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沙龙传》 > 正文 第10章 九、东山再起

第10章 九、东山再起

1985年7月大选,沙龙又找到妥当的机会重返政治舞台,出任内阁商业和工业部长,1990 - 1992年出任沙米尔政府的住房部长,主持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定居点工作。拉宾工党执政时沙龙在农场种地,直到1996年内塔尼亚胡政府,沙龙复出为基础设施部长。1998年10月13日,沙龙出任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外交部长,并领导以方谈判代表与巴勒斯坦方面举行会谈。刚刚度过70岁生日的沙龙再次进入他政治生涯的活跃期。然而,沙龙在被任命的当天就表示反对政府的撤军计划。

1998年,巴以在克林顿政府的努力下签署了怀伊协议,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多次敦促以方立即履行协议,但遭到沙龙的强烈反对,导致巴以和谈陷入僵局,毫无进展。

2000年12月9日,工党领袖巴拉克出人意料地辞去总理职务,以色列宣布提前大选,这给沙龙登上政治生涯的顶峰带来了机遇。

在这次以色列总理竞选中,沙龙竞选班子搭起了气势庞大的舞台,邀请了演艺界当红明星和前总理内塔尼亚胡等右翼头面人物捧场,早早赶来助威的支持者把礼堂塞得人满为患,现场的火暴气氛通过电视画面传到千家万户,就像吹响了“向总理宝座进军”的号角。为赢得政治生涯谢幕前的最后辉煌,沙龙可谓精神饱满,意气风发。与此同时,沙龙的竞选班子将他们的竞选人描绘成一个和蔼可亲的祖父和忠于家庭的人。电视广告上播放着这样的画面:在落日的余晖中,这位72岁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怀抱着一只小羊羔,驮着他的小孙子,在麦田里漫步。

在竞选活动演讲中,沙龙表述了自己对和平的最新理解:和平需要让步与协议,但若他最终当选总理,绝不会讨论巴勒斯坦难民回归的问题,也不会在遭受袭击的情况下进行谈判。

要竞选就得亮出自己的政纲。沙龙虽为武夫,但在政坛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多少也习得了一些政治技巧和手腕,学会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因此难免发表一些前后不一的言论,做一些自相矛盾的表态。对于怎样赢得以色列人最渴望的和平,沙龙作出了“确保所有犹太定居点原封不动、保持耶路撒冷的完整统一以及绝不放弃约旦河谷”的著名承诺,但他也在不同场合发出要作出“痛苦让步”的信号,这让那些在和谈问题上持强硬立场的右翼选民非常忧虑。一家极端正统派杂志的记者在采访沙龙时,对此问题抓住不放,偏要沙龙将“痛苦让步”的含义解释清楚。沙龙说:“‘痛苦让步’的意思是我们不能重新占领(约旦河西岸城市)纳布卢斯和杰里科。对我来说这就是‘痛苦让步’,因为这些都是犹太人的摇篮。我没听说世界上哪个民族放弃了民族和历史资产,除非在战争中被打败——而我们没有战败。”

沙龙还说:“奥斯陆协议已不起作用。”对此,他解释道,奥斯陆协议是建立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基础之上的,但当巴勒斯坦人搞恐怖活动、而巴拉克在人民遭受枪击的情况下还继续谈判的时候,奥斯陆协议就自行解除了。

沙龙的慷慨陈词让右翼选民听了十分过瘾,但却引发了不良反应。巴勒斯坦首席谈判代表埃雷卡特抨击沙龙的表态就是一篇战争宣言。远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对此也表示愤慨,她说,奥斯陆协议是以巴达成和平协议的基础,言外之意是对美国苦心经营的这份和平成果,你沙龙不能全部推翻。

以色列人对巴以和谈失败抱有的不满情绪是沙龙能够“异军突起”的原因:极端顽固派担心失掉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的移民担心失去家园。许多人认为沙龙的铁腕正是以巴冲突至今不决的情况下以色列最需要的;另外一些人选择沙龙是为了表达对巴拉克政策的不满。大选前夕特拉维夫大学公布的一份民意测验结果显示,大多数以色列人,除了以色列阿拉伯人之外,都认为巴拉克在以巴和谈中过于软弱,有70%的以色列犹太人认为巴拉克的政策“过于软弱”,只有20%的人认为他的政策适中。在1999年大选中支持巴拉克的以色列犹太人中有51%的人认为他让步过多。以色列一共有120万阿拉伯人,其中合法选民占50多万,占以色列选民数的12.3%。在1999年的总理选举中,95%的阿拉伯人投票给巴拉克,才使他最终当选。遗憾的是,自13名阿拉伯人在2000年10月的冲突中被以色列军警枪杀以来,以色列阿拉伯人已表示,将在投票中弃权,原因是巴拉克从当选以来一直忽略阿拉伯人的呼声,无视他们的权力。在2月4日举行的内阁会议上,巴拉克正式向阿拉伯人道歉,希望能在最后关头改变形势。在民意测验中,有67%的阿拉伯人认为巴拉克过于强硬,认为他的政策适中的人只有17%。

如同巴拉克一样,沙龙的格言是:安全是第一位的事情。但是,他比巴拉克更加清楚阿拉伯人的想法。沙龙寄希望于采取最大限度的威慑,他的理由是,以色列处在以下敌人的包围中:巴勒斯坦人、叙利亚人、哈马斯分子、真主党、伊朗和伊拉克。它们是危及以色列的最大敌人。沙龙主张,在军事上以色列必须比所有邻国加在一起都强大。

作为政治家,有人对沙龙既不信任,也不佩服。古里安不信任他。沙米尔怀疑他在进行一场错误的战场。贝京曾经打算把他视为密友,但是,当沙龙在黎巴嫩问题上越过自己的权限时,贝京感到深受其骗。贝京的一些亲信认为,贝京下台同沙龙不无关系。

但是,沙龙却是一名讨人喜欢的会谈伙伴。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外交大臣卡林顿在英阿马岛战争爆发前夕对以色列进行一次闪电式访问回来后,有人曾经问起他,对谁的印象最深时,他说:“当然是沙龙了。”在争取犹太世界精神的斗争中,沙龙得到了美国卓有影响的犹太领导层人士的极力支持。他们认为,布什首先忙于其他事情,沙龙有可能同巴勒斯坦达成协议。2000年12月底,他向阿拉法特发出了一个友好的信息,他在信中表达了希望实现和平的愿望。

沙龙立志在危急时刻担任国家最高领导职务。73岁的他对他的年龄问题说,他只比1940年时的丘吉尔大几岁。

当以色列总理大选的帷幕缓缓拉开后,争夺选票的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

以色列前总统魏茨曼表示,他将在总理选举中投票支持利库德集团候选人沙龙。

魏茨曼说,他没有任何支持沙龙进行竞选活动的计划。在魏茨曼的要求下,沙龙和魏茨曼曾在特拉维夫市举行了会谈。分析人士指出,魏茨曼支持沙龙竞选总理的表态,是对看守总理巴拉克再次当选努力的一个打击。

魏茨曼曾是以色列的强硬派人物,但他后来加入工党,成了和平进程的不懈推动者。在巴拉克1999年7月上台执政后,魏茨曼一直是其和平政策的支持者。

与此同时,以色列极右政党犹太圣经联盟宣布,将支持利库德集团主席沙龙竞选以色列下届总理,并要求其党员和追随者在投票中投沙龙的票。

犹太圣经联盟在其党报上刊登了该党最高权力机构圣贤者委员会集体达成的这一决定。在达成上述决定前,该党代表与利库德集团代表进行了密谈,作为犹太圣经联盟支持沙龙的交换条件,利库德集团同意倘若沙龙当选,他将把看守内阁总理巴拉克倡导的在正统犹太教青年中征兵的计划延缓1年。目前在以色列议会中拥有5个议席的犹太圣经联盟反对让正统犹太人的子女服兵役。

此外,以色列中间路线党领导人、前特拉维夫市长米洛也公开宣布将支持沙龙。他表示,倘若沙龙当选后能继续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他将建议中间路线党参加沙龙的联合政府。

2001年2月6日,以色列开始了大选投票。由于看守政府总理、工党候选人巴拉克在民意测验中落后利库德集团候选人沙龙非常多,因此,以色列及国际社会似乎在大选结果尚未出来的时候便没有什么悬念,沙龙已经当选无疑。当然,等待沙龙的方方面面此刻的心情却各不相同。

对于以色列此次大选,国际社会看法不一——美国人的评价是,这次大选“对以色列人有着特殊意义”,不管谁获胜,美国政府都准备同其合作。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则表示,倘若沙龙真的当上了总理,他是“不大想跟他见面”的。

在叙利亚,国家电台对以色列两位总理候选人的评价,是“拿巴拉克同沙龙作比较,就像是拿一个坏人同一个更坏的人作比较一样”。

黎巴嫩总理哈里里声称,沙龙的胜利将是“和平进程的一个倒退”,但他并没有排除作为总理同沙龙打交道的可能性。

以色列是一个尚武的国家,不论是其立国之初还是其后几十年在中东安身立命的历史,军人始终是这个国家的宠爱和中坚。即便像沙龙这样被阿拉伯世界称为“屠夫”的老将军,也没有完全失去罩在头上的军人神圣光环。18年前,沙龙因对1982年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屠杀数百名巴勒斯坦难民事件负有责任而被迫辞去国防部长职务。尽管巴拉克提醒选民不要忘记沙龙的这段不光彩的历史,然而,现在的以色列选民中大多是并不知道那段历史的年轻人和新移民。

巴勒斯坦人无疑对沙龙主政的结果最为不安。巴勒斯坦高层领导人表示,倘若沙龙在选举中获胜,那么,巴以和平谈判的前景就无法预测。巴勒斯坦一位高级官员说:“我不相信巴勒斯坦人会同沙龙打交道,或同他进行谈判。同沙龙交往的最佳方法就是起义和武装抵抗。”但也有巴勒斯坦领导人表示,无论是谁当选以色列新总理,谈判都将进行下去。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秘书长阿布达尔一拉赫曼便说,不论谁当选,巴勒斯坦人都将本着以往和平谈判确立的基本原则与之进行谈判,“我们已做好充分准备同以色列大选的获胜者打交道”。由此可见,此刻巴勒斯坦人的心里矛盾重重。

也许,巴勒斯坦人将无奈地接受沙龙作为谈判的对手,但他们又希望沙龙即便获胜,也不会在台上支持很长时间,因为他毕竟已经是72岁高龄的老人了。一些巴勒斯坦人还表示,他们有着同沙龙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将会使用起义和抵抗等手段对付他,用不了几个月就能把他“搞下台”。

然而,暴力常常搞得事与愿违。1996年利库德集团的内塔尼亚胡以微弱优势击败工党的佩雷斯,当选以色列总理,依仗的就是在和平前面加上“安全”二字。现在,沙龙提出的竞选纲领几乎与内塔尼亚胡一模一样。他许诺要通过制止巴勒斯坦人的起义来为以色列赢得安全。从2000年9月28日以巴发生暴力冲突以来,迄今已有318名巴勒斯坦人、51名犹太人和13名以色列阿拉伯人丢掉了性命。

不管人们是否喜欢沙龙,但似乎所有的人现在都在“等待沙龙”。不过人们最为关注的是,沙龙是否真有能力为中东带来和平的曙光。应该看到,沙龙如今也并非是只会喊杀的一介武夫。他在竞选中就曾对支持自己的选民说,“不退让就得不到真正的和平,因此,我们将在妥协让步的基础上建立和平”。但沙龙表示绝不出让耶路撒冷的一寸土地,因此,巴勒斯坦人要想从沙龙那里得到比巴拉克愿意付出的更多的东西,简直是天方夜谭。无疑,等待沙龙,就是等待一个中东和平的盘整时期。

以色列看守内阁巴拉克的竞选班子一直想用黎巴嫩战争的历史,搞垮右翼利库德集团总理候选人沙龙在竞选活动中竭力塑造的“温和派”形象,但没有成功,而这一愿望却被一名16岁的以色列少女实现了。2001年1月22日,沙龙将竞选活动搬到南部内盖夫沙漠城市贝尔谢巴的一座中学。在与该校学生谈话时,16岁的少女伊拉尔·科迈走到话筒前说:“阿里埃勒·沙龙议员,我是伊拉尔·科迈,兹维卡·科迈的女儿。我的父亲参加了你1982年发动的黎巴嫩战争,并亲眼看见他的战友在战斗中牺牲。战后,他患了严重的战争后遗症,不得不借助心理医生的治疗。阿里埃勒·沙龙,我谴责你,是你让我自出生后便备受痛苦,是你让我父亲经受16年的折磨。我认为,你不会被选为以色列的总理。”不知所措的沙龙勉强回击:“我认为,如果你的父亲,当然还有你真的经受了痛苦和折磨,你应该谴责那些真正应对此负责的人,你的谴责应有真凭实据。”科迈马上反驳说:“我的真凭实据是父亲和我都因黎巴嫩战争受了罪,在这件事上没有其他事实。”

事后,科迈回忆说,当时她并不知道自己会说什么,但是当她一看到沙龙,父亲战友在战场上牺牲的场面好像就在眼前,她的思路一下豁然开朗。利库德集团随后指出,科迈是学校里支持巴拉克参选总理活动的首领,科迈家与巴拉克一位内阁部长有很深的友谊,让她向沙龙开炮是巴拉克竞选班子有意安排的。

以色列警方宣称,这次竞选过程中共计发生了140起事件,其中工党候选人巴拉克的护卫以及至少另外两人受了不同程度的伤。

造成3人受伤的事件是在以一个中部城市发生的。居住在当地的以色列看守总理巴拉克前往投票站投票的时候,利库德集团候选人沙龙的支持者和他的护卫发生了冲突。此次事件中有3人被逮捕。

以色列大选投票站调查结果表明,利库德集团强硬派候选人沙龙以绝对领先的票数战胜了现任总理巴拉克。

根据以色列两家主要电视台的消息,沙龙获得了59.5%的选票,巴拉克获得40.5%的选票。

此次大选,选民投票率之低创下纪录。同历来80%的投票率相比,在2001年2月6日的大选中投票的仅占登记选民的65%。

大选结束的当天晚上,巴拉克通过电视台向全国发表讲话,承认在总理选举中落选。他表示尊重选民的选择并承认落选。他说:“我刚刚同沙龙通了电话,对他的当选表示祝贺。”他同时表示,为承担总理选举失败的责任,他将正式辞去工党主席及议员职务,暂时离开政治和外交舞台,但决定作为普通工党党员留在党内继续为工党服务。不过,巴拉克不排除工党参加联合政府的可能性,并与沙龙在电话中讨论了组成联合政府有关事项。

大获全胜的沙龙同利库德集团其他领导人及其支持者在特拉维夫欣喜若狂,庆祝沙龙获胜。沙龙随后发表演讲。在演讲中沙龙首先号召建立一个联合的政府,他呼吁巴拉克和工党能够加入这个“尽可能广泛”的新政府,他指出,只有通过联合才能拥有实力。在谈到与巴勒斯坦人的关系时,沙龙敦促巴勒斯坦人早日结束恐怖行为,回到正常对话的轨道上来,达成解决纠纷的和平方案。他说:“以色列新政府在我的领导下将为达成可实现的和平协议而努力,这一协议将建立在相互尊重、共同承担义务的基础上,保证以色列的生存和利益。”

美国总统布什通过电话向以色列当选总理沙龙表示祝贺,并表示希望与沙龙在和平问题上进行磋商。白宫发言人弗莱舍在同时发表的声明中说:“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美国一直与以色列历届领导人进行合作,美以双边关系一直都很牢固。”他还说,“布什总统(通过电话)告诉沙龙,他希望与沙龙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东和平进程和地区稳定。”欧盟6日致电沙龙,呼吁他积极努力,在中东建立公正持久的和平。

密切关注以色列选举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在选举初步结果公布后表示:“我们尊重以色列人民的选择,同时希望巴以和平继续向前发展。”阿拉法特的顾问阿布·拉迪纳表示,阿拉法特已打算同沙龙联系,展开和平谈判。巴勒斯坦内阁秘书长阿卜杜勒·拉赫曼表示,巴勒斯坦方面愿意同任何继续推进和平进程的以色列领导人进行合作。他说,巴方不对沙龙在竞选口号中的言论进行评判,而是要看他当选后会拿出什么具体行动。他指出,目前是巴以双方解决最终地位诸多棘手问题的时候了,巴方决不接受重新讨论已经达成共识的内容。不过,巴方高层官员同时表示,他们也为形势继续恶化作好了打算。巴文化和新闻部长阿卜杜·拉布将沙龙的当选比作是“以色列历史上最愚蠢的事”,认为沙龙的政治观点会使中东和平进程出现倒退,巴勒斯坦不可能与沙龙政府合作。

沙龙这位走右翼路线的前任将军正在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潜在的和平调解人,而非强硬派的竞选人形象。

这是以色列人首次纯粹为选举总理而不是为议会选举执政党进行投票,鉴于这个原因,竞选人的人格魅力问题显得更加关键。

为阿里埃勒·沙龙筹办竞选活动的那家公关机构曾经在1996年使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选举中大获全胜。

中东观察家认为,综观以色列目前的政局和政党力量组合情况,沙龙当选后在组阁、平息长达4个多月的以巴冲突、同巴方推进和谈和改善同埃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等方面将不容乐观。

随着巴以局势的变化发展,沙龙的鹰派立场也有所变化。沙龙最大的变化是,终于从反对巴勒斯坦建国转到可以接受巴勒斯坦建国。但是,沙龙的立场是有条件的,并仍然像以前那样的强硬。他强调,独立的巴勒斯坦只能拥有数量有限的警察,不能拥有武装部队,巴边界必须置于以色列的控制之下,同时以色列有权使用巴领空。在东耶路撒冷主权问题上,沙龙的态度更为强硬,多次批评巴拉克提出的耶路撒冷“一城两都”方案。沙龙表示,他将使用一切手段防止“巴拉克分裂耶路撒冷”。

然而,以色列人还是选择了沙龙,也许是因为他终于有了点“温情”。但不知道当选以色列总理之后,沙龙是否会多一点“温情”。

以色列看守政府总理巴拉克在竞选结果公布当日深夜,通过电视台向全国发表讲话,承认在总理选举中落选。巴拉克说,他尊重选民的选择并承认失败,“我刚刚同沙龙通了电话,对他的当选表示祝贺”。他同时声明,为承担总理选举失败的责任,他将正式辞去工党主席及议员职务,暂时离开政治和外交舞台,但决定作为普通工党党员留在党内继续为工党服务。不过另一方面,巴拉克说不排除工党参加联合政府的可能性,并已与沙龙在电话中讨论了组成联合政府有关事项。

巴拉克1942年出生于英国委任统治巴勒斯坦时期的米斯马哈沙龙基布兹。父母都是东欧移民,父亲是立陶宛人,母亲是波兰人,早在30年代他们便从东欧移民到这里,创建了基布兹。巴拉克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大,他身材矮小,但显得健壮,圆圆的娃娃脸上经常挂着笑容,显得容易接近。“巴拉克”在希伯来文中意为“闪电”,但是小时候他的个性与名字实在相去甚远,他沉默寡言,爱一个人坐着幻想。以色列媒体评价他属于大器晚成型。

巴拉克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他母亲的农庄度过的,他从小勤奋好学,特别爱读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作品。他曾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取得物理学、数学学士证书,后又到美国加利福尼亚洲斯坦福大学深造,获经济工程硕士学位。

1959年,年仅17岁的巴拉克投笔从戎,加入以色列国防军。他凭借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被选进总参谋部特种部队。巴拉克从入伍的第一天起,就表露出非凡的才能,性格也由静转为动,由喜欢独处变为善于交际,并很快表现出冒险家的天赋,露出了“闪电”的特点。他因出色地完成任务而多次获得该部队颁发的勋章,有“以色列的拿破仑”之称。不到30岁就被提升为指挥官。巴拉克同阿拉伯人打了几十年仗,参加过第三、第四和第五次中东战争,执行过一些艰难的任务。他战功卓著,成为以军中的传奇式人物。颇为有趣的是,他在1999大选中的竞争对手内塔尼亚胡还曾当过他的下属士兵。

1972年5月28日,在特拉维夫机场,比利时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客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巴拉克奉命挑选队员,内塔尼亚胡和他的兄弟都争着要去。巴拉克认识到执行这种任务的危险性,不能让这个家庭“断了香火”,当机立断道:“只能去一个!”根据先来后到的原则,他只批准内塔尼亚胡参加。巴拉克自己装扮成机场机械师做掩护,诡称维修飞机靠近了机舱门,恐怖分子要求他打开工装裤检查时,其他突击队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飞机,将恐怖分子一网打尽。此行动后,巴拉克与内塔尼亚胡兄弟俩成了好朋友。

1973年,巴拉克又策划并指挥了一项代号为“青年之春”的突袭行动,袭击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巴解组织总部。那晚,他乔装改扮成妇女,头戴栗色发套,身穿一件肥大的裙子(因为腰间要藏冲锋枪、手榴弹和塑料炸药),和另一位扮着丈夫的突击队员混进黎巴嫩,乘坐一辆高级黑色轿车来到贝鲁特一幢公寓楼前。他们手挽手进入大楼六层,猛烈攻击了“黑色九月组织”领导人尤素福·纳赛尔的房间,将他和他的妻子打死。与此同时,另外两支突击队刺杀了居住在同一幢楼里的其他巴解组织领导人。拂晓,巴拉克回到家里,妻子见他背包里塞着女人的裙子,醋性大发,巴拉克不得已向她讲了实情。1976年,一架飞往特拉维夫的法航客机被劫持到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巴拉克当即制定和组织了这次突击行动。他留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接应突击队的撤退。此外,他还策划了对突尼斯郊区巴解机构的袭击,造成巴解领导人阿布·杰哈德殒命。巴拉克曾因出色地完成任务而多次获得该部队颁发的勋章,有“以色列第一兵”和“以色列的拿破仑”之称。

在军旅生涯几十年间,巴拉克先后担任过特种部队指挥官、坦克旅旅长、装甲师师长等职。他1983年至1986年出任军队情报机构的领导工作,1986年至1987年任中央军区(约旦河西岸)司令,1987年担任副总参谋长,1990年11月被任命为总参谋长,并晋升为中将军衔。

巴拉克1994年退役后又去美国进修,回国后加入工党,正式步入政界。1995年先后在拉宾政府和佩雷斯政府出任内政部长和外交部长,被拉宾视为最忠实的朋友,又有“小拉宾”的美誉。

1997年6月3日,以色列工党举行换届选举,55岁的巴拉克接替74岁的西蒙·佩雷斯,当选为该党主席,成为工党新一代的领导人。

在1999年5月以色列大选中,巴拉克呈露了自己温和和柔软的外表下的精明和强硬。竞选伊始,他就以军人式的高度精确感进攻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内塔尼亚胡的弱项——中东和平进程毫无进展和国内经济滑坡。他提出的两大竞选纲领—振兴不景气的以色列国内经济和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有所作为,赢得了大多数选民的欢迎和支持。此外,巴拉克还不惜用重金聘请了1992年帮助克林顿竞选总统成功的美国竞选专家詹姆斯·卡维尔做顾问,并运用了不同于以往的竞选策略,从而在第一轮大选中就轻而易举取胜,以绝对优势战胜对手。巴拉克获得了全部选票的56%,而竞争对手内塔尼亚胡只得到44%的选票。选民们纷纷投票支持巴拉克,表明广大以色列人人心思和以及对内塔尼亚胡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坚持强硬政策的回击。许多以色列人渴望和平,不愿再回到战争状态。以色列一位著名评论家指出,巴拉克获胜的最大资本是职业军人出身,战功卓著。这使得忧患意识深重的以色列人,特别是中间政治阶层把他同安全和安全感联系起来。

巴拉克大选获胜后在特拉维夫拉宾广场向成千上万名欣喜若狂的支持者发表讲话表示,他将竭尽全力为以色列带来和平与安全。他认为,和平的时代已经到来,为了保证以色列的安全,必须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他许诺在15个月内实现中东和平,一年内从黎巴嫩南部撤军。

巴拉克上台后,马上开展外交活动,努力恢复中东和平进程。他一改过去以色列新总理上台伊始首先访问美国的做法,而是率先访问了在中东和平进程起关键作用的埃及和约旦,并同阿拉法特举行了会谈,就如何执行巴以1998年10月签署的怀伊协议和开始巴以最终地位谈判举行了会谈。在埃及和美国等国的协助下,经过双方讨价还价,巴拉克和阿拉法特终于在埃及的红海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签署了执行怀伊协议的备忘录,并于1999年9月13日拉开了巴以最终地位谈判的序幕。10月25日,巴以又开通了连接巴勒斯坦自治区加沙与约旦河西岸的安全通道,为两地的巴勒斯坦人员来往和货物运输提供了方便条件。

巴以和谈取得进展后,巴拉克把重点转到了恢复叙以和谈问题上。巴拉克明白,在整个中东和平进程中,叙利亚是重中之重,没有叙利亚的参与,中东就不会完全实现和平。进入2000年12月份,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中东,在她的调停下,巴拉克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同意重开谈判,并于12月中旬恢复了中断4年的叙以和谈。

巴拉克被称之为是鸽派中的鹰派和鹰派中的鸽派,也就是说是一个鸽派和鹰派思想兼有的政治家,在他温和的背后也有强硬的一面。早在1995年拉宾政府表决巴以签署的扩大巴勒斯坦自治协议时,时任内政部长的巴拉克就投了弃权票。在巴拉克大选获胜后的第一天,他就到犹太教圣地哭墙和拉宾的墓地进行凭吊,并发表讲话,声明他在竞选时作出的保证,即坚持以色列对整个耶路撒冷的主权,在耶城地位问题上不容谈判;保护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坚持在任何最终解决协议中对巴勒斯坦独立加以限制,特别是不允许“外国”军队部署在西岸。巴拉克说: “我不在乎巴勒斯坦人将以何种方式称呼他们自己,但我必须确保巴勒斯坦人不能做出任何对以色列构成威胁或有悖于双方已经达成的协议的事情来。”因此,有人说,巴拉克与他的前人内塔尼亚胡的区别在于,内氏若是打了别人一记耳光,他不会说一句道歉的话,而巴拉克却会说一声:“对不起。”

巴拉克执政一年多来,同阿拉法特进行了多次会谈,也达成了一些协议,巴以和谈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诸如耶路撒冷地位等关键问题互不相让,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谈崩,2000年戴维营会谈失败就是一例。巴拉克有时对阿拉法特评价非常高。他说:“在我同阿拉法特的会谈中,他一般说得很少。但他非常用心,他是个具备持久、清晰战略思维的领导人。我认为,和他谈判不会轻松。他是位杰出的、担负历史重任的领导人,他可能是能与我们达成和平协议的唯一的巴勒斯坦人。”但在巴以爆发流血冲突后,巴拉克曾向阿拉法特发出过最后通牒,并称阿拉法特不再是和平伙伴。两人关系一度恶化,互相攻击。

2000年12月9日,巴拉克忽然辞去总理职务,使本不平静的以色列政局又添新乱。其实,巴拉克的辞职在意料之中。他领导的政府先天不足,他被右翼的利库德集团冠以“出卖以色列民族利益的第一位总理”的称号。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盟友倒戈、内阁分裂和议会反对党不信任提案之后,巴拉克政府举步维艰,而对手沙龙又将他拖入新的危机中。沙龙一手挑起的巴以冲突结束了巴拉克政府内部的一潭静水,也惊醒了以色列人的和平梦。信誓旦旦表示要给以色列带来和平的巴拉克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几乎已是身单影只。以民众对工党的支持率已跌到了最低点,而对巴以和谈持强硬态度的利库德集团及其领导人内塔尼亚胡、沙龙的支持率重又抬升。2000年11月28日,以宣布提前两年重新举行大选。内忧外患之下,军人出身的巴拉克果断决策,辞去总理一职,谋求再次连任。巴拉克的打算是,他先于议会解散前辞职将可以阻止已宣布退出政坛、失去总理竞选资格的前总理内塔尼亚胡参加竞选。而在工党内部没有强有力竞争对手出现的情况下,巴拉克将再次获得总理竞选资格,重新当选。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这次大选胜利。

分析家认为,巴拉克此次大选失败主要在于他没有能够妥善处理好这次以巴冲突,导致双方暴力冲突持续不断,死亡人数不断上升。自1999年上台以来,巴拉克一直大张旗鼓地推进中东和平进程,计划用一年多时间同巴勒斯坦等周边阿拉伯国家实现和平,这一政策受到全国中、左派别的支持。但由于他低估了耶路撒冷归属和巴难民回归等问题的复杂性,结果导致2000年7月戴维营会晤无疾而终。同年9月28日,沙龙强行“参观”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阿克萨清真寺所在的东耶路撒冷圣殿山,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以巴冲突,使中东和平进程遭受波折。巴拉克开始还谴责沙龙的不负责行为,但随着冲突不断升级,他开始改变政策,不计后果地命令以军使用武力进行平定,并在10月动用军警对国内阿拉伯人进行血腥镇压,导致13名阿拉伯人死亡。暴力冲突使众多以色列人感到没有安全感,右翼人士希望对阿拉伯人采取强硬政策的沙龙出来收拾残局,左翼因对巴拉克感到失望而放弃了对他的支持。

沙龙之所以当选与巴拉克政府逃避以方在触发流血过程中的责任有关。以色列外交部向一个国际调查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声明,双方爆发流血冲突的诱因,并不是沙龙强行访问圣殿山,并且宣布该地属于以色列。这份报告开脱了巴拉克政府、同时也开脱了沙龙,为后者再次崛起创造了条件。巴拉克在和谈过程中确实向巴勒斯坦方面作出了实质性让步,但让步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是民众对他失望的最关键因素。而流血冲突又成为几乎每天必须面对的现实,这就促使选民失望,以至悲观,更多地要求巴拉克“换岗”给沙龙。

虽然巴拉克和阿拉法特经常互相指责,但实际上,双方都处于身不由己的无奈地位。作为民族利益至上的中东政治家,两人既不愿也无力承担如此重大的历史责任。尽管如此,阿拉法特还是希望巴拉克重新当选以色列总理。他认为,“非鹰非鸽”的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要比右翼强硬派沙龙当选更有利于推动东和平进程。

然而,以色列大选大局已定,巴拉克这位以色列的“拿破仑”,终于在以色列的“巴顿”沙龙面前,陷入了滑铁卢战役式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