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我比世界晚熟》 > 正文 生命中的光

生命中的光

2009年9月中旬,我骑车抵达了北京,然后在朋友家住了半个月。他们仍然在画画,曾经短暂上过班,后来接业务在家里画,变成了自由职业。当时北京在筹办国庆六十周年庆典,市区里提前两周就开始到处封路。我待到了国庆,然后买了张回广州的火车票。我骑到北京的那辆单车就留给朋友了。我买到的火车票是站票,坐那趟火车的人很多,乘客的行李都堆到车厢连接部了。我上车后挤不进车厢,只能也站在车厢连接部。我记得当时自己前后左右站满了人,我连蹲都蹲不下去。我身边有个人还提了一袋肯德基上车,结果可乐杯被挤扁了,可乐洒了一地,我的裤子上也沾到一些。我一直站到了武昌站,站了十多个小时,才找到个角落坐下。

回到广州后,我没有去上班,因为之前在南宁的经历,这时我对社交有抵触心理,我不想跟人接触。我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父母不清楚我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们看到我不工作,而且也没有处对象,十分担忧。不过他们从来不是强势的家长,他们不会干涉我,要求我做什么或怎么做,甚至连建议也很少提。从小他们对我的教育方式,不是热情主动地规训和指手画脚,而是冷淡地以身作则和道德说教。因此这时候他们尽管忧心忡忡,却又不知该如何和我沟通。他们对我处境的一些看法,只在背后向我姐倾诉,却从没直接对我说过。老实说,我不能完全明白我父母对我的感情为什么这么节制和慎重。尤其是我母亲,从很多事情上,我感觉她对我没有亲密的信任,却有生疏的防范。

可是与此同时,她肯定是爱我的——这种爱实在扭曲和难以解释。她似乎认为我在一定程度上不属于她,而属于这个社会,故此她对我的影响将注定不如这个社会对我的影响更具决定性。也就是说,在她看来——起码在她的潜意识里——有朝一日她将会像不能理解这个社会一样不能理解我。于是她对我的一些教育,更像是在对社会表白心迹,以证明自己表里如一、死心踏地——而她面对的甚至只是十几岁或几岁时的我——仿佛我是某种意识形态派来的督察。也可能她担心的不是来自我的揭发,因为她对自己的忠诚笃信无疑,根本不必担心,是万一将来我的品行有所不端对她造成的牵连,这种想象中的牵连大概主要在“名誉”方面,而不是实际的受苦和利益损失。我不认为她像大多数人一样在乎受苦和利益损失。不过,上面说的这些都只是我的感觉和猜测,我不懂得如何去验证。而且心理因素对人的影响,往往类似于条件反射,有一种自发的反应机制,即使本人也未必能意识到其在运作。这和情感、理性和意志作用于人的情况有本质的区别。我只能说,我很少从母亲身上体验到一种私己的亲情,而这种亲情我在邻居、同学或同事的家里经常能观察到。

不过尽管我没去上班,却也不是每天坐着发呆。我买来大量的文学著作读,并且开始尝试写小说。这一次我非常认真。我已经看得很清楚,无论是打工还是做生意,都是我不喜欢、不擅长的事情。把人生寄托在这些方面,我就必定一事无成。所以我希望在写作上能取得一些成绩,留下的作品能经受时间考验,在将来仍然被人阅读、被人喜欢。不过与此同时,我也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出于逃避心理而选择了写作。因为我不去上班,这似乎很难向人解释——我经常会因为过度反省而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平白地消耗掉热情和动力,导致做事情缺少恒心。事实上,最初促使我萌生写作念头的,是一些曾经感动过我的作品,那些作品给过我安慰和鼓励,触动我真正地去认识事物的价值和人生。我也想创作出那样的作品,传承那些珍贵的感动。

其实我是个很少感动的人,我的感情并不丰沛和活跃,和大多数人相比,我都显得更冷淡和理性,因此我很珍惜自己有限的感动。我发现自己特别容易被崇高和纯粹的精神打动。不过你也可以说,崇高也是一种纯粹,因此归根结底是纯粹。除此以外,我还崇拜艺术。这大概是当年画漫画的经历给予我的认识:我认为艺术是对个性的最大化表现,而创作正是源于对自我的不断认识、发掘、充实和呈现。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只是盲从于既有的传统、观念、风俗和功利法则等,就像被量产出来的一样,本来最重要的作为主体的人却沦为手段和工具,服从于并且被那些或权威或流行的价值标准量度,像这样的人生实在可悲。而创作,或者从事具有创造性的事情,则相当于自我发现和完善,使一个人得以真正地存在过,成为独一无二的那个人。这些都是我在开始写作前就具有的想法和信念。

我的写作从模仿开始,最初我模仿的作家是塞林格。我很喜欢塞林格,我觉得他的所有作品都在写同一个题材:关于一种质地敏感的纯真在这个世上受难乃至被粉碎。或者说,他写的是纯真的幻灭。就他体现在作品中的精神特质而言,他像是一个儿童版的菲茨杰拉德——他的所有人物都把一种属于儿童的品质保持到了成年期,并因为这种品质而失落、迷茫,或者死去。不过,他的人物不仅是一群大孩子,同时也是一群早慧的小大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由于过度聪明而洞察了人生的虚无本质。而在小说语言方面,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是林·拉德纳。在拉德纳的小说里,叙述者是一位绅士,他的目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目光,他的幽默感是一种雅皮士的幽默感,他关注普罗大众的尊严和生存处境。而塞林格的叙述者却是一个孩子——哪怕老成持重的巴蒂其实也是个孩子——他的目光是一种孩童的目光,他的幽默感是一种童真的幽默感,他关注的不是某个群体或社会,而是一种不容于成人世界的纯真品质。

在塞林格之后,我又喜欢并且在小说创作时模仿过雷蒙德·卡佛。我喜欢卡佛是因为我对他写的题材有很多共鸣,包括他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感受。我读到他更多是出于偶然,因为当年他的书卖得很好,经常出现在文学类的推荐书单上,而我正好处在看见什么读什么的入门阶段。和塞林格一样,卡佛的小说语言也是一种类似新闻报道风格的实用性语言,只使用最基本的句法和词汇,把表达的要点突出来。他的修辞手段非常有限,感情主要体现在作品内容里,而不是在修辞里。所以他的文本读起来比较冷淡和干硬——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修辞风格——这倒也和他的写作题材相符。因为他描写的主要是一些被生活击垮的底层人物,这些人大多属于不善表达的“粗人”,被困在一些或基本或低级的欲望里,感情既不丰富也不细腻,尤其是没有什么个性可言。在讲述这类人的故事时,过于丰富的修辞确实不太适合。

卡佛在美国被称为“创意写作大师”,所谓的创意写作就诞生于美国,是一门讲求实用的写作课程,主要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意识和方法。我不认为创造性是一种可以传授的能力,除非艺术的核心不在人身上,而在技艺上——当然,最终我们要在创作里把人和技艺合而为一——但是在一个创作者的初始阶段,技艺方面确实需要学习和磨砺。总之当年模仿塞林格和卡佛,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确实得到了不少启发,也增进了对写作的认识。

回想起来,刚开始写作的头一年多,是我至今为止写得最多、写得最快的时期。当时我读过的作家很少,眼界极其狭窄,受到的影响单一,完全就是无知者无畏。我写了一批现实主义的小说,基本上都是取材自我之前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这些小说给人的感觉是:僵硬、单调、刻意、苦情。去年我重新审视了一遍自己的这批作品,发现里面顶多只有一两篇值得修改后保留,其余的可以说毫无价值。我认为一个写作者的天分高低,在早期作品里最容易看得清楚,只要比较一下就知道,我不是个有写作天分的人。不过今天我已经不再被这个问题困扰。我不是非得写出些什么杰作来不可,写作也不是专属于天资出众的人。对于今天的我来说,写作就像是一种自我精神的建设,或者说最终指向虚无的领悟。写作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它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但可以帮助我超越生活、超越自身——因为写作,我同时投入在生活之中,又抽离于生活之外。当我在生活之外时,我不再是某种意图的手段或途径,我真正成为了我自己。在生活中人是非常有限的,没有人会真的认为孩子的一滴眼泪具有无限的重要性——但审美可以赋予事物这种无限的重要性,甚至还不止于此。

当然了,我上面说的这些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客观真理。每个写作者都应该想清楚写作对自己的意义——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欺骗自己,否则写作只是在浪费时间——但彼此间未必要寻求一致。说到底,写作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发表或出版才属于交流,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以上这些其实是我后来才领悟到的,在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对写作的认识和预期要比今天肤浅和迂腐得多。当年我脑子里想的是:有朝一日要写出重要的作品,甚至是伟大的作品,久远地被人阅读、喜欢和传颂。

除了塞林格和卡佛以外,这段时期我还喜欢过理查德·耶茨、杜鲁门·卡波蒂、欧内斯特·海明威等美国当代的现实主义作家。实际上当时我因为刚起步,非常热切地想拓宽视野,所以读了很多作家。可是我基础比较差,领悟力也不强,而且不懂得循序渐进。于是有些作家我读了却不知道有什么好,甚至读完立即就忘。还有些作家我则根本读不进去——尽管他们写的每个字我都认识,每个句子也理解,可是连在一起却不知道到底在表达什么。于是我经常读着读着就分神,注意力无法集中。包括后来我很喜欢的弗兰茨·卡夫卡,其实也是直到2012年才真正读进去的。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他好在哪里。他的长作品令我感到枯燥,短作品让我觉得莫名其妙,只有像《变形记》等几篇意图暴露较多的作品,我能耐得下心读,也读明白说了些什么的,可是却并不喜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前面提到的那些美国作家以他们实用性的语言俘获了我的注意力。而且我对他们表达的精神内容有共鸣。实际上他们都属于失落的一代,或是尽管生卒年更接近垮掉的一代,但在精神上完全继承了失落的一代。他们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核心感受,都是关于一种个人或旧有的价值观念,在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时产生的失落感——起码我是感觉到了这些。

不过我在写作上的摸索并非完全靠阅读和自学。最初我不知道哪里可以找到人交流,我把自己的习作贴到豆瓣网的一些写作小组里,但我猜并没有多少人读,更没有人留下意见。当然我也没怎么读别人的作品和发表意见。毕竟文学经典有那么多,我已经读不过来了,哪有工夫读网友的作品呢?直到2010年1月的某天,我在一个豆瓣小组里看到一条黑蓝文学奖的授奖信息。我立刻根据链接找到了黑蓝文学网,在网站的首页上,映入我眼帘的是两行红字:

小说不再是叙述一场冒险

而是一场叙述的冒险

这句开场白刷新了我的认识,原本我不但没想过这个问题,而且不知道要想这样的问题。我在上黑蓝文学网之前,从来没在和写作观念有关的方面思索过。之前我以为写作要考虑的无非就是题材、情节、人物、语言这些方面。于是我立刻注册了黑蓝论坛,开始读上面别人发布的作品,以及文后回帖中的作品评论。

不得不说,读完一篇作品后,再读到大家对作品的评论——尤其是评论者大多也是写作者,他们的观点经常对我启发很大——这种方式使我受益匪浅,由此展开的思考更促成了我的写作启蒙。很快我也在论坛上贴出了自己的习作,而且也收到了中肯乃至尖锐的意见。黑蓝论坛是我上过的所有文学论坛里,大家在讨论作品时最直率和不留情面,或者说最不油滑的一个。恰好我向来就反感混圈子——当然也可以说我太孤僻,不懂得怎么混圈子——我讨厌那些互相吹捧、经营人脉的文学论坛。在所有常见的人格缺陷里,虚伪可能是最让我恶心的一种。至今我仍然这么认为,如果一个写作者纯粹想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当年的黑蓝论坛确实是个非常好的交流场所。这不仅是因为黑蓝论坛上的网友平均水平高,而且大家是真的在讨论写作。

不过其实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直面批评的勇气和心胸。尤其是在网络上交流,大家自由发言,但水平不一,肯定会有些评论不贴切、不准确、不客观。当遇到这种情况时,难免有人因此心里积怨,这样的人还不少。事实上只要回帖者给作品挑毛病,那么哪怕是实事求是、切中肯綮,作者也不一定能够坦然接受。何况不同的写作者彼此间审美意趣迥然有别,批评者的意见有时难免会越出恰当的范围。可是网络交流就是这样,假如你承受不了不恰当的意见,你也得不到恰当的意见,因为它们总是混在一起、泥沙俱下。

我刚上黑蓝论坛时在写作上并没有什么心得和积累,所以我非常虚心,基本上只要有人点评我的作品,我都心怀感激如饮甘霖。但是另一方面,因为我相对起步晚,水平落后,作品稚嫩,而且我阅读量小,别人在言谈中提到的作家、作品和典故,有很多我都一无所知。比如刚才我提到“孩子的一滴眼泪”,假如你没读过《卡拉马佐夫兄弟》,你可能不明白我表达的意思。当年我的情况就是这样,我经常意识到别人的讨论里有所指涉和引用,但我不明白那到底是些什么。于是我经常陷入焦虑,感觉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太大。何况我都已经过了三十岁,在年龄上没有借口可找了。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当年我几乎要被自卑感淹没了,这令我由始至终很难和其他写作者更正常地交往。

曾经有两种负面情感严重地困扰过我,一种是不恰当的羞耻感,另一种就是自卑感。自卑感在我身上是一种无法根治的“慢性病”,只要稍有事情触动就会发作。过度的自卑感不仅令我变得过分害羞、缺乏自信、害怕竞争,面对挑战时未尝试先认输,在原则面前不敢坚持,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而且有一种我当时意识不到的心理补偿机制在发生作用,激起了我一种不正常的自尊感。换言之在我身上自卑感和自尊感并非一种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互相滋养的畸形共生关系。实际上我的自卑感和自尊感都是虚妄和盲目的,可我尽管在理智上认识到了这些,但在精神和心理上仍然挣脱不了束缚。我当然不是个特别优秀的人,但也不是个糟糕的人,我和所有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我根本没必要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可我就是无法不在乎。因为我做不到宠辱不惊、不卑不亢、恰如其分、心平气和,所以我在和人交流及交往时,要不就一边与人保持距离,一边戴上面具扮演某种角色——在公开的论坛上这么做倒不难,可在私下更亲密地交流时我就力不从心了——要不就谨小慎微、穷于应付、进退失据、滑稽可笑。早在当年我就已经认识到,我的自我意识是过度和不健康的。而且我也认识到,它是由我不正常的羞耻感和自卑感造成的。可是从认识到克服的路途实在是漫长,直到今天我也没有走到头。

从2009年10月到2011年年初,我大约写了十几个短篇小说,总共十多万字。因为当时我没上班,全部时间都投入在写作里,所以我其实写得很慢。不过我还要阅读和参与论坛上的交流讨论。我的阅读也很低效,这不全是因为我读得慢,主要是我读书很盲目,有些书其实不适合我,可我偏要一字不落地读完,完全就是浪费时间。因为我向来节俭,讲究物尽其用,所以对于买来的书,无论喜不喜欢、读不读得进去,我都要坚持读完。我常常劝自己说:书都买了,不读多浪费呀。于是我当时买的几百本书,百分之九十九都通读了一遍。平心而论,其中有些书对我并没任何触动或启发,我读得很痛苦,而且读完就忘,还有些书则要等我后来积累到一定程度了才读得进去。顺带一提,在我身上不存在人们说的“书非借不能读”——我从来不借书,我读的书要不就是自己买的,要不就是下载的电子版。

论坛上的交流对我来说也是煞费思量。因为有几个月我担任客席版主,经常要绞尽脑汁地对别人的作品提出些看法——要知道我对大多数作品其实根本没啥看法。于是在没话找话之中,我难免有时自曝其短、贻笑大方。不过我的心态还算不错,或许因为我好胜心不强,习惯于把自己看得低微。在读帖和回帖这件事上,我花费过不少精力,因为我总想把话说得面面俱到的老毛病一直没治好,于是我就成天左思右想字斟句酌。实际上点评别人的作品超出了我当时的能力。

总的来说,在黑蓝论坛上写作者们主要是针对作品交流写作意识,而不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等。写作意识近似于一种关于文字作品的审美意识,除了通过写作实践提高以外,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作者的阅读、思考和领悟。广泛的阅读和思考好比是获取养料,而领悟则是将之作用在自身上。其中的领悟要看每个人的悟性,而且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时间的积累。

对于刚开始写作的我来说,借助论坛上的交流,确实得到很多启发,加速地提高了意识。可是我的实践却跟不上这种意识的提高速度。渐渐我的眼界越来越高,实践水平却相对越来越落后,陷在一种眼高手低的困境里,写作一天比一天感觉困难。具体而言,我发现自己总是对写下的内容很快感到不满,往往今天才写下的,明天再读已感觉不堪入目,甚至前一个小时写的,后一个小时重读却发现毫无可取之处。这种自我否定的意识还会一天天积累。比如说我的一个小说从开始写时算起,过了一周还没写完的话,基本上我心里已经真切地认为它一文不值了。即使最后咬紧牙关把它完成,自己也已经完全丧失信心,就像产下了一个畸形儿。然后再把它丢到论坛上,无非是从旁人嘴里印证了自己的感觉。于是写作对我来说就像受虐一样:写出来的作品自己觉得不好,人家也指出不好,本身读的人就没几个,稿费更是不敢奢望,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原因下,我的写作动力很快就接近消耗殆尽。

今天回顾当年的自己,我认为对于后进的我来说,更要有一种毫不动摇的自信和百折不挠的心态,以及直接从写作中获得满足和充实的能力,才能在交流中既汲取到有益的养分,又不致损失珍贵的内在驱动力。至于说天分,今天我已经不在乎了,而且我认为当年的自己也不必在乎——这就是个伪命题而已,写作不是专为有天分的人准备的。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写出多么好的作品,而是坚持写下去。我认为在更本质和重要的层面,我能写出些什么,或者说能写好些什么,是早就已经被决定了的——我本身是什么,我就能写出些什么。而我本身是什么在我开始写作前就确定了,不会因为我开始写作就发生改变。重要的是人而不是作品。当然你也可以说:人就是作品本身。

我认为知识可以积累,观念可以革新,能力也可以锻炼……但是一个人的感情、感知和性格等方面的形式特质,要比知识、观念和能力等对写作更具决定和根本意义。写作就是把自己固有不变的可能性兑现到极致。而这也是一个写作者和另一个写作者,或者说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根本区别的体现。当然,以上只是我今天的看法,只对我现阶段的写作适用。我要强调的是,这并非对其他写作者的建议。在我看来,做到真诚地思考、观察、感受和记录,就已经可以向自己交代了。这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毕竟还有很多人,甚至是远比我聪明能干的人,不懂得真诚为何物。

在家里关了一年多后,我感觉有点腻了,做生意剩下的钱也花去了不少。恰好这时一个我2003年做动漫资讯杂志时的同事联系上我。他和我当年都是美编,2004年我离职去了北京,2005年又回到公司,那时他已经不在了。后来他也做起了个体生意,在广州的东急新天地购物广场卖女士内衣和袜子。他经营得比我们在南宁成功,最多时开到了六个店。不过到2011年初我们联系上时,因为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他的实体店已经在走下坡路。他刚在三元里附近的远景路租了个六百多平米的仓库,正打算把线下的门店关停,以后专注于线上经营。他邀我到他的仓库去参观。那个仓库是由一家倒闭工厂的厂房改造而成,他已经在里面装好了一排排货架,货物则都编好了号,有条不紊地堆置在货架上。他还用铝板和玻璃隔出一个房间来,作为客服工作室和拍产品图的摄影室。他自己负责拍摄和进货,他老婆则负责客服,然后还雇了两个工人负责拣货和打包。

我们聊到了分别后各自的经历。他其实是北京人,他老婆才是广州人,当年我离职去北京,他给过我一些建议。他比我大几岁,性格非常随和,说话很风趣,跟说相声似的,我和他很谈得来。他听到我的近况后,劝我也学他一样搞网店。因为我在南宁卖了两年多女装,所以他建议我继续卖女装。不过我没有很多资金,我可租不起仓库,也压不了很多货。他让我在批发市场附近租个房子,然后去采购一些样板,再拍照放到网店上,不必压什么货。等到网店里有成交了,我再去进货,每天卖出多少就进多少。这样的话,我不需要很多资金也能把网店做起来。

我觉得他分析得有道理,我确实该考虑收入的问题了。我不想和人打交道,那么上班未必适合我。这时我手上有一点钱,还可以把网店开起来,要是等我把钱都用光后,那就连这个选择也没有了。于是我说做就做,没过多久,我在他的仓库附近,一个叫沙涌北的城中村里租了个大单间。我自己先搬了进去,然后买了一套摄影灯和背景板。当年我有一台索尼P10相机,尽管这只是一台消费级的卡片机,但成像质量还算凑合,为了省钱我决定就用它来拍产品图。至于图片处理和产品文案等,对我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最后我没花多少钱,也没用多少时间,就把网店开起来了。我的计划是接下来一边写作一边经营网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