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20: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第471—472页。
其余皇子:夺嫡局外的人生(一)
九子之外,我们再看一看雍正那些没有参与夺嫡的兄弟。
“九子夺嫡”,最小的是老十四,前14个阿哥中,未参与夺嫡的那5个人在做什么呢?
首先要排除老六胤祚和老十一胤禌,因为这两位都短命,死得早。老六,6岁夭折;老十一,也只活到了12岁。这两位没能坚持到夺嫡斗争的到来。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老六胤祚的母亲乌雅氏,她也是老四和老十四的母亲。有学者认为,正是因为老六早早夭折,才让承受了丧子之痛的乌雅氏后来对小儿子老十四过于偏心,并且间接导致了老四和老十四之间长久地存在矛盾。这也算是一种蝴蝶效应。
剩下的三位,就是老五、老七、老十二。
一、老五胤祺:奶奶带大的厚道亲王
皇五子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母亲是深受康熙宠爱的宜嫔郭络罗氏(后晋为宜妃)。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前文,她也是老九胤禟的生母。不过,老五和老九虽然是一母同胞,但在品行上却天差地别。比起奸诈的老九,老五就要愚钝、单纯多了。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在“九子夺嫡”的背景下,一个身处皇宫内院的阿哥,又被包围在政治旋涡之中,他怎么可能单纯呢?
这主要是因为老五的成长环境太特殊了。其他阿哥要么是由亲娘养大,要么是寄养在其他妃子的宫中,要么是在官员府中长大,总之几乎都由上一代人抚养。但老五是被隔代人,他的奶奶,也就是康熙朝的孝惠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带大的。
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的第二任皇后,也是康熙的嫡母,同时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孝庄太皇太后的侄孙女。因此这位太后的特点就是文化水平有限,但政治背景过硬。又因为她没有孩子,比较孤独,所以她和康熙一番商量过后,老五就被送到她这儿来抚养了。这位太后在老五的生活方面那是疼爱得不得了,也将老五保护得非常好,但她非常不重视老五的学习,还经常起反作用。
老五6岁开始上学,因为自幼说满语,所以学起汉文来就特别痛苦,背汉文怎么也背不下去。结果孝惠太后就说,宝贝孙子啊,学不下去就不学了,有奶奶在,你去哪儿都吃不了亏。结果,老五还真就不学汉文了,也没人敢管,毕竟连康熙都不敢管,其他人着急也是瞎操心。
于是,在老五9岁时,他就迎来了一次大型“社死”现场。
故事发生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康熙起居注》中的记载也是着实有趣。当时的情况是,从同年六月初二开始,康熙就对大臣炫耀说,他在教育子女方面是多么地严格又多么地认真,连着吹嘘了七八天,天天都在念叨。终于,在六月初十的时候,康熙就领着一堆大臣去检查皇子们的功课。当日现场一共有7位皇子: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七、老八。康熙随手拿起了十几本经书往书桌上一扔,就跟为首的大臣说:
汝可信手拈出,令诸皇子诵读。
你随便挑,这十几本书,朕的儿子们保证每个字都认识。于是,老三、老四、老七、老八就挨个儿过来朗读课文,抑扬顿挫,读得特别好。我们不要觉得只是朗读,又不是背诵,这事就很简单。当时的老八才7岁,能把十几本儒家经典读下来,实属不易。
这几个是岁数小的,年纪大的水平就更高了。老二胤礽身为太子,这些书别说读了,现场背都没问题。老大胤禔,我们暂且不管他长大之后如何,最起码在小时候,他展现出的智力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
又命皇长子讲“格物致知”一节,……皆逐字疏解,又能融贯大义。
他现场就给大家讲了一段儒学的“格物致知”,且讲得有板有眼。此刻周围的大臣都在鼓掌捧场的同时,把目光也全望向了始终一言不发的老五:五阿哥您不露一手吗?
只见老五支支吾吾,不敢大声说话。康熙一脸尴尬,只好说:
皇五子向在皇太后宫中育养,皇太后爱之不令其读汉书,止令其习清书。今汉书虽未曾读,已能通晓清书矣。
最后,康熙只能让老五朗诵了一篇满文课文,大臣们勉强听着,气氛尴尬地收场。
总的来说,老五其实是一个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的皇子。他基本从童年起就告别夺嫡这件事了。不过,因为有孝惠太后的庇护,老五的生活还是很滋润的,康熙在封爵时从没把老五落下过。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仅20岁的老五就受封成了贝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