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炽热的时候,讨论重大问题显然不合时宜。但是丘吉尔在这天的晚些时候,在私人谈话中,建议英法两国签订一个同盟条约。“在这种情况下,”戴高乐写道,“我们关心的是正事,不再是感情。”
当日黄昏,在戴高乐的办公室里英法双方举行了一次会晤。丘吉尔偕艾登、库珀;戴高乐偕比得尔和马西格里。为答复丘吉尔的提议,法方明确指出他们唯一所能接受的地位就是以正式的合作伙伴身份出现。
在以后的两天里,戴高乐多次表述他的想法:丘吉尔的建议还很不够,最明智之举是双方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他在自己的会议记录中说:“若是英国和法国能够同意在日后各种问题的解决中采取一致行动,他们将会具有足够的能力切实制止目前一些未经他们承认或决定而发生的事件。这种双方共同形成的决心需作为您提议建立的我们之间联盟的基础……倘若您愿意……我已做好准备。两国人民将会跟随我们。美国和俄国由于受竞争的牵制无法反对。而且,我们将会得到国际舆论与许多国家的支持,这些国家一向是害怕大国的。最终,英国与法国将会联合创造和平,正像他们在30年内两度联合共同面对战争一样。”
在将军看来,这或许是两国有可能签订真正具有重要意义协议的最后一次机会。他写道:“在我们进行单独会谈的过程中,为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我全力以赴。”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的话。但是这对英国来说有点勉为其难。英方的答复是只同意建立“原则上的联盟”。然而即使是这样,也要在美国同意的基础上。丘吉尔对罗斯福的无比忠诚使他不敢背着美国,去接受戴高乐没有把握的提议。
一切就这样不了了之。英国人收回了建议,戴高乐自然想到应该另外寻找合作伙伴。丘吉尔离开后不久,将军便安排了一次对莫斯科的访问。临行前他在对协商会议所做的一次讲话中对此行的原因作了解释:“我们刚刚同英国首相与外交大臣举行了一系列坦率的广泛而友好的会谈,我们建议在即将进行的对莫斯科的访问中同苏联政府举行相同的会谈。”他接着声称法国
在为未来德国强加和平命运”的过程中扮演角色,并通过这些手段法国要为未来的“欧洲统一”奠定基础。他称,“我们坚信这种团结,我们希望它首先化作具体的行动约束它的三极:莫斯科、伦敦和巴黎。”
此时戴高乐所讲到的“欧洲统一”,其含义还很模糊。他不可能把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看作是统一的一部分。但是既然他的目的是试图重建法国在欧洲的大国地位,那么即便暂时与英国联盟不成,签订一个法苏条约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开端。所以协商会议对戴高乐的访苏计划并没有反对意见。
戴高乐与其随行部长们于1944年11月24日飞往莫斯科,其间在开罗和德黑兰稍作停留。当他们的飞机还在途中时,斯大林开始征求罗斯福和丘吉尔关于法苏条约的看法。罗斯福自然不感兴趣,但丘吉尔则建议签订一个友好与联盟的三方协定。这正好同戴高乐几天前在协商会议上的建议不谋而合。
法国代表团在巴库滞留了两天。苏联当局借口天气恶劣,拒绝让他们继续飞往莫斯科,苏方派了一列专列接他们。法国代表团北上莫斯科又花了整整四天的时间,于12月2日抵达目的地。这天天气十分寒冷,在路途上颠簸8天的法方代表团,到达莫斯科时,人人都疲惫不堪。
他们在此逗留了整整一个星期。戴高乐与斯大林进行了大约15个小时的讨论。戴高乐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这样评论道:“一个打扮成元帅的共产党人,一个善于搞阴谋诡计的独裁者,一个看上去始终乐观的征服者,他是一个玩弄骗术的大师。”事实上,斯大林早已很厌烦,大部分时间他只是坐在那里,拿着一枝铅笔信手乱涂。
戴高乐提到了德国的未来,斯大林说这个问题需要与英美磋商。反过来,斯大林建议法国“承认”由苏联扶持的波兰傀儡政府。“卢布林委员会”。“承认”它就意味着抛弃波兰流亡政府,因此戴高乐没有答应。接着斯大林提出了丘吉尔关于签订三方条约的建议,遭到戴高乐的拒绝。斯大林清楚地知道就在两周前戴高乐曾向协商会议提出过完全相同的建议。为何要朝令夕改,戴高乐没有做任何解释。
接着斯大林让一个卢布林委员会的代表团到法国驻苏使馆拜访戴高乐。戴高乐由于处于守势,便征求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和英国大使馆公使贝尔福的意见,然而两人认为这需要戴高乐自己决定因而未置可否。其实他们最主要的想法是戴高乐根本就不应该来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