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时的国共两党而言,得东北者得天下。
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毛泽东自然不会对东北的战略地位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早在1942年的夏天,他就预见说:
“反希特勒斗争今冬明春就有胜利的希望,如此则明年秋冬就有战胜日本的希望”。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整个国际局势是“民主派各界合作的统一战线的民主共和国局面,中国更必须经过民主共和国才能进入社会主义”。在这种国际总的形势下,国民党在战后既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可能,也有内战的可能。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日本战败并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的部队必须集中到华北去,甚至整个八路军、新四军都“需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1)
1945年5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再一次瞻望东北的前景:
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将来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确定了我们的胜利。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得相当分散,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不巩固,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一个整块的地方。如果我们有了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坚固的基础。现在有没有基础呢?有基础,但是还不巩固,因为我们没有工业,没有重工业,没有机械化的军队。如果我们有了东北,大城市和根据地打成一片,那么,我们在全国的胜利,就有了巩固的基础。(2)
毛泽东还在组织上对即将到来的东北决战做了一定的安排。他在七大谈到中央委员的选举问题时提议:
关于东北问题,我觉得这次要有东北地区的同志当选才好。(2a)
随后,中共七大选举了东北籍的万毅、吕正操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瞬息万变的局势果然没有超出毛泽东的预料。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同年8月10日日本政府乞求投降。
延安决策中心快速反应,海陆空三管齐下进军东北。
8月11日8时,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连发三道命令,进军东北。
不但朱总司令调兵遣将,毛泽东主席也亲自安排,为争夺东北做好干部上的准备。
8月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中央组织部集中在延安的东北干部及确定赴东北工作的干部,组成训练班,准备前往东北工作。
8月19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贺龙、林枫的电报,指示:
林枫准备去东北,去东北干部一千二百人,一星期后由延安出发,交林枫率领北进。(3)
8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命令:
由陕甘宁配备一个团,晋绥配备三个团,中央配备一个干部团,共五个团,由吕、林率领开东三省。
8月29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迅速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的指示》和《关于去东北工作应注意事项的指示》,要求晋察冀和山东准备派往东北的部队和干部迅速出发,去东北后,不必占大城市,应控制广大乡村和苏军未驻扎的中小城市,并放手发展力量,在我军不能进入的大城市应尽可能派干部去工作。
抗日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国共征战大东北的序幕已经拉开。
8月13日,最早接到延安总部电报的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立即在冀东丰润县左家坞附近的大王庄召开冀热辽党委、军区党委紧急会议。决定由李运昌率领冀热辽子弟兵八个半团和两个地区支队,还有朝鲜支队,共1.3万多人,加上2500多名地方干部,分三路越过长城,向热河、辽宁、吉林进军。
8月25日,由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和副政委唐凯率领的东路4000余人,从抚宁县出发,向锦州、沈阳方向前进。
曾克林部一路势如破竹,8月29日打到山海关北的前所车站,驻守伪军当即投降。
8月30日上午,曾克林部与一苏联红军侦察小分队前所车站以东会合,之后,两军联手解放了山海关。
9月3日,曾克林部登上东去的列车,向东北第一大城市沈阳进发。
9月5日早晨,满载曾克林部队的列车开进了沈阳市郊。
9月6日,十六军分区司令部搬进原伪满市政府大楼,政治部搬进原日本宪兵司令部,部队驻扎沈阳故宫东面的小河沿。
由于曾克林部队接管沈阳和辽宁一些城市,美英等国开始进行干涉,对苏联施加压力。国民党的报纸也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攻击苏军和出关的八路军。驻沈苏军负责人感到为难,曾劝告曾克林等率部离开沈阳,根据中苏条约,把沈阳等大城市交国民党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