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逐鹿中,每个大国都涌现了政治强人,美国是罗斯福,苏联是斯大林,英国有丘吉尔,法国则出了戴高乐。
戴高乐出生于1890年,父亲是一位文学教师。起初他的学业成绩并不出众,他比较懒惰且反应迟钝。15岁时他才开始用功,成绩也随之扶摇直上。1901年戴高乐进入圣西尔军校学习,开始了他几十载的戎马生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戴高乐奔赴前线,1914、 1915年他两度负伤,1916年他所指挥的步兵第10连被全歼,戴高乐上尉受伤后成为德国俘虏,直至一战结束时他才获释。
三十年代戴高乐著书立说,显示出了他是一个目光敏锐、切中时弊的军事理论家。他在法国首先提出了坦克战、运动战的思想,可是他的远见卓识竟为故步自封的法国军方上层所拒绝。正是军方上层这种保守不求进取的思想,导致法国在希特勒军队坦克战、运动战面前一败涂地。戴高乐亡命英伦,此时他已50岁,仍默默无闻。
但历史注定要戴高乐承担拯救法国尊严的重任。二战中他所指挥的部队在军事上对战争努力所做的贡献均属外围和边缘性质,对二战的最终胜利无足轻重。他一直拒绝接受别人的好言相劝,不愿像波兰人、捷克人、荷兰人和比利时人那样建立一支由英国指挥机构调遣的部队。他坚持向人们表明,法兰西并没有灭亡,仍在英勇奋斗。他沿这一行动路线前进的倔强精神曾遭到了诸多艰难,其中包括英美等大国的刁难,但正是他这种不折不挠的努力与抗争,成功地纠正了1940年法国崩溃以后许多人对法国所持有的蔑视态度,也成功地使他的国家在战后恢复了世界五大强国的地位。
1958年,戴高乐在“休眠”十年后东山再起,他建立了第五共和国,担任总统,使国家免于陷入内战,他还在国际舞台上穿梭奔波,大大提升了法国的国际地位。1969年戴高乐下野,隐故故里,次年去世,享年80岁。
身材高大的戴高乐将军极富个性,他精力充沛,勇于斗争,他向来我行我素,固执己见,得罪了不少权贵。在政治舞台上他有着狮子一样的铁石心肠,但是在家庭生活中他又是一个慈爱多情的父亲。他对自己的残疾女儿安娜万般呵护,关怀备至。1948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安娜不幸早去,将军泪流满襟,要求死后葬在女儿身边,与她相伴于九泉。生前他就立好遗嘱,不要国葬,不要悼词,悄悄地去正如悄悄地来。
本书作者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和新闻记者,对哲学、文学都有较深的造诣,他曾撰写过《胡志明传》、《西哈努克传》,他写的传记带有相当浓厚的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