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望中,隆美尔采取了最后的步骤:他飞回德国向希特勒呼吁。11月28日希特勒以一种极不友善的态度接见了他。隆美尔所得到的结果是,希特勒派遣戈林作为全权大使和他一起到罗马进行另一轮毫无成果的谈判。隆美尔这样写道:“在飞回非洲的时候,我明白现在只能依靠我们手头的资源了。”然而,在物资方面,特别是在油料方面,装甲集团军已经处于饥饿状态。例如,装甲集团军在11月间,只得到了5000吨汽油,另外的8100吨在运输途中被击沉了。
正如《英国官史》所指出的,相比之下,蒙哥马利却“掌握着主动权并拥有优势的兵力”。诚然,对战争感到厌倦的第8集团军已经行进了800英里……但隆美尔的部队也走了同样多的路。第8集团军的实力还很强。当时它的第30军还有第7装甲师、第51高地师、新西兰第2师,后来第13军的第50高地师和印第4师又来与它们会合(第13军所属部队已经分散了,南非第1师和澳大利亚第9师已经回国,而不幸的第44师则已被解散)。第10军这时则忙于重新编组,准备执行“封锁”任务。沙漠空军还有大量飞机可为陆军部队提供空中支援和骚扰敌人,因为空军已充分掌握技术,能够修建前进着陆场并使之迅速投入使用。在供应方面,隆美尔称之为“军需官”的那些人向来是悲观的,班加西的情况也的确不妙。12月上半月卸在那里的货物的吨数为预计的两倍,而且铁路终端在12月1日就前进到图卜鲁格了,但“运输队”从图卜鲁格运往前线的物资只增加了将近三分之一。
蒙哥马利虽然没有机会阅读《隆美尔书信文件集》,并且可能不完全了解隆美尔称之为“处置错误、作战上的大错、成见、不断地搜寻替罪羊”之类的事,但他无论如何已掌握了大量证据,足以判断敌方的军事形势。戈林在罗马厚着脸皮在墨索里尼面前指责隆美尔让意大利军队在阿赖曼陷入困境,这类事蒙哥马利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是他应当知道轴心国的船只在地中海上遭到了打击。
因此,当我们在《从阿赖曼到桑格罗河》一书中读到蒙哥马利认为“猜测一下隆美尔为什么不在欧盖莱停下来打一仗是有趣的”这类句子时,我们不禁感到奇怪。如果蒙哥马利处在隆美尔的地位上的话,不是也会这样做的吗?这是军事上的解决办法。当我们读到“欧盖莱阵地十分坚固”这类说法时,我们也感到奇怪。隆美尔对此知道得比别人清楚。他写道:“我一到达这地区就发现,无论怎样坚固的工事都无济于事,因为敌人尽管会碰到一些困难,还是能够迂回整条防线。”这一点,很快就被弗赖伯格证实了。这种形势的确可以用蒙哥马利经常说的一句行话——“我们将把他们撵走”——来加以形容。当时的形势是,如果迅速推进,就可能早日取得胜利。但蒙哥马利不是“把他们撵走”,而是在浪费时间。班加西11月20日就被占领了。但蒙哥马利11月29日发布的攻击计划却表明,要到12月16日夜间至17日黎明前才开始攻击。如果早一些实施机动迫使隆美尔“逃跑”,那可能是正确的。人们有时说:谁没有和德国人打过仗,谁就不懂得战争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可以这样说:谁曾经和德国人打过仗,谁就绝不应当给他们一个掘壕固守的机会。然而,正当德国装甲集团军在掘壕固守的时候,蒙哥马利却抽时间飞往开罗度周末去了,去看望亚历山大,去购置一些新衣服,去参加大教堂星期日的早礼拜。在这期间,由利斯负责制订攻击计划。在阿赖曼战役之前,蒙哥马利是不会抽时间去玩的。蒙哥马利曾在《回忆录》中明确声明:“我决定必须很快攻下欧盖莱,以免拖久了,士气可能低落。”但实际上,他在这时期的行为以及他后来写的著作却似乎与此直接抵触。
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出来欧盖莱阵地的情况。稍偏东一点的地方是布雷加港的小小的抛锚地;从这里开始是一片防卫哨所和一些继续的地雷场,它们向正南方向延伸大约40英里到达马坦焦阿费尔。而从马坦焦阿费尔有一条道路继续向南延伸经过西迪塔贝特到达一个叫做迈拉代的绿洲,隆美尔在这个绿洲上设置了一个哨所。在更深远一些的地方是围绕着欧盖莱建立的环形地雷防御工事,而在西面大约17英里的埃尔穆格达则有一条埋有地雷的防坦克壕。从纸面上看来这一切是很难对付的。但这个阵地有弱点:欧盖莱阵地与阿赖曼防线不一样,它的南翼侧是开放的。虽然南翼侧通行困难,但毕竟是可以通行的。最后使隆美尔守不住阵地的是因为此:尽管隆美尔十分清楚他的右翼侧所面临的危险,但他可悲地缺乏汽油,以至于不能用坦克去攻击蒙哥马利可能向南面纵深开进的任何部队。由于这个原因,不管他的元首有什么样的坚决指示,隆美尔已在心理上作好了一有借口就放弃阵地的准备。现在所需要的就是英国人的进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