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7:李灿,清朝官员,曾任江南崇明总兵官,在雍正九年(1731)继李卫后任浙江总督。
注释8: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十九辑,雍正九年十二月初七日,第231页。
注释9:《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四之十四,《朱批李卫奏折》,四库全书本,第39页a。
注释10:杨钟羲:《雪桥诗话》卷第七,吴兴、刘承干参校,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第324页。
注释11:转引自宋媛媛:《直隶总督李卫与京畿治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历史系,2014,第28—29页。
鄂尔泰:满洲寒门的坚守与回报
雍正在执政后曾提拔过很多官员,其中提拔速度最快的人就是鄂尔泰。雍正在自己即位不到一年的情况下,就将鄂尔泰由从五品的内务府员外郎,连升六级,提拔成了从二品的江苏布政使。雍正这番知遇之恩,也自然换来了鄂尔泰的涌泉相报。雍正朝最大的地方改革政策之一“改土归流”,便是由鄂尔泰主持完成的。可以说,雍正在年羹尧身上没能打造的“千古君臣”新榜样,在鄂尔泰身上,总算是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西林觉罗·鄂尔泰,这是一位在康熙朝摸爬滚打几十年无所成就,却突然在雍正朝崛起,并在乾隆朝到达人生巅峰的三朝老臣。在雍正朝,鄂尔泰可能是除了雍正本人之外,朝廷里最重要的一个人了。
尽管今天的影视剧中似乎并没有多少鄂尔泰的经典形象,甚至他本人的知名度也远低于张廷玉、田文镜、李卫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雍正朝宠臣,但实际上,历史上的鄂尔泰绝不“冷门”,他非常受雍正喜欢。雍正喜欢他到什么程度呢?雍正即位后,曾对鄂尔泰说:
朕临御四载,亦只得卿与怡亲王二人耳。
朕当了这么多年皇帝,真正的贴心人,也只有你和怡亲王啊。雍正能把鄂尔泰和老十三允祥相提并论,这绝对不是一般的喜欢。
鄂尔泰究竟做过什么,才会让心胸“开阔”的雍正如此喜欢他?而他历经三朝,在面对心胸更加“开阔”的乾隆时,又会有怎样的结局?答案就隐藏在鄂尔泰这“冷门”且大器晚成的一生中。
一、负重前行的低谷
鄂尔泰出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
不过,与大多数在骑马射箭、嬉戏娱乐中长大的满洲子弟不同,鄂尔泰的童年是在无穷无尽的读书与学习中度过的。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他有一位极其特殊的父亲——西林觉罗·鄂拜。
说起来,鄂拜也真是个硬骨头。鄂拜的父亲,也就是鄂尔泰的亲爷爷图彦突,早年间曾跟着多尔衮南征北战,那也是打过山海关、追过李自成,屡屡立过战功的。最后,图彦突官封正五品的户部郎中。这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至少能保证一家人衣食无忧。可遗憾的是,顺治元年(1644),就在鄂拜两岁时,父亲图彦突去世了,就此家道中落。而小鄂拜为了改变家族命运,就此发奋读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之十七·鄂拜》有记载:
幼好读书,稍长,即嗜正学(儒学),……岁读一两周,自元旦至除夕不少辍。
一年里,他每天都在学习,从来没有中止过。最终,鄂拜凭着自己的这一身学识,在康熙朝做官做到了从四品的国子监祭酒。国子监,就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祭酒,则是最高学府的总负责人。因此,鄂拜的身份,就类似今天的北大校长。
从两岁丧父到成为国子监祭酒,鄂拜的一生不能说不成功。只是,一个靠自己的真本事,疯狂学习而爬上来的人,他的生命中难免会形成一个深刻的思想烙印——只相信正义与努力,坚持君子不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之十七·鄂拜》又有记载:
平生耿介,以义命自安,不妄交一人,尤严于权要。
这鄂拜,一辈子耿直、刚正不阿,做事只求问心无愧,不但交友谨慎,还从不攀附权贵。
在中国古代,父亲的气质往往会影响儿子的一生。因此,鄂尔泰的童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鄂拜的翻版。你爷爷死得早,咱们家虽是满洲出身,但比不了那些名门望族,想活下去,不靠别的,只能靠读书。于是,鄂尔泰6岁上学时就被鄂拜要求日夜背诵四书五经;8岁开始学习儒家义理和写作,阐述圣贤理念。可以说,在“鸡娃”这件事上,鄂拜可能是比康熙折腾老二胤礽还要激进的。
大家可能不了解,鄂拜其实是有6个儿子的,鄂尔泰排行第四。但很可惜,鄂尔泰前面的3个哥哥,二哥夭折,大哥和三哥又不是读书的料,天分有限。于是,鄂尔泰就必须加倍努力,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能出人头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后面的两个弟弟树立榜样。接着,鄂尔泰的童年生活就变得“从不知有嬉戏事,自幼言笑不苟”。虽然只有短短十几个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鄂尔泰从一出生开始,便背负着异于常人的压力和负担在学习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