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传记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戈培尔传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戈培尔传》

作者:魏岷

分类: 人物传记

状态: 完本

由宣传部长直接下达任务拍摄的影片相对较少。但戈培尔对几部他认为特别重要的影片从剧本到首映都亲自把关,还经常不厌其烦地命令做各种各样的剪辑和修改。

戈培尔偶尔也会碰到几个不愿在他面前马上低头的人。一次,演员埃米尔·亚宁斯利用合同上赋予了的权利按自己的方式选择了题材,这一点触怒了戈培尔。亚宁斯从盖哈德·豪普特曼和阿诺·霍尔茨那里选材,完成了一部关于伟大的医生和学者罗伯特·科赫的电影。而戈培尔更希望看到他选择宣传民族社会主义的题材。但他看不到任何一点对这位演员施加压力的可能性亚宁斯是个世界级的明星他那时大概是惟一的一个可以随时去好莱坞或者到伦敦的亚国山大·科尔达那里去的德国演员。

当亚宁斯选择了克莱斯特的《破罐记》,并且在其中扮演瘸子乡村法官亚当时,戈培尔在这场幕后的争斗中遭到了惨败。戈培尔十分清楚,亚宁斯在背后称他为“瘸子”。因此,他认为亚宁斯这次是在含沙射影。在这部电影的首映式上,观众们在看到大量的跛足镜头时都悄悄地发出哧哧的笑声,并且偷偷地朝部长包厢观望,而戈培尔坐在包厢中面无表情。

戈培尔曾经想给亚宁斯一个把他在世界观上和政府联系起来的角色,使这位艺术家在国际上名誉扫地。但直到亚宁斯在战争期间不得不同意出演《科于格尔伯父》时,戈培尔才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戈培尔通过修改剧本和亲自介入剪辑而使这部影片的反英倾向增强到了离奇的程度。

戈培尔对电影界领导人物们的“关切”,就是他们的私生活面前也不放过。他曾用几年的时间,尝试使汉斯·阿尔伯斯和他的犹太女友汉希·伯格分开。幸亏伯格生活在国外,因此没有遭受什么危险。而戈培尔对电影演员约阿西姆·勾特沙克生活的干预却是以一场悲剧而告终。勾特沙克和一位犹太女子结了婚,他爱他的妻子,从未想过要离婚。于是,戈培尔便以禁止他工作相威胁。作为未被聘用的演员,勾特沙克必须参军。这样一来,他的妻子和孩子便失去了他们的保护人。勾特沙克于是选择了与妻子和三岁的儿子一起自杀的道路。他的令人感愤的命运在战后拍摄的电影《魔影下的婚姻》中得到了反映。戈培尔得到了勾特沙克自杀的消息之后,通过宣传部电影处发出通知,不欢迎电影界人士参加葬礼。出于对这位艺术家的敬意,有许多电影工作者勇敢地违抗了这条禁令。

戈培尔对电影的兴趣还延伸到每周新闻电影上—特别是在战争期间。当戈培尔在最后一刻还要求进行技术上根本无法实现的剪辑或补充时,技术人员们往往几乎被抛到了绝望的边缘。这位部长还观看外国影片,特别是那些以反纳粹倾向而在德国被禁放的影片。其中一部无足轻重的电影《我曾是个纳粹间谍》,令戈培尔勃然大怒。这倒并不是因为其政治倾向,而是由于他一直以其高品位的布置而自豪的办公室竟被表现成了一个挂满“”字旗和党徽的大厅。至于对他本人形象的塑造,戈培尔认为是一幅“荒谬至极的讽刺画”。戈培尔对此类影片抱的是一种业务上的兴趣。他关心的是是否能从敌对的一方那里学到什么宣传鼓动的绝招。电影放映通常在晚上很晚的时候开始,总有戈培尔工作班子的成员以及一些家庭的家中人陪同观看。

那时驻柏林的世界各大报社和新闻机构的记者们都对戈培尔不抱好感。一位知名的美国记者艾德加·卡罗说,戈培尔“有很好的风度和文笔。其看法总是反复无常,但他非常聪明。此外,他的言行总是专横而厚颜无耻。通过他的这些言行,人民对他这个反复无常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位美国记者威廉·舍尔在提起戈培尔“邪恶、然而多产的大脑”时,讲到了他尽人皆知的虚伪,并且认为他那得到了颇多的赞誉的嗓音“令人不快”。当时的外国记者联合会的主席罗赫纳对自己的精辟见解很满意——他“憎恶”戈培尔。美国大使威廉·E·多德在他的日记中说,戈培尔“比希特勒聪明得多”,他是“一个卓越的演说家”。他又补充道:“在他能够煽动起人们的醋意的时候,他便真正地如鱼得水了。”

在德国的知名人士当中,戈培尔也不受欢迎。“如果他不是个残废,我早就几次抽他的脸了”。在沙赫特博士还是帝国银行董事长的时候,他对维诺思·麦克恳切如此说过。戈培尔喜欢在私人谈话中表现出来的冷酷的尖酸刻薄令这位董事长尤为气愤。在1944年7月20日之后被处决的外交官封·哈色尔说,戈培尔是“最危险的政党领袖”,而且是条“狗”。

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