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弟如子
在胤祁之后,还有康熙“序齿”排行中最小的儿子,胤祕。胤祕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比弘历还要小5岁,他的童年可以说是悲喜交加的。
悲的是,胤祕7岁时父亲康熙驾崩,12岁时母亲陈氏去世,孩童时代就父母双亡了。因祸得福的是,心疼弟弟的雍正,对小允祕照顾有加,把他接到宫中,让他和弘历、弘昼一起读书上学。他们三人始终形影不离,关系特别好。雍正相当于直接把允祕当儿子养了。典型的例子是,在雍正十一年,雍正把允祕、弘历、弘昼三个人肩并肩一起封为亲王。雍正的原话是:
朕幼弟允祕,秉心忠厚,赋性和平。素为皇考之所钟爱。数年以来,在宫中读书,学识亦渐增长。朕心嘉悦,著封亲王。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年岁俱已二十外,亦著封为亲王。(《清世宗实录》卷一二七,雍正十一年正月初九日)
纵使他们仨没有功劳,但朕就是喜欢自己的弟弟和儿子,所以准备封三个亲王出来。
等乾隆一继位,更是给弘昼和允祕两人修亲王府,赏钱赏护卫。而弘昼和允祕两个人也都明白乾隆是什么人,于是他们俩每天都是晃里晃荡的,一副不问政事的样子。乾隆看着虽然心里满意,但皇家的体面也是要顾及的,就劝允祕说:“小皇叔,您能不能也看看书,好好学习学习?”允祕就说:“我不学,我也学不会。”乾隆一看,这不行,就下了旨:
亲王自幼蒙皇考慈爱,令在宫中与朕兄弟同学读书。乃王性耽安逸,不知黾勉向学。以副皇考期望之意。屡烦圣心,降旨训饬。而王仍未悛改,皆朕所亲见者。今朕仰体皇考爱弟之心,何忍恝视?著选派翰林官二员,为王师傅,用心教导,务令学业有成。倘王仍前怠惰,当竭力规劝教诫之。若劝诫不从,即奏闻于朕,候朕降旨。倘不能尽训导之职,又为王隐过,朕必于该翰林是问。(《清高宗实录》卷四,雍正十三年十月初一日)
这一年,允祕20岁,就这么被自己25岁的侄子乾隆挤对着读书学习去了。
可性格中有些东西是改不了的。允祕在乾隆朝还是顶着亲王的帽子晃里晃荡,虽然不上进,但在乾隆派任务时,倒是让他干啥就干啥,今儿让去祭孔就祭孔,明儿让去御书处就去御书处。虽然偶尔犯错,不过也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有一次,允祕和弘昼本来正陪着乾隆吃饭,结果乾隆还在使劲儿吃呢,他俩提前把筷子一撂,表示吃完了,饱了。因此被乾隆呲了一顿:
朕食肉未毕。而亲王、和亲王,便放碗匙默坐。(《清高宗实录》卷二〇二,乾隆八年十月初一日)
可这种小错误,终究是无关痛痒的。最后允祕还是舒舒服服地活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才染病过世,终年58岁。乾隆也亲自吊孝,送了自己这位小叔叔最后一程。
到这里,雍正的兄弟们算是全说完了。最后的这7位小皇子,因为过于边缘,所以他们身处政治旋涡中的故事不多,但他们几人身上都颇有一些特点,一并说齐,也是希望能为大家理解雍正提供尽量多的视角。因为对雍正而言,“兄弟”一词,是他一生中一处难以掩盖的痛点。
注释1:郑燮:《板桥自序》,载《郑板桥诗文集注》,王庆德注,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第230页。
注释2:允禧:《喜得板桥书自潍县寄到》,见故宫博物院藏南京徐石桥捐赠紫琼道人《喜得板桥书自潍县寄到》墨迹。
第三章 阿哥之外:被遗忘的满洲公主
大公主,二公主,三公主:福气象征,掌上明珠,被嫌弃的一生
康熙作为清朝最能生的皇帝,除了35个儿子之外,还生了20个女儿。只不过,尽管康熙孩子生得多,夭折的也很多。在他35个儿子中,有14个在10岁前就夭折了,夭折率高达40%。而女儿这边夭折的数字更惊人,生育的20个女儿,有整整一半,10个女孩都在10岁前夭折了。而在那时,皇帝的女儿只有先年满10岁进行“序齿”,也就是进入排行之后,才能被称为“公主”。于是,康熙的女儿中能被叫作“公主”的,一共只有“10+1”,11个人。
康熙公主名录
大公主——纯禧公主
二公主——荣宪公主
三公主——端静公主
四公主——恪靖公主
五公主——温宪公主
六公主——纯悫公主
七公主——
八公主——温恪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