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人文学 > 《草芥之刺》 > 正文 血色灵感 14

血色灵感 14

在接下来的讯问中,星星之眼的真实身份终于曝光了,笼罩在连环杀人案之上的迷雾也缓缓散去。

星星之眼真实姓名为王汝斌,时年四十二岁,初中学历,郁南县人,家住郁南县东环的一处民房,目前在郁南县东环的一家塑板厂打零工。

我们将在姜雅楠一案中发现的血指纹和王汝斌的指纹进行了比对,最终确定,留在案发现场的血指纹就是来自王汝斌。至此,王汝斌的犯罪证据链已齐全。

王汝斌若有所思地看着自己的手指,像是在回忆,又像是在感慨,他终于松口承认,自己就是连续杀害姜雅楠、张彦君和翟玉玲三人的连环杀人犯。

当我问及他的杀人动机以及为何改变尸体的容貌、发型和着装时,他的回答让人匪夷所思,又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说到这些的时候,王汝斌的语气变了,状态变了,好像整个人都焕发了新生一样。他说:“我就是感觉她们的出现让我灵光一现,我感觉她们就像我的灵感女神,我想要改造她们,从她们身上找到真实的诗歌素材。然后写出让我满意、让编辑满意、让所有人满意的作品,那样,我会感觉自己成功了。你们能够明白吗?”

我确认道:“就是为了写出所谓的令人满意的诗歌,你连续杀害三人?”

沉默片刻,王汝斌点了点头。

我再次问道:“既然你是为了寻找灵感写诗歌而杀人,为什么要在杀人前强奸受害者呢?”

王汝斌的眼神忽然变得有些悲戚,说:“没什么,就是想要碰她们,既然成了我的灵感女神,她们的一切都属于我了……”

那一刻,王汝斌的脸上仿佛出现了一道口子,我把手伸过去,伸进了那道口子中,接着又伸进了另一只手,然后双手猛地用力,将他的脸彻底撕开……这时,我看清了他的真实面目,也看清了他斑驳的一切……

在王汝斌的详细供述中,我们了解到了罪案的真相,也对他的生活经历进行了剖析,逐渐还原出了他的罪恶人生。

王汝斌是地道的郁南县人。他的父母一共养育了四个孩子,王汝斌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还有弟弟。

王汝斌在很小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本诗集。他并不是非常理解诗歌的意思,但他感觉那里面描述的东西很美。之后,他爱上了诗歌,没人教他,他就自己随便书写。

当父亲打骂他,他感到委屈的时候;当哥姐欺负他,他感到生气的时候;当同学欺负他,他感到烦躁的时候;当老师批评他,他感到失望的时候;当任何他感觉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就喜欢写诗,他感觉那里是他的天堂,也是他的一片神秘净土。

他将自己的辛酸悲伤全部埋进了诗歌里,也将自己的希冀未来全部种进了诗歌里。每当他写完一首诗歌,他就感觉自己无比耀眼,与众不同。

对诗歌的喜爱让王汝斌怀揣着一个文学梦,他梦想自己能够考入师范学校,以后成为一位诗人。无数个深夜,他坐在窗边写诗,看着玻璃上映出的影像,他都感觉自己充满了魅力。

十七岁那年,王汝斌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也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那一年的他考学失败,让他和心心念念的师范学校失之交臂,家庭条件的牵制让他没有第二次考学的机会。家人劝他在家种地,他却始终认为自己是个诗人,一个诗人怎么能够种地呢!

家人不理解他,还骂他是疯子,这让他感到委屈极了,他觉得家人根本不懂他。于是王汝斌离开了村子,在县城四处做零工,有时候也会去外县打工。

在一年的年底,王汝斌的母亲去世了。母亲活着的时候,算是唯一一个支持他成为诗人的人。她的去世,让王汝斌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举目无亲了,所以他选择离开家乡。

王汝斌去过很多地方,当过工人,也倒卖过东西,还做过一些小本生意。可他始终没有赚到钱,更没有攒下钱,他还是那么贫困。不过,他对金钱没什么追求,反而感觉自己很富有,因为,他还有一片诗歌的净土。尤其是工友或者认识的人听到他会写诗,并在看到他写的诗歌后,称呼他为“诗人”,这些让他感到无比骄傲,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无法被掩盖的光芒。

这期间,有人问王汝斌为什么不去投稿,不去发表作品,不去出版诗集。这刚巧提醒了王汝斌,他觉得自己的诗歌应该被更多的人看到。之后,他买了很多诗刊报刊,开始了一边写诗一边投稿的生活。

只是王汝斌的稿件投递出去,往往都是石沉大海,偶尔有一两首被刊登了,也只是在小报小刊的偏僻角落。这让他感觉非常挫败,也让他体会到了巨大的落差。心中的苦闷和压抑让他写出了更多的诗歌,只是,这些诗歌全部留在了日记本里,没有一首被刊登。

在这期间,他遇到了第一任妻子,还生了一个女儿。不过,当时他的妻子很强势,他们的夫妻关系也不好,在妻子眼中,他就是一个废物,一个除了写诗什么都不会的废物。后来,他和妻子感情不和,就离婚了,女儿跟随妻子生活。

之后,他又开始四处打工。期间,他陆续发表了几首诗歌,可那些诗歌发表之后的喜悦完全无法填补这些年他心中的空虚。

五年前,三十七岁的王汝斌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妻子比他大五岁,还带着一个十多岁的儿子。不过此时的他对婚姻的态度已相当随意,对年龄和孩子也不在意,很快就跟对方结婚了。

婚后,他们一直住在吉西县。这一任妻子对他还算不错,让他稍稍松了口气。之后,他开始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只是他创作了大量作品,仍旧没有更好更多的刊物愿意刊登,其中就包括《诗歌园地》。

当时,他向《诗歌园地》多次投稿,无一例外,全部失败,包括后来接收他的诗歌的苏静编辑。苏静编辑给他的回信上写着——没有新意,缺乏闪光点。

他非常苦恼,不知道如何寻找新意,如何创造闪光点,直至他在一次下班的时候,在人群中看到了买菜回家的姜雅楠。

那一刻,他在姜雅楠身上发现了一种灵感。

那是一种突然的悸动。

没错,姜雅楠成了他的灵感女神。

只是这个灵感女神并不完全符合他的要求和幻想,他想要改变她,将她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一切在他的脑海里勾勒了无数次,直至那个名为“曼迪”的形象逐渐形成。

王汝斌表示,起初他并没有想杀人,只是想要让姜雅楠配合他进行改变,然后完成诗歌的创作。

但这一切都是他的幻想。

在跟踪并将姜雅楠拐入那片废弃果园的时候,对方疯狂的呼叫和反抗激怒了王汝斌,为了让她闭嘴,他掐住了对方的脖子。昏过去的姜雅楠让他想到了前任妻子带给自己的性压抑,长久压抑的苦闷席卷而来,他强奸了姜雅楠,还将她弄死了。

之后,他坐在那里,怔怔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很快他就冷静下来,用事先准备好的东西将姜雅楠变成自己幻想的样子。

改变样貌后的姜雅楠刺激了王汝斌的视觉和大脑,他感觉自己文思泉涌,很多东西在心中呼之欲出。

就这样,他创造了一个意境,姜雅楠就是那个意境中的女主角,她不再是姜雅楠,而是他塑造的“曼迪”。

由于是初次作案,在很多方面,王汝斌都处理得不够仔细,比如他为姜雅楠“换装”时留在现场的血指纹……

虽然时间仓促,但这一次作案让他积蓄了灵感,也写出了让自己满意、让编辑认可的诗歌《曼迪的第一眼朝阳》。

也是这一次,他为自己取了一个崭新的笔名——星星之眼。

他喜欢星星,也喜欢无尽的夜空。

灿烂的星辰,犹如闪烁的眼睛。

多美的名字,多美的意境。

他希望这是一次蜕变,也是一次新生。

这首诗歌让他感到了久违的喜悦,也让他感到了灵感的重要。

同样的,被杂志刊登的喜悦让他迷失了心智,他不甘心就这样被警方逮捕,他还要写更多的诗歌,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于是,他为了避免被警方追查,将通讯地址放到了相邻的余阳县的那家纸箱厂。之前,他在余阳打过零工,就在那家纸箱厂的对面,虽然每次收取信件有些麻烦。

他骑着那辆黑色自行车行走在县道上,心中充满期待,他感觉自己的双腿有无尽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