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库 > 燕食记(8)

燕食记(8)

作者:葛亮

那年代,点心部分“大按”和“小按”两类。大按主要做月饼、龙凤饼、核桃酥、皮蛋酥等礼饼,每到年节,便是展身手的好时候。大按的主管,便叫作“大按板”。而小按则做虾饺、烧卖、叉烧包、糯米鸡等日常的包点。

大按是一间茶楼的门面,在人心中是堂皇些的。五举听到自己的去处,心里一丝凉,知道自己可能与月饼无缘了。

小按学徒,在厨房里叫“细路”。厨房里的师傅,都并不想带细路。因为早茶,是生意最繁忙的时候,讲个争分夺秒,并不像大按从容。若没有合适的人“帮熟笼”,非但帮不上忙,没有眼力的还会添乱。所以在很多茶楼,细路便等同于杂工。只能在角落里头,帮师傅磨刀、洗围裙,或者出外采买。点心师傅,也没空教你包点心的手艺。细路上心了,就在师傅旁边“偷师”。慢慢也就学得一招半式。

带五举的师傅,姓聂,诨名“三只耳”。这师傅是个大舌头,粤语叫“黐脷筋”,说话不利索。人问他姓什么,他说“聂”,可任谁听都是“叶”。他急了,便说自己是“三只耳”的“叶”。人就听懂了,日后也就很欢乐地叫他“三只耳”。因为大舌头,聂师傅的话很少。说起来,一句是一句,掷地有声。

再一层,聂师傅包虾饺是一绝。晶莹剔透,入口香滑多汁。一笼虾饺,恰好三只,又像极了耳朵,这诨名便又成了雅号。一只小小的虾饺看似简单,其实从发面、擀皮、调馅、揉团都暗含着许多门道。所以历来,被称为茶楼点心的“四大天王”之首。如此可知,“三只耳”在小按是很有地位的。

这一连一个星期,他和五举名为师徒,但彼此仿佛也没什么相干。五举照例是一大早三点出现在后厨,拖地、洗菜、刷蒸笼。刷好了聂师傅的,也刷别的师傅的。都刷得干干净净、亮亮堂堂的。一连数日,别的师傅心里过意不去了。就故意对聂师傅说,“三只耳”,这么勤力的细路,你不宝贝,我可要收过来了。这话呢,一是致谢的意思,二则也是告诉聂师傅,这孩子厚道帮人是出于自愿,可不是自己有心占便宜。

久了,聂师傅思量这孩子实诚得未免戆居。别的学徒,“双偷”成性。第一是干活偷懒;第二呢,是瞅空跟师父偷师。可这孩子,忙着自己手上的活,师父不叫,竟然都不斜眼看师父一眼。有时,聂师傅故意在他跟前,将包虾饺的速度放慢,五举依然故我。“三只耳”怎么说,也算是“同钦”有名的“小按板”,心里忽而莫名失落。有一日便说,细路,你不想跟我学?

五举站起来,恭敬道,想。

聂师傅便说,想?咱这行偷师是俗例,你不知道?

五举说,我知道。

聂师傅说,那你不偷,难道想刷一辈子蒸笼?

五举便说,师父若看得上五举,便会教我本事。我若是偷来的,自己用着也不踏实。

聂师傅听了,大为罕异。他想想,说,你且看着。

说完,他当着五举的面,包了六只虾饺,动作飞快利落。他将虾饺都摆到了五举面前,说,有个不对路的,挑出来。

五举略打量了一下,挑出了一只。

聂师傅问,这只怎个不对路。

五举说,另外五只,师父都包了十二道褶。唯独这只,师父只包了十道。偷工了。

聂师傅当下便知,这孩子非但不戆居,聪敏远胜于常人。他心下一阵感动,说,好孩子,记住了。咱们这虾饺,必须包上十二道褶,才算成了。这是师父给你上的第一课。

陈五举,是同钦楼历史上最快升到“大细路”的学徒。只用了两个月的工夫。

但没有人不服气。毕竟段经理那刁钻的舌头,二十年来,都是“同钦”上下厨艺的试金石。这种考验,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盲测”。三笼虾饺,段经理一一品尝,随即选出了他认为最好的一笼。这一笼,是五举包的。

其他两笼,是店里两个资深小按的作品。这二位师傅嘴里说着后生可畏,心里一万个不自在。

虾饺之难,难在由表及里。外面的饺皮,水晶虾饺的造型、配料要求严苛,面皮也很讲究。虾饺皮讲求烟韧,须以澄面和水晶粉混合,最关键的是热水撞落澄面时,撞得好和水温够,全靠经验所致。配料规定严格,虾三只,肥肉四粒,笋五粒,每粒大小均匀,如此配料口感丰富饱满。肥肉里面有水分、笋和香油里也有水分,足以让虾饺汤汁充盈。另一要诀,虾要用碱、盐腌制。遇上碱,虾肉纤维便慢慢收缩,紧致非常。再用水冲至虾体硬爽,脱水后起了胶。这才算大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