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回家之后,特别地替我感谢你丈夫。”
这女人一下楞在了那里。以为是白石头对她的戏弄。于是脱口而出毫不冷静地问:
“为什么?”
白石头答:
“上次在一个饭店的大堂里陌路相逢,他对我竟是那么地和蔼可亲!”
这个女人马上从另一种庸常的意义上来理解这句话,以为他说的不是事实和他的真实的心情,而是对她年龄和徐娘半老的后悔——挑动了半天,又悬崖勒马了,于是就大怒——还好,出于身份和教养,没有跟他马上翻脸和破口大骂,而是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然后蹬着自己的高跟鞋“蹬蹬”而去。一下倒是把白石头尴在了那里。这时有朋友上来劝他,说:
“这样的女人,不要理她。”
或者:“这样的女人,你招她干什么?”
或者:“没看人家多大年龄了?”
或者:“你这戏做得是过头了一些。”“换谁都得跟你急。”
连朋友都把这事当成了假戏真做。这时白石头由衷地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和喃喃自语地说:
“我说的一切都是真的呀。我是真想感谢她的丈夫。30年前我就想感谢这种人。不将这种感谢表达出来我就如鲠在喉。为了表达一个感谢也真是为难呀。如果我直接给他本人打电话,他肯定不会当真,以为我在戏弄他;今天见着他夫人了,我以为找到了一个曲折的机会——这就不是两点论而是三点论了吗?这就不存在误会了吧?这就可以通过传导把对一个人的感激传导到另一个人身上了吧?——谁知弄来弄去,还是被当成一场误会和戏弄了。”
但在30年前,我们却毫不自知地将我们的友善、思念和感谢表达给了天下所有的人。亲爱的人啊,都聚集到我们的打麦场上来吧。我们甚至有一种: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的感觉呢。这就使我们的豪情不空洞了。这就使我们的豪情从郭建光空洞的口号和概念中飞升出来了。——谁知30年后倒让白石头自食其果呢?在30年前,当我们度过了担忧、恐惧,豪情和温柔之后,我们的情绪还没有结束呢,我们还有一种经过分离、流落、千难万险和千山万水之后寻找和重逢和情绪要表达呢。我们要求的不但是恐惧和豪情——单单有这些过程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结尾的时候来一个中国戏剧中的传统的大团圆。单单有一种寻找是不够的,寻找之后还得有一种重逢。只有等我们安全地度过这感情的三阶段虽然历经艰险最后也算团圆和重逢了平安着陆了我们才觉得在乡村打麦场上的一个夜晚没有虚度然后才能心安理得地安然入梦呢。睡觉之前想一想,恐惧度过了吗?度过了;豪情度过了吗?度过了;寻找之后,有了团圆和重逢吗?有了;生活中的一切苦甜酸辣——一生的过程让我们一晚都经过了,最终还能平安着陆和平安健在;好人一生平安;大哥大哥你好吗?好;你到底有几个小妹妹,到处都是;只要你能过得好,过得不错;你现在到底在哪里?我现在就在打麦场……于是也就安然和幸福地合上我们十一二岁的听着样板戏长大的一代少年的眼睛了。我们困了。——在一个貌似单调的年代里,我们过得一点也不单调反倒更显得丰富多彩。——那么这个经过寻找又得到重逢的辛酸而又起伏的大团圆结局从哪里来呢?从《白毛女》中来。爹死了。娘嫁了。情人走了。地主把她强奸了。一个人逃到了大山里。在山洞生下一个孩子。一块石头将孩子给砸死了——理由仅仅是:不给这强奸者留后代。三年过去了。头发一缕缕变成了白色……终于,太阳出来了。地主被打倒了。情人回来了。接着就开始寻找喜儿和白毛女。恰恰在山洞里给找着了。在太阳出来的时候,喜儿走出了山洞,情人大春穿著一身崭新的军服站到她的面前。这个时候她能说什么呢?这个时候她能唱什么呢?人间的辛酸和悲欢离合都集中到了这里。你也是百感交集。于是我们心中的姑娘和喜儿——这个时候18棵青松谁不想变成大春呢?谁不想毫无风险地事后保护一下她呢?——当初地主抢她的时候你干什么去了?——但是我们的喜儿已经原谅了这一切。她历经艰险现在什么都想通了。她达到的境界倒是比大春还高出一筹。不再计较过去和往事了。成群结队的乡亲们涌到了她的面前。这时她倒产生了怀疑:这一切是真的吗?眼前的一群人是谁?这个穿著崭新军装站在她面前的人又是谁?——她一下反倒迷糊了。这时乡亲们流着热泪高唱着提醒她——这一段主要由大猪蛋和大椿树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