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见东吴不吃软的,决定来硬的,进兵赤壁。这个时候曹操军中因为水土不服,疾病已经开始蔓延。双方一交手,曹操失利吃了点小亏。望着浩瀚的长江,曹操当时就明白了:自己轻视了对手,不但轻视了东吴,而且轻视了长江。如此的浩瀚波涛,哪里是玄武池那样的人工湖能够模拟的?他精心训练出来的"精锐水师",现在连站都站不稳!心急如焚之际,手下人出了个主意:"如果把战船连接起来,那么就不怕长江的大风大浪了。"曹操一听,是个好主意嘛,立即就实行。哪知道,东吴的部将黄盖一眼就看穿了连环船的弱点:"连环船虽然安稳,但最怕火攻,一把火就可以烧光。"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精明的曹操万万没想到对手会下出这样凶狠巧妙的一招。
于是,周瑜等人准备几十艘战舰,装满干柴鱼油等,并准备好供自己人离开的救生艇。黄盖先写信给曹操,假装要投降。曹操自从官渡后,东征西讨时不战而降的一大片,这次也信以为真,并没有怀疑。尽管是冬天,这时却刮起了东南大风。黄盖以十艘战舰当前,其余的战舰依次前进。到江中后挂起帆,乘风破浪直奔曹操营寨。此时的曹操看到这些船,还在做着黄盖投降的美梦,手下的军兵将士看到了,也以为是黄盖的投降,依旧指指点点嘻嘻哈哈。距离曹操营寨只有二里了,黄盖命令点火。趁着大风,这些火船犹如离弦之箭直插曹操水寨。风借火势火助风威,曹操的船只立刻被烧了个一干二净,并延及曹操陆地上的营寨。顿时曹操营寨中一片混乱,火势冲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周瑜哪会放弃这样的天赐良机,率领精兵强将随后攻击。曹操惨败,从华容道溜走。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击到南郡。祸不单行,曹操军中军粮短缺疫病流行,人马折损过半。看到实在难以坚持,曹操留曹仁徐晃乐进等把守江陵襄阳,自己引兵返回了北方。
三国三把大火中的第二把赤壁,就这么降下了帷幕。赤壁的政治意义相当巨大,它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图谋。但它的军事规模却一直有争议。军事上,它很可能是个小战,其主要理由有1赤壁是个小地方,难以驻扎大军;2诸葛亮后出师表中列举了曹操历次大败,没有赤壁;3主要将领周瑜黄盖等人也没有什么封赏,和后来的吕蒙陆逊大不相同;4几乎与此同时,孙权有进攻合肥张昭有进攻九江之举,东吴也没有在赤壁尽全力。但是,如果承认军事是政治的延续,那么赤壁的"小规模"并无损于它的历史地位。
史书中的赤壁之战记叙相当简单,赤壁之战在三国志魏书吴书中的记载也有相当的差别。魏书武帝纪中,仅仅有这么几个字:"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而吴主传第二中,则是:"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周瑜传中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作为对比,官渡有袁绍损失七万多人的记载,彝陵也有蜀汉被陆逊“破其四十余营”,“死者万数”的细节,而赤壁的纪录中却找不到这样的只言片语。魏书吴书描述中中的差别,固然有魏对败仗隐讳不题,吴对胜仗大肆宣扬的一面,恐怕和双方的实力也有关系。同样的的得失,对实力强大的曹操是相对的小败,而对东吴则是相对的大胜。从另一个角度看,曹操南征,荆楚吴越是个整体。虽然在赤壁被打败,毕竟得到了荆州北部,并不是一无所获,确实有隐匿败仗的资本;而与赤壁同时孙权攻合肥张昭攻九江却都无功而返,当然有大肆宣扬的理由。和三国志相比,资治通鉴则参考了江表传等文献后又有所扩充,三国演义则更加渲染其战争场面。然而其实际场面如何?这里的描述大致参考资治通鉴的记载。三国演义那样的盛大是不会有了,个人认为应接近于吴书的描写,但不会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