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暗黑者(102)

暗黑者(102)

作者:周浩晖

警方记录的爆炸只有一次,时间是下午十六点十三分,而罗飞听到对讲机中传来爆炸声的时间是十六点十五分,很显然,当这两个时间不一致的时候,警方记录中的爆炸绝对是真实的,而对讲机中听到的爆炸却有可能作假。可另一个问题在于,十六点十五分,罗飞听到爆炸声之前,他一直通过对讲机与孟芸保持着交谈。这便形成了极不合理的悖论。十六点十三分时,真实的爆炸发生,孟芸已死!而她与罗飞的对话却一直持续到了十六点十五分!

罗飞被这个悖论深深地困住了,昨天下午,他把自己在招待所房间里锁了好几个小时也没想出一个头绪来。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对时间的判断是否过于自信,那个时差也许根本就并不存在。

怀疑自己的判断,这对罗飞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一定是还有什么被忽略掉的问题。

直到今天上午,邓骅给了他一个关键的提示。这个提示不仅化解了那个悖论,更让罗飞顺藤而下,剖开了一连串的谜团。

在恍然大悟的同时,罗飞也有些懊悔,他应该能够早点儿想到的。

孟芸死于十六点十三分,已经死去的人当然无法再与别人通话,可罗飞却看到通话结束时挂钟显示在十六点十五分。

那根本只有一种可能。

有人调动过挂钟的时间!

十八年前的挂钟需要人工上弦才能走动。罗飞每天晚上都会给挂钟上弦并且校准挂钟的时间。如果有人在案发之前调快了挂钟,那么就会造成前述的时差悖论。调钟者知道他的行为不会被任何人发现。因为案发之后,挂钟所在的宿舍因为留有孟芸的字条和死亡通知单,肯定会作为第二现场被警方封闭调查;而罗飞作为涉案人员,也会被带回警局接受长时间的询问。当罗飞再次回到宿舍的时候,无人上弦的挂钟早就停了,时间曾被调快的秘密就此掩藏。

所以罗飞才会认定爆炸发生在挂钟显示的十六点十五分,才会对死于十六点十三分的孟芸仍能和自己通话这个现象困惑不已!

弄明白这件事之后,下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是,那个人为什么要把挂钟调快?

毫无疑问,这个人想给罗飞造成时间上的错觉。

是谁?

一个人的名字无法回避地冲在了最前面。

袁志邦!

作为罗飞的室友,他是最有机会调动挂钟的人;同时他也了解罗飞有着对时间精确把握的日常习惯;更重要的是,除了罗飞,只有他知道那个挂钟的走时是如此的准确,即便是短短几分钟的调动也能对罗飞的时间判断产生意义非凡的影响。

可他想干什么?

既然已经将袁志邦设定在策划者的角度上,罗飞首先便猜想到袁并没有死于那场爆炸中,进而怀疑对讲机中听到的爆炸是不真实的。因为孟芸的对话显示,袁志邦当时一直身负炸弹捆缚在她的身边,如果发生爆炸,两人都不可能生还。

所以确实存在着两次爆炸,一真一假。假爆炸自然应该发生在真爆炸之前,当罗飞认为袁孟二人都已经在假爆炸中身亡的时候,袁志邦却还有几分钟的时间制伏孟芸,并且在真爆炸发生之前逃走。

这就给了袁志邦要将挂钟调快的理由,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掩饰真假爆炸之间的时差,对讲机中的假爆炸虽然提前发生,但当罗飞看到宿舍的挂钟时,却会认为其正好发生在真爆炸的同一时刻。

可是悖论随即又出现了,罗飞看挂钟的结果却是假爆炸发生在了真爆炸的后面。这又与设想中袁志邦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难道是袁志邦没有控制好时间?

假爆炸发生时,被调快的挂钟显示在十六点十五分,这是袁志邦想让罗飞认为的爆炸发生时间,同时也就是袁志邦计划中真爆炸发生的时间。

可是真正的爆炸却发生在了十六点十三分。

时差是存在的,却是提前了两分钟。

真正的爆炸比袁志邦的计划提前了两分钟到来。

罗飞了解袁志邦,他知道对方思维和行事的缜密。如果这场爆炸是出于他的计划,那么爆炸的提前绝不会是他计算疏漏的结果。

同样,在他的计划中,也绝不可能莫名地出现一个毫不相干的偷窥者,而这个偷窥者甚至还能在他设计的爆炸中幸存下来。

罗飞在诸多猜想中找到了最合理的解释:那是一个意外。现场发生了某个意外,这个意外竟让行事滴水不漏的袁志邦也无法防范。意外的结果使得爆炸提前了两分钟发生。而此时意欲金蝉脱壳的袁志邦尚未来得及走远,于是他便成了那个面目全非的“幸存者”。他从此不得不盗用黄少平的身份存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