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老十四这边仗还没打完,康熙就驾崩了,老四雍正闪亮登场,胤禟的第二次政治投资彻底失败。
而就在康熙驾崩、雍正登基的那一夜,胤禟的表现相当不正常。当天晚上,年纪最长的老三胤祉并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威望最高的老八也只是在院里发呆。偏偏老九胤禟气愤不已,叉开腿,鼻孔朝天坐在老四面前,毫无恭敬之意。此外,允禟的母亲宜妃在给康熙奔丧时,是坐着软榻奔赴灵堂的,搞得自己比雍正的亲妈德妃的排场还大,要知道德妃此时还跟在后面走着。甚至在见到雍正时,宜妃还以先帝的宠妃自居,就好像自己才是皇太后一样。
可为什么胤禟会如此气愤?
尽管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中,老四和老九几乎是毫无交集的,但在历史上,他二人的关系却相当“不正常”,或者说,他们曾经很是亲近。比如康熙四十七年,当时太子胤礽被废,惨遭圈禁,老四胤禛和老大胤禔负责对其进行看管。此期间恰好赶上太子胤礽要向康熙申冤,一心想取而代之的老大自然拒绝上奏,并且要求老四和他统一战线。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没有邬先生(邬思道)的老四胤禛是去找老九胤禟商量这事该怎么办的,而胤禟的答复是:
此事关系得大,似乎该奏。
最后,老四听从了老九的意见,而为废太子胤礽上奏申冤的老四不但得到了康熙的赞赏,还在转年被加封为了亲王。此外,康熙五十年(1711),在老八胤禩的母亲卫氏过世时,又是胤禟带头叫老四胤禛来为胤禩轮流送饭的。
因为史料不足,我们很难进一步去分析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但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老四胤禛应该是为了了解“八爷党”的政治动向,长期“扮猪吃老虎”,接近老九是为了拿他当作突破口。而向来不太清醒的老九应该也是会错意,还真就误把老四胤禛当成自己的“小弟”了。最终,直到胤禛获胜的这一刻老九才发现自己被耍了,于是异常气愤。
三、赌气与归宿
面对允禟这对母子的态度,雍正做出了回应。在康熙驾崩连一个月都不到的情况下,雍正就下旨将宜妃身边的和允禟身边的一共3个贴身太监,分别发配到了新疆、云南、黑龙江,并且雍正还表示:
如不肯远去,即令自尽。……仍将骨头送至遣发之处。
你们仨要是不想去,可以就地自尽,朕之后会找人把你们的尸骨送过去的。
紧接着转年二月,康熙驾崩刚过百天,雍正就把允禟直接送到了西北的西宁,让他在年羹尧的眼皮底下好生待着。允禟越想越气,于是就开始了自己的赌气之旅。他先是和周围的人发牢骚:
不料事情竟至如此,我辈生不如死。
后来,他开始在西北撒钱,收买人心。他的家人在当地市集购物时,从不还价,为的就是让人们夸他好,从侧面来衬托雍正欺负人。之所以说允禟是在赌气,是因为当时真有人相信雍正在欺负他,写信劝允禟要造反时,允禟又答复道:
我们兄弟,没有争天下的道理。(《清世宗实录》卷四五,雍正四年六月)
可是,在政治斗争中,要么开打,要么认,越赌气拧巴,往往越没有好下场。雍正三年(1725),允禟的下人在当地闹事,雍正派钦差去找允禟,结果允禟直接当面钦差:
上责我皆是,我复何言?我行将出家离世!(《清史稿·列传七·允禟》)
皇上批评的都对,我就这样了,没什么可说的!我这就准备出家了。
允禟既不造反,又不认,没事还给雍正上上眼药。于是,雍正四年(1726),在雍正向“八爷党”发起总攻时,允禟的结局就注定很凄惨了。要知道雍正找碴儿定罪的能力,可以说是亘古无双的。我们举三个例子:
一、西北当地有人传颂允禟是“九贤王”,雍正便抓住了由头。你一个贝子竟然也敢称王?这不是僭越是什么?于是革除了老九的爵位。
二、允禟为了防备雍正找碴儿,专门学习了如何用拉丁文字母来拼写满语,愣是创造了一种除了他和他的亲信之外谁都看不懂的文字。结果信件被雍正搜出来了,内容看不懂没关系,看着这满是用西洋字母拼写的信件,雍正说胤禟必定是要里通外国,这是叛国。
三、雍正发现老九的儿子弘旸在给老师佟保的信中写道:
余尊敬师父,就似遵照阿玛之旨意一样。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允禟说的话要是旨意,那朕的话成什么了?这是谋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