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沙龙传(56)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沙龙传(56)

作者:付金柱

在贝京的安排下,沙龙同沙米尔就“什洛姆兹昂”并入利库德集团之事进行了会谈。沙米尔对沙龙抱有成见,若不是贝京极力促成,他是不愿会见沙龙的。因为利库德集团已稳操胜券,并不在乎沙龙将带来的那部分选票。

这次会谈在乔治王饭店举行,气氛显得很不热烈。待沙龙陈述完自己的设想之后,沙米尔表示自己不能做主,要待同他人商议后再作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沙龙决定率领他的党单独作最后一搏。选举前两天,报纸在头版报道了利库德集团必胜无疑的消息,并提到贝京政府国防部长的两个候选人将是魏茨曼和沙龙。他们之所以将沙龙抬出来,是向选民们表明:如若你想让沙龙担任国防部长,那就请投利库德集团的票。

沙龙的“什洛姆兹昂”党像预料的那样仅获得了2个席位。只有沙龙带过的一些忠实的老战士们投了他的赞成票。虽然这样,沙龙并不感到痛苦,相反为利库德集团胜利而高兴。不管怎么说这一政党团体是4年前在他的积极斡旋下才最终成立的。

沙龙打电话向贝京表示祝贺,同时又重提将他的党纳入利库德集团的愿望,由于大选已过,事情变得简单多了。结果,沙龙的党被贝京领导的赫鲁特党吸收,同时贝京邀请沙龙加入他的核心团体。

沙龙告诉贝京,他除国防部长外最愿意担任的职务是农业部长和负责定居点问题的内阁委员会主席。贝京一听非常高兴,立即点头答应。

7月15日贝京主持了他的内阁宣誓仪式。沙龙宣誓道:“我,阿里埃勒·沙龙,沙寥尔和维拉的儿子,郑重誓言,作为一位政府成员,我将忠诚于以色列国,遵守宪法……”

自独立战争时起一直在军队服役的沙龙,突然间担任起农业部长之职,许多人对他是否能胜任感到担心。但是不久人们发现,他驾驭新职务的能力像驾驭军队一样驾轻就熟。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农业部长之职的偏爱,另一方面也由于他是农民的孩子,且他的父亲本来就是一位优秀的农业技术员。

在他任职期间,以色列的整个农业产值增长了15%,农作物产量增加21%。此外,由于沙龙在任职期间致力于以色列的农业出口,致使以色列的出口额以每年16.5%的速度增长。出口总额从1977年的3.59亿美元,上升到1981年的5.76亿美元。

除了农业本身的各种工作之外,沙龙投入精力最大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建设犹太人定居点。在这一问题上,身兼内阁新定居点委员会主席的沙龙,在狂热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的感召下,顶着层层压力,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被任命为农业部长14天之后,他公布了他的总计划,即在整个西岸地区建立新的犹太定居点的“沙龙计划”,目的是将约旦西岸的被占领土永久并入以色列国土。这个计划设想穿过西岸地区建立一个新的人口走廊,该走廊以城市为中心,四周为卫星城镇。倘若该计划成功,将会排除分离的可能性,因为不管界线再如何巧妙划分,使犹太定居点与当地阿拉伯人相脱离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另外,在耶路撒冷四周再建立一圈中心城镇,以防该城受到当地人的威胁。为了实施这一计划,沙龙努力尽可能多地建立新定居点。尽管这些新定居点内只居住着一小部分人,但他把这些定居点看作是它们未来发展的核心。由于他掌握着被占领土地上新定居点这个敏感问题,从而给他提供了左右政府各方面政策的实际力量。

扩大在约旦河西岸和西奈地区北部的犹太定居点是利库德集团纲领中的重要内容。但贝京政府上台后由于致力于同埃及之间的和平谈判,故将这一计划悬诸一边。这使身为内阁定居点委员会主席和拥有强烈民族情结的沙龙非常不满,他曾多次敦促政府详细讨论这个问题,但都没有得到重视。虽然利库德集团不能否定自己的纲领,但同时它也要考虑全力实行这种政策所付出的外交上的代价。

埃以谈判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在历经长达9个月的僵持之后,终于于1978年9月15日在美国的戴维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沙龙虽然在定居点的建设上持强硬立场,但却在和平协议的最终达成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除领导农业部和负责新定居点的建设之外,沙龙还尽可能地用自己的能力去染指以色列的国防政策。他积极参与了1981年以色列空军袭击伊拉克核反应堆的行动,并成为促成这项行动的重要人物。当时国防部长魏茨曼因车祸受伤离职,由贝京兼任该职务,这就给沙龙直接影响国防政策提供了前提。作为一名狂热的爱国主义者,沙龙不允许在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中存在对以色列生存威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