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列宁传》 > 正文 第一章 乌里杨诺夫一家

第一章 乌里杨诺夫一家

1870年4月22日,列宁出生在伏尔加河边乌里杨诺夫斯克城(以前的辛比尔斯克)。他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乌里杨诺夫,是国民教育视察员,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小市民家庭,依靠半工半读求学。他性格坚强、工作勤奋,终生献身国民教育事业。

列宁的母亲是一位内科医生的女儿。她擅长外国语和音乐,读书很多,待人周到、亲切,并以刚毅过人著称。

列宁的妹妹玛·乌里杨诺娃,对列宁有如下的描述:“在体格上,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极像他父亲。他承继了他父亲的身材、高颧骨、脸型、蒙古型的眼角略为向上的眼睛和宽阔的前额。他具有他父亲的活泼气质和同样诚恳感人的笑。他们有许多类似的品质和脾气——有毅力、有精力、能全心全意献身于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远大的民主眼光和对别人的体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甚至继承了他父亲发r时轻微的喉音。”

弗拉基米尔·乌里杨诺夫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和在一种勤奋的气氛中成长。他父亲是一个60年代俄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尽管本身并不是革命者,但是对那些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人,尤其是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却十分尊敬。他们认为帮助人民,教他们读书写字,让他们受到教育,是他们的责任。无论冬夏,无论天气如何,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总是在省内奔走,进行建校的工作。列宁的姊姊,安娜·伊里尼奇娜说过:

“他的孩子们,在他出去视察时,往往几星期不能见面,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领会到,事业高于一切,为事业可以献出一切。他生动地讲解在他的活动范围内所取得的进步,在农村涌现出来的新学校,以及因此需要同上(同当权人物和地主)下(同人民的愚昧和偏见)进行的斗争——这些都让他的孩子们如饥似渴地记在心里。”

乌里杨诺夫一家所有的孩子都成了革命者。

弗拉基米尔·乌里杨诺夫是一个健壮而勇敢的孩子,喜欢热闹的游戏,喜欢欢蹦乱跳。五岁时,他母亲就教他读书,他也很勤奋读书。他每次到了农村就尽心参加各种儿童游戏。就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贫困的俄国农村。他九岁上了中学,是一个优等生。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因此学习对他非常轻松。他随时都乐意帮助同学做功课。

早在学生时代,他就以能够系统而周密地工作见称。拿他在学校作文的方法来说。首先,他撰写一个简明的大纲,包括引言和结论;然后,他拿张纸一折为二,左面打草稿,有配合写作计划的各种数字和文字。以后的几天里,他在纸的右面写上补充、改正和添改的文字以及从书上参考来的东西等等。最后,他根据这个草稿写出文章——一般先是草稿,然后誊清。

这种对一切工作细心准备的作风成为列宁终身的特征。后来,每写一篇报上的文章或作一次演说,他总是写一个简明的大纲。他准备写一本小册子或一本书时,总要起稿几次,一次比一次详细精确。他同样细心地编辑必要的引文、数字和材料。弗拉基米尔·乌里杨诺夫刻苦努力,以训练工作所必需的恒心和能力。

他的性格和观点是在俄国反动的黑暗年代形成的,那时专制制度已经把一切革命组织摧残殆尽。沙皇的官吏、警察和宪兵横行全国。工人为了一点微薄的工资不得不一天劳动十二到十四小时。在农村,地主专横跋扈,占有绝大多数最肥美的土地。三万个地主有七千万俄亩的土地,即等于一千〇五十万农户所有的土地。农民尽管是“自由”的,实际上完全是地主的奴隶而不得不替他们干活;此外,他们还承担着繁重的捐税。一切书报须经严格的检查。而国内真实情况也被禁止报道。

弗拉基米尔·乌里杨诺夫还在上小学时就开始了解俄国工人和农民所受到的残酷压迫。他受他哥哥的影响很大,他哥哥亚历山大是一个意志坚强、坚定冷静又善于思考的青年。亚历山大·乌里杨诺夫是一个优等生,他正在准备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他是一个革命小团体的成员并属于“民意党”这个组织。亚历山大·乌里杨诺夫也在工人中间进行宣传;他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可以说是站在“民意党”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立场。

1886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父亲去世,这是乌里杨诺夫一家一个极大的不幸。那时,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正在中学最后一年。1887年,亚历山大·伊里奇因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案被捕并惨遭杀害。哥哥的悲惨遭遇使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终生难忘。

亚历山大被捕及遇害后,从前的亲友大都同他家疏远了,因为同一个革命者的家庭保持友好关系是危险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哥哥的死加强了他的革命倾向,但是他探索的是一条与他哥哥不同的、跟专制制度作斗争的道路。

哥哥的被害使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不得不思考到他终身事业的问题。他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反对的敌人是专制制度、地主、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者。他知道纯粹的文化教育工作(即他父亲终身从事的工作)不能推翻剥削者和解放人民。但是,他也清楚采用恐怖手段也不可能取得胜利,而只会造成阻碍。“民意党”人谋刺亚历山大二世成功了,但是另一个沙皇又取而代之。沙皇制度依然存在。许多高级的警宪官吏被杀死了,但沙皇、地主和厂主的政权并没有推翻。而最重要的是,这种斗争方法对于组织劳动群众和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毫无帮助。相反,它对工作有害,因为革命党人的主要精力都浪费在恐怖活动上。它破坏了革命党人同群众的联系,给革命党人和全体人民对于反对专制制度的任务和方法造成极其错误的观念。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读过他哥哥手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他就向这些著作请教,劳苦大众应该如何进行革命斗争来求得解放。

他认真地研究其他国家革命斗争的历史以及各民族过去反对专制制度和地主的斗争经验。

1887年秋,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进入喀山大学。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有革命思想的学生。

同年12月,他参加了反对大学里的警察制度的学生抗议大会。因此他遭到逮捕,被开除学籍并流放到喀山附近的柯库什基诺村。

后来,列宁曾谈到他被捕后与押送他的警官的谈话。

“小伙子,造反有什么好处?你不是向一堵石墙上撞吗?”警官对他说。

“是的,但这是一堵朽墙,一撞就倒的。”列宁这样回答。

在柯库什基诺村,列宁认真观察了农民的情况。一年以后,获准回喀山,可是不准回大学。列宁于是认真学习并研究马克思主义。他在乡间度过夏天,先是在柯库什基诺村,后来来到萨马拉省阿拉卡也夫卡村。

那时,喀山已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列宁很快成为小组的一个积极分子。就在喀山,列宁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

关于这一时期的列宁,安·伊·乌里杨诺娃-叶利札罗娃这样写道:

“记得在晚上,我下楼找他闲聊,他总是满腔热忱地给我讲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这个理论所开辟的新境界。我至今还很清楚地记得,他坐在他房里炉架上堆满报纸的炉子旁边,激动地做着手势。他似乎流露出一种使与他谈话的每一个人都能领会的坚强信念。他那时已经能够用他的话使人信服并抓住别人。而当他学到一些新东西时,他决不肯不让别人了解他的发现,同时还寻求支持他的人。他很快就在喀山找到了这样的支持者,这就是那些也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并有革命思想的青年人。”

1889年,列宁移居萨马拉(现名古比雪夫)。他在那里生活了四年半,这正是他埋头读书的时候。列宁学了几种外国语,特别是德语,目的是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因为这些著作大部分还尚未译成俄文。

同时,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还认真阅读了秘密出版的俄国革命书籍,特别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劳动解放社”的出版物。这个团体是由普列汉诺夫、阿克雪里罗得等人1883年在国外组织的。它在俄国进行了广泛的马克思主义宣传。

在萨马拉,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准备国立大学的考试。1891年,他第一次到首都圣彼得堡。他考得很好,得到文凭,因此可以注册为律师助手。他的业务,尽管收入微薄,但使他可以独立生活了。

这时,人们感到惊异的是,他这样一个仅仅二十一岁的青年,就能阅读德文、法文著作,懂得英文,已经认真钻研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还熟读了其他马克思主义著作。

这时,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从德文译成俄文,这种译本在萨马拉的革命青年中间流传了很久。在萨马拉,列宁和阿·斯克略连柯、伊·拉拉杨茨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在夏天他住在萨马拉附近乡间时,继续努力研究。他在菩提树密林中给自己搭了一个隐蔽的窝棚,里面摆着一个凳子、一张桌子。一吃过早饭,他就带着一大堆书到那里去,一直工作到三点吃午饭的时候。

吃完午饭,他又带一些关于社会问题的书仍旧回到那个地方去。晚上,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散步和游泳以后,又拿一本书坐在走廊里一张放着灯的桌子旁边。乌里杨诺夫全家都聚集在这里。在他空闲、吃午饭或者散步时,他谈笑风生,以他的笑声和活力感染每一个人。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懂得如何工作和休息。除了长途的散步以外,他还不忘锻炼。在院子里他的那一角靠近桌子的地方,他立了一个杠子,在两根柱子上搭一根横木,有七英尺高。他按时在这里运动。

他另一个爱好是下棋。他八九岁时就开始和父亲下棋。他下棋很认真,严格遵守规则:不准悔棋,下一个子就算数。他对赢棋兴趣不大,他更感兴趣的是斗争的紧张和摆脱困境的能力。他仅仅在晚上或晚饭以后才下棋,上午总是埋头读书。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自己是一个勤奋的人,也总是乐于帮助别人。他帮助他的同志们学习,还帮助他妹妹玛丽亚学习语言。但他坚持要她尽可能独立工作,只有在特别困难的场合,才找别人帮助。他帮助妹妹准备功课时,要求她按照一定的计划,认真对待作业,凡是做得草率马虎的都让她重做。

在喀山和萨马拉的期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著作进行了彻底的研究,为自己参加革命斗争进行准备。他切实地着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而后来他能够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把它运用到一个新的历史环境。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伟大事业。

后来,列宁在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的本质时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向各国无产者指出了无产者的作用、任务和使命,就是首先起来同资本进行革命斗争,并在这个斗争中把一切被剥削的劳动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1]

马克思在他主要的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里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力量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剥削阶级。无产阶级,社会上最受压迫的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它是能够推翻资本主义社会而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惟一力量。

马克思透彻地阐述并证明:正因为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在不屈不挠的阶级斗争过程中,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而建立它自己的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马克思理论中的基本内容。

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的无限权力。我国的无产阶级用这权力消灭了剥削阶级——地主和资产阶级,摧毁了阶级社会,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的著作是列宁准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从事革命工作的基石。

马克思所讲的无产阶级胜利的道路也指明了俄国无产阶级必须怎样进行革命斗争。除了研究马克思著作和革命运动,列宁还必须使自己懂得俄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条件。

列宁认真研究了当时俄国的经济情况,以及俄国和国外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情形。他准备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积极工作,并发动劳动人民去推翻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

在萨马拉,他在仔细研究统计材料的基础上,撰写了他的第一个论述俄国农民生活状况的科学文献。在这篇论文里,他指出资本主义已经侵入俄国农业,农民分成了阶级,而决不是像民粹派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整体了;他指出富农如何剥削贫农和一部分中农。

列宁关于农民的知识,不仅是来自统计资料和经济著作,而且是从直接观察农民生活得来的。他夏天住在萨马拉附近乡村,这对他在这方面有很大帮助。列宁不仅仔细观察各阶层农民的生活状况,而且常常与农民长谈,向他们提出问题,倾听他们所要说的话。

同一时期,列宁还熟悉了马克思主义反对者的著作(90年代民粹派的著作),并且不止一次地在研究小组和会议上猛烈地抨击他们的观点。

那几年在萨马拉看到过列宁的人这样描写他:“一个小个子青年,但身体结实,面色新鲜红润,有一点儿初长的胡髭,一小撮红须和稍带卷曲的红发。他看样子不会超过二十三岁。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大头和白而宽的前额。他略小的眼睛似乎总是眯缝着,他的眼光是严肃、沉思、凝视的。一个略带讽刺味道的微笑挂在他薄薄的嘴唇上。”

就是在早年,列宁对一切与他接触的人已产生了一种磁石般的力量。人们同他谈话以后就会感到一种异常喜悦的振奋。

在列宁身上,生活的兴致和乐趣是同非常的机敏与朴实结合起来的。他的精深的马克思主义修养是同他对自己力量的坚定信心相配合的;他战斗的革命热情是同推理的逻辑性和前后一致性以及表达的明白清楚相结合的。

在萨马拉,列宁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了。他已找到了他一生的目标。

然而,在萨马拉没有进行革命工作的机会。那里几乎没有无产阶级,没有大学。列宁渴望到革命中心,到大工业中心去。他决定移居圣彼得堡。

他想在1892年去那里。但显然是因为他母亲的缘故,又在萨马拉留了一年。那时,乌里杨诺夫家刚刚遭到一个新的打击。列宁的妹妹奥里珈,一个有才气的优秀姑娘,因伤寒病死了。她的死对她母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只有别的孩子在她身边才能减轻她的悲伤,因此,列宁决定在萨马拉再多留一些时候。

★★★[1]《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8卷第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