一步地占领了欧美药品市场,最后建立大小中药材零售商店多达1000多家,成为世界上所有经销中成药势力最大的企业之一,初步实现了李嘉诚打造“中药港”宏大计划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