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观察家,特别是阿拉伯人一致评论,只要阿里埃尔·沙龙接过以色列政权,就意味着战争已经爆发,
自2001年3月以色列总理沙龙上台后,以军对巴自治区进行的大规模军事打击变得越来越多,多次采取大规模的空袭行动。在以巴冲突中,以军使用了形形色色的武器,从催泪弹、橡皮子弹到实弹,从坦克、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到F-16战斗机。但面对以军的肆意杀戮,巴勒斯坦人民并没有被击退和屈服,他们在继续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各种形式的回击。
2001年7月17日中午,两架以色列战斗直升机向约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的一座民房发射5枚导弹,相继炸死5名巴勒斯坦人,其中包括伊斯兰圣战组织(哈马斯)伯利恒负责人奥马尔·萨阿德。以军方事后宣称,这几个巴勒斯坦人全是以方准备消灭掉的“恐怖分子”。
7月17日下午,巴勒斯坦武装人员首次用迫击炮袭击耶路撒冷南部的吉鲁定居点。尽管巴方和国际社会一直认为吉鲁是建立在被占领土上的非法居民区,但是以方一直把它当作自封“首都”耶路撒冷的一部分。在吉鲁落下两枚迫击炮弹后,以军再次空袭了与吉鲁一沟之隔的伯利恒比特·杰拉镇。
17日午夜,以军开始向约旦河西岸增派步兵和装甲部队,准备扩大对巴勒斯坦自治区的军事行动。
据以色列电视台报道,以军这次增派的部队将沿巴控区边界进行部署,以便在必要时重新夺取占约旦河西岸总面积约五分之一的巴控区。以色列军方拒绝透露兵力的具体数量,但是承认规模很大。据悉,这将是巴以1993年签署奥斯陆和平协议后,以军首次向约旦河西岸地区增派部队。
舆论认为,这是以军最新一次的“清除”行动,是对7月16日以色列境内三起恐怖爆炸而进行的报复。它表明沙龙政府又开始“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履行日前做出的“不再克制”的诺言。
同日,以色列国防部长本·埃利泽突然宣布,“由于地区安全局势”的原因,他将取消原定于7月18日开始的对美国为期10天的访问。
新华社驻加沙记者马晓霖以《以色列磨刀霍霍,巴政权处境堪忧,沙龙真的要大打出手》为题,对巴以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让人担心的不再是巴以是否将开始新一轮报复战,而是沙龙是否准备重新夺取巴勒斯坦自治区,彻底推翻奥斯陆协议。预测沙龙可能命令以军重新占领巴勒斯坦,解除巴警察武装,将阿拉法特赶出巴自治区,他认为沙龙已经制定了这种进攻计划:
最近,在为期一月的停火努力以失败告终的时候,一份以色列军队将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彻底结束巴勒斯坦人起义的报告被媒体一再炒作。
英国简氏公司在其《外事报道》杂志中说:以军准备重新占领巴自治区,解除四万名巴警察的武装,并将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和数百名文官武将通通扫地出门,以便一劳永逸地解决目前的冲突。
该杂志援引以色列高层政界和军界人士的话说,整个行动将进行一个月,以军将动用大炮、战斗机和坦克等重武器,并做好了损失300名以军官兵、承受阿拉伯国家干预和维和部队干预的准备。
尽管以色列外长佩雷斯两次出面否认以军有彻底摧毁巴勒斯坦自治政权的打算,但是,以军部分将领对媒体暗示了这一计划的真实性。以色列政府和社会已经被这场冲突搞得焦头烂额,根据以色列的行为传统,对巴勒斯坦大打出手乃至重新全部占领不以为奇。
马晓霖认为,沙龙上台后,巴勒斯坦人和以军士兵及定居者的武装较量增多,以色列境内发生的爆炸袭击更是接连不断。尽管沙龙动用战斗机对巴方进行报复,但以色列的安全形势并未见好转,因此,他面临着军方、右翼党派和定居者集团越来越大的压力,他们纷纷呼吁沙龙放手大干一场,彻底平息巴勒斯坦人的武装抵抗。
但是,被巴勒斯坦人称为“屠夫”的沙龙并没有轻易举起屠刀,而是令人惊讶地冷静和克制,成为以色列政界少数几个“红脸”人物。2001年9月初,沙龙对以色列《晚报》记者表示,以军“从拉法到加沙,从希伯伦到杰宁对巴方发动进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我并不认为目前依靠这种办法是可行的”。在另一次内阁会议上,沙龙又在回击好战的部长们时指出,“你们可以当英雄,但是责任必须由我负。中东地区现在不能走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