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消息很快就传出来了。这消息一传出,吴老患病马上就成了次要新闻。谁接替吴老当专员,成了大家关心注目的问题。地区医院马上变清冷了,行署大院的气氛马上紧张起来。
行署大院的副专员现在有五个,“二百五”一个,金全礼一个,还有沙、管刘三个。沙、
管两个是靠资历熬上来的,工作平庸,另一个刘是新提拔的大学生,正在中央党校学习,
竞争力都不大。具有竞争力的,只剩下金全礼和“二百五”。金全礼自来专里以后,工作踏踏实实,没明没夜,不摆专员架子,群众呼声较高;“二百五”当初与金全礼换工作换对了,这一年乡镇企业和市政建设搞得都不错。所以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二百五”和金全礼身上。平心而论,“二百五”与金全礼相比较,“二百五”又比金全礼具有优势。一是“二
百五”副专员已当了五年,金全礼刚当副专员不到一年;再一点从这一年工作看,“二百五”抓的是实事,乡镇企业有产值,市政建设有规模,而金全礼尽跟错误干部大肚子妇女打交道,论实际的政绩,似乎就没有“二百五”大。“二百五”也自知这一点,所以一听说吴老病倒,他倒很高兴,以为自己接吴老的班无疑。他听说陆洪武向省委组织部打了报告,仗着他以前在省委组织部呆过,马上就坐车去了省城。在省城活动三天,回来后气宇轩昂的样子,似乎一切都不成问题了。
金全礼当然也想当专员,接吴老的班。似乎以前吴老也暗示过他。但他也没想到吴老突然病倒,这事情来得这么快。世界上的事是复杂的,有时来得慢不好,有时来得快也不好,这事来得快就不好,他当副专员不到一年,优势就不如“二百五”。当然金全礼也不是急于当专员,如果在吴老手下,当几年副专员也有必要,积累一些经验。但现在让他和“二百五”来竞争,他就不服气。他不服气“二百五”的能力,不满意他的霸道作风,这样的人当专员,
全地区五百万人民岂不要跟他遭殃?再深一步,如果“二百五”当上专员,他就得在“二百五”手下当副专员,那就更加窝囊。但谁当专员,是省委决定的,他也无能为力,所以只是暗地里着急罢了。当他看到“二百五”到省里活动几天,气宇轩昂地回来,心里更加着急。
这时他想起了熊清泉。于是也如法炮制,在一天夜里,坐车到了省城找熊清泉。可惜事不凑巧,熊清泉到北京开中央全会去了。金全礼在省里又不认识别的人,只好悻悻而归,干等着命运判决。
停了一个礼拜,省委组织部来了人,带来了组织部的意思,果然是准备提拔“二百五”为专员,现在来征求地委的意见。如地委没有意见,就准备报省委常委会讨论通过。陆洪武听了省委组织部的谈话,表示没意见。但接着又问:
“要不要征求一下吴老的意见?”
省委组织部的同志说:“他以前是专员,征求一下也不多。”
于是陆洪武就到医院去,向吴老谈了省委组织部的意见,接着问:
“吴老,您看行吗?”
吴老这时向老伴伸手,老伴明白他的意思,就拿来纸和笔。吴老在纸上哆哆嗦嗦写道:
“请转告省委,我不同意他接我的班!”
接着愤怒地扔下纸和笔。
陆洪武吃了一惊。他问:
“那您的意思呢?”
吴老又写了三个字:
“金全礼。”
陆洪武明白了,点点头,说:
“这样吧吴老,我把您的意思转告省委!”
于是陆洪武把这意思转告了省委组织部两个同志。两个同志耸耸肩,说:
“我们也只好如实转达!”
这样,两种意见就提到了省委常委会上。会上有些小争论。组织部长还是倾向于提“二百五”,省长马致高说:
“既然原来的专员都不同意提他,可见这人不行,提金全礼吧!”
大家都拥护马省长的话,说:
“那就金全礼吧!”
这时熊清泉发了言,说:
“金全礼刚提了副专员不到一年,接着又提专员,也不见得好,我看还是先让他在副专员位置上锻炼锻炼好。这样吧,既然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就不要硬提,专员先让陆洪武同志兼起来,再等个一年两年,找人来接他专员的担子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