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球状闪电(33)

球状闪电(33)

作者:刘慈欣

“在这里曾装备过世界上最大的雷电模拟系统、复杂的磁场发生装置和巨型航空风洞等大型实验设备,以从各个角度最大限度地模拟球状闪电生成的环境。你们看这个——”

我们来到一个高大的梯形水泥台前。

“你们能想象几层楼高的白金电极吗?它当时就安装在这个台子上面。”

他弯腰从地上拾起什么东西,我接过来,沉甸甸的,是一个金属球。“好像是球磨机里的那种铁球。”我说。

格莫夫摇摇头,“当时进行雷电模拟试验时,洞厅顶部的一些金属构件被闪电熔化,滴下来冷却后就形成了这种东西。”我用电筒照照周围的地面,发现有很多这种小金属球,“在中心实验室中,巨型雷电模拟器产生的闪电强度比自然界中的自然闪电大一个数量级,以至于北约的核监视系统检测到震波后,认为是地下核试验,而苏联政府承认了他们的说法,在核裁军谈判中因此吃了不少亏。这种闪电试验进行时,地面上地动山摇,闪电在地下产生的臭氧排到地面,使这方圆百公里的空气都有一股异常的清新味。在进行雷电模拟的同时,还开动磁场发生设备、微波激射装置和大型风洞,模拟各种条件组合的闪电,再把结果输入巨型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部分试验的各种参数已远远地超过了自然雷电的极限条件,超强度的闪电被放置到迷宫般复杂的磁场中发生,或放到能在短时间内使一个小湖泊沸腾的微波辐射中发生……三十年中,这里的试验研究从未间断过。”

我抬头仰望那座放置巨型电极的梯形台,它以深深的黑暗为背景,在我们电筒的三道光柱中显现出来,真像密林中阿兹台人的祭坛,有一种神圣感。我们这些球状闪电可怜的追寻者,此时就像朝圣者来到了最高的圣殿,心中充满了恐慌和敬畏。我看着那水泥的金字塔,心想在过去三十多年漫长的时光中,有多少像我们这样的人在上面作为祭品牺牲呢?

“结果呢?”我终于问出了这个最致命的问题。

格莫夫又摸出一支烟,点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没有说话。手电光中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他还是使我想起了张彬,想起了他讲述自己那对一个球状闪电研究者来说难以言表的痛苦时的样子。于是我替格莫夫把话说了出来:

“从来没有成功过,是吗?”

但我立刻发现自己想错了,格莫夫笑了笑说:“年轻人,你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福尔摩斯说过,案件不怕离奇就怕平淡,平淡无奇的案子是最难破的。如果三十年的研究没取得一点成功,那这事就太离奇了,这种离奇会激励人们干下去。可悲的是,现在连这种离奇都没有了,只有让人心灰意冷的平淡。我们成功过,三十年间成功地产生了二十七个球状闪电。”

我和林云再次被震撼了,一时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格莫夫又笑了笑,“我能想象你们俩此时不同的感觉:少校肯定高兴,因为军人只关心这东西转化为武器的可能性;而你呢,则悲哀,就像斯科特到达南极点时,看到阿蒙森留下的挪威国旗时一样。但你们这些感觉都没有必要,球状闪电仍然是一个谜,现在对它所知道的与三十多年前我们第一次来到这里时一样多,我们真的没有得到什么。”

“这如何理解呢?”林云惊奇地问。

格莫夫缓缓地吐出一口烟,眯眼看着光柱中那错综变幻的烟雾,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

“第一次成功产生球状闪电是在1962年,也就是研究开始后的第三个年头,我亲眼见到了它,在雷电模拟器的一次放电后它出现在半空中,淡黄色,飞行时拖着一条光尾,大约二十秒钟后在空气中无声地消失了。”

林云说:“我能想象你们当时的激动。”

格莫夫摇摇头,“你又错了,当时球状闪电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个普通的电磁现象,3141项目最初并没打算做到很大的规模,当时上自科学院和红军的最高领导者,下至参加项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认为,对于一个已经把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来说,只要集中科研力量,人工生成球状闪电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上,研究拖了三年才出成果已经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了。当那个球状闪电出现时,我们的感觉只是如释重负,谁都没有想到,还有二十七年漫长的岁月和最后的失败在等着我们。

“我们的信心当时看起来是有根据的:同自然中的雷电不同,这次闪电产生的条件和各种参数都被详细地记录下来,我直到现在还能把当时所有的参数分毫不差地写出来。当时的闪电电流是一万两千安培、电压为八千万伏、放电时间为一百一十九微秒,总之是一次十分普通的闪电。放电时通有每秒二点四米的空气气流,功率为五百五十瓦的微波,还有外加磁场……还有大量其他参数,普通一些的如气温气压温度之类,比较特殊的如用超高速摄影拍摄的闪电路径,以及各种仪器记录的现场磁场强度和形状、放射性指标等等,当时全部的记录资料我记得有《战争与和平》那么厚,属于绝密。当时正值古巴导弹危机时期,记得纳尔诺夫捧着那一大摞资料,说:‘我们把导弹撤回来没什么,还有更能让帝国主义胆寒的东西!’当时我们都想,以后只要按这些参数重复制造闪电,就能批量产生球状闪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