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有一家人家,把花盆摆到墙头上来了,我觉得这也不大好,若是看不见人家偷去呢!
还看见了一座小洋房,比我们家的房不知好了多少倍。若问我,那里好?我也说不出来,就觉得那房子是一色新,不像我家的房子那麽陈旧。
我仅仅走了半里多路,我所看见的可太多了。所以觉得这南河沿实在远。问他们:
“到了没有?”
他们说:
“就到的,就到的。”
果然,转过了大营房的墙角,就看见河水了。
我第一次看见河水,我不能晓得这河水是从什麽地方来的?走了几年了。
那河太大了,等我走到河边上,抓了一把沙子抛下去,那河水简直没有因此而脏了一点点。河上有船,但是不很多,有的往东去了,有的往西去了。也有的划到河的对岸去的,河的对岸似乎没有人家,而是一片柳条林。再往远看,就不能知道那是什麽地方了,因为也没有人家,也没有房子,也不见道路,也听不见一点音响。
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
除了我家的後园,还有街道。除了街道,还有大河。除了大河,还有柳条林。除了柳条林,还有更远的,什麽也没有的地方,什麽也看不见的地方,什麽声音也听不见的地方。
究竟除了这些,还有什麽,我越想越不知道了。
就不用说这些我未曾见过的。就说一个花盆吧,就说一座院子吧。院子和花盆,我家里都有。但说那营房的院子就比我家的大,我家的花盆是摆在後园里的,人家的花盆就摆到墙头上来了。
可见我不知道的一定还有。
所以祖母死了,我竟聪明了。
七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麽字,什麽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的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
“房盖被你抬走了。”
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的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
“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麽。每当祖父教我一个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
“不学这个。”
祖父於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
“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
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麽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还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八
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後,祖父开讲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祖父说:
“这是说小的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说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我问祖父:
“为什麽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那里去?”
祖父说:
“好比爷像你那麽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那里来的?”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
“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