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埃隆·马斯克传》 > 正文 58 马斯克与贝佐斯,第二回合:2021年,胜负逐渐分晓

58 马斯克与贝佐斯,第二回合:2021年,胜负逐渐分晓

马斯克与贝佐斯,第二回合

2021年,胜负逐渐分晓

互相刺激

贝佐斯和马斯克自2013年就开始缠斗,看谁能够租下卡纳维尔角名气响亮的39A发射台(最后是马斯克赢了),谁能率先让抵达太空边缘的火箭成功降落(贝佐斯胜),谁能够发射火箭进入轨道、然后让火箭安全返回地球(马斯克胜),谁能载运人类进入轨道(马斯克胜)。两人都非常热衷太空事业,而就像一个世纪以前的铁路大亨竞争,两人之间的竞争也会推动太空领域的发展。尽管外界不满太空旅行变成亿万富翁男孩们的休闲嗜好,但是正因为他们积极推动私人企业执行火箭发射任务,让原本落后中国、甚至俄国的美国,重新站上了太空探险的前线。

两人的敌对关系在2021年4月进一步加深,当时SpaceX打败蓝色起源抢下NASA的合约,在太空旅行的最后一段航程载运太空人登陆月球。蓝色起源有提出申诉,但没有成功。随后他们在网站上展示一张图片批评SpaceX的计划,用斗大的字母形容这项计划「超级复杂」、「风险太高」。SpaceX则回应,蓝色起源「还没有建造出可以抵达轨道的火箭或是太空船。」马斯克的推特粉丝甚至发起嘲笑蓝色起源的快闪行动,马斯克本人也有参加。「无法升起 (进入轨道),哈哈。」他在推文中写道。

贝佐斯和马斯克在某些方面其实很像。两人都是凭借自身的热情、创新与意志力,颠覆整个产业。他们对待员工的态度都很粗暴无礼,常不假思索地骂某件事愚蠢,只要有人提出质疑或是和他们唱反调,他们就会当场发飙。他们都专注于预想未来,而不只是追求短期利润。当被问到知不知道「获利」(profit)这个字怎么拼时,贝佐斯直接回答:「P-r-o-p-h-e-t」。

但是面对工程问题,两人却是南辕北辙。贝佐斯强调井然有序,他的座右铭是 gradatim ferociter,意思是「循序渐进,勇往直前」。马斯克则是会不断提出要求、全力猛冲、逼大家努力达成不切实际的最后期限,即使要冒风险也在所不惜。

马斯克会花费好几小时参加工程会议,提出技术建议,临时下达命令,贝佐斯对这种做法抱持怀疑,准确来说是嗤之以鼻。他说,SpaceX和特斯拉前员工曾告诉过他,马斯克其实不如他自己所说的知道那么多事情,他的插手通常没什么帮助,有时反而会制造问题。

马斯克则认为贝佐斯只是个半吊子,没有把重心放在工程领域,这是导致蓝色起源的发展不如SpaceX的原因之一。马斯克在2021年底接受采访时,勉为其难地称赞贝佐斯拥有「还不错的工程才能,」可是紧接着又说,「但是他似乎不愿意动脑,深入研究工程细节。魔鬼就藏在细节里。」

现在马斯克卖掉了所有房子,搬到德州,住在公司出租的宿舍里。他也开始鄙视贝佐斯拥有众多豪宅的奢华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一直努力刺激他花更多时间投入蓝色起源,让他们进步更多,」马斯克说,「他应该花更多时间在蓝色起源,而不是泡在热水浴缸里。」

两人的另一个竞争领域,是各自的卫星通讯公司。到了2021年夏季,SpaceX已发射了近2,000枚星链卫星进入轨道,已经在十四个国家提供太空网路服务。贝佐斯曾在2019年宣布,亚马逊计划建立类似的卫星星座提供网路服务,名为「柯伊伯计划」(Project Kuiper),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发射任何一枚卫星。

马斯克相信,要创新就必须建立明确的指标,例如升空进入轨道的每公吨成本,或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驾驶的平均里程数。以星链为例,他曾经问容克萨,卫星的太阳能阵列可以收集多少光子?会将多少光子有效地回传到地球。两者的差距非常大,或许有到万分之一,而容克萨完全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从没想到可以用这个指标,」他说,「这促使我跳脱框架,重新思考如何提升效率。」

后来SpaceX开发出第二版星链,向联邦通讯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提出申请。一旦通过,就可降低原本规划的星链轨道高度,进一步缩减网路的延迟时间。

但是如此一来,新版星链将会更接近竞争对手贝佐斯规划的柯伊伯星座的轨道高度,因此贝佐斯向法院提出异议。为此马斯克再度在推特上发动攻击,他故意拼错贝佐斯的名字,把Bezos写成西班牙文Besos(意思是「亲吻」):「看来贝索斯决定退休,全职与SpaceX打官司。」最后联邦通讯委员会裁定,SpaceX的计划可继续执行。

亿万富翁远足

贝佐斯的一个梦想就是自己上太空。所以在2020年夏季,正当他与马斯克的竞争白热化之际,他对外宣布将与他的弟弟马克(Mark)一起搭乘蓝色起源火箭,飞到太空边缘(但不会进入轨道),整趟旅程历时11分钟。如果成功,他将会成为第一位到太空的亿万富翁。

创办维珍航空(Virgin Airlines)与维珍音乐(Virgin Music)、总是笑脸迎人的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布兰森爵士也有太空梦。他创办了自己的太空飞行公司「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主要的商业模式是载那些追求体验的富豪去太空兜风。布兰森是行销天才,他把自己当成公司的门面与企业精神象征。他知道,宣传他的太空旅游事业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自搭乘自家公司的火箭上太空,他自己也非常乐在其中(他很乐意这么做)。布兰森故意等到贝佐斯来不及更改发射日期时,才正式对外宣布自己会在7月11日上太空,比贝佐斯的火箭发射时间早了九天。布兰森是天生的表演家,他邀请知名脱口秀主持人史蒂芬。荷伯(Stephen Colbert)主持直播,还找来歌手凯利德(Khalid)在现场演唱新歌。

发射当天将近凌晨一点时,布兰森醒来走去住所的厨房,看到马斯克抱着X站在那里。「伊隆带着刚出生的婴儿来见证我们这次太空飞行,真的很贴心,」布兰森说。马斯克光着脚,穿着一件庆祝月球任务50周年的黑色纪念T恤,上面印有「阿波罗50年」的字样。他们坐下来聊了好几个小时。「看起来他睡得很少。」布兰森说。

这次飞行主要是利用运输机载运火箭动力飞机,升空至发射高度(launch altitude),整个过程相当顺利,最后布兰森和五位维珍银河的员工抵达约86公里的高空。有人开始争论那样的高度到底算不算抵达「太空」?根据NASA的定义,距离地球约80.4公里以上的高空就属于太空,但是其他国家的定义是约99.7公里以上的高空,也就是所谓的卡门线(Kármán line)。

九天后,贝佐斯的太空任务也成功了。马斯克当然没有现身。贝佐斯和弟弟以及其他飞行人员抵达约106公里的高空,远超过卡门线,这也让贝佐斯有本钱大肆吹嘘。降落伞让他们的太空船缓缓降落在德州的沙漠中,贝佐斯满脸焦急的母亲和神情淡定的父亲就在那里等着他。

马斯克向布兰森和贝佐斯简短道贺,措辞相当平淡,「我觉得他们愿意花钱推动太空事业是好事。」他在9月举行的程式码研讨会上对记者凯拉。舒维瑟说。但接着又说,飞到约96.5公里的高空只是一小步。「整体来说,进入轨道需要的能量是次轨道飞行的100倍,」他解释,「要从轨道返回地球,又需要燃烧那些能量,所以你需要更耐热的隔热罩。往返轨道的难度大约是次轨道飞行的100倍。」

马斯克总是很容易陷入阴谋论的思维,他相信有这么多关于他个人的负面新闻报导,是因为拥有媒体的大老板们不可告人的秘密或是贪腐利益。尤其是贝佐斯买下《华盛顿邮报》之后,马斯克更加确信自己的想法。2021年,《华盛顿邮报》为了某篇报导联系马斯克,但是他只简单回复了一封电子邮件:「代我向你们幕后的傀儡主人问好。」事实上,贝佐斯从未插手《华盛顿邮报》的内容,报社内备受尊敬、专门报导太空相关新闻的戴文波特更是经常报导马斯克的成功故事,其中也包括他与贝佐斯之间的竞争。「现在,马斯克几乎在所有领域领先。」戴文波特写道,「SpaceX已经运送三组太空人前往国际太空站,周四将会载运平民太空人进行为期三天的绕地球轨道飞行任务。蓝色起源至今只执行一次次轨道飞行任务,而且只持续十多分钟。」

* * *

1 原文是Can’t get it up,在口语中暗指男性勃起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