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典籍 > 《孟子》译注(86)

《孟子》译注(86)

作者:孟子

不过,话说回来,所谓“子惯成自然”,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真能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呢,?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智者的确这样提醒过我们。

可当你每天蹬着自行车在上班的人流中“随波逐流,时,你想过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吗?

无耻之耻,无耻矣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注释】

①之:至。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读解】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电灯泡儿有玻璃。”

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无耻之尤的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法句经》说:“那些不以该耻者为耻,而抱待邪恶之念的人,将会下地狱。”

他们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莫里哀笔下的达尔丢夫,但,丁《神曲》中那些下地狱的人,当然,或许还有西门庆、潘金莲......

然而,一旦他们知道羞耻,也就可以升迁炼狱,“浪子回头金不换”,说不定还有一二上天堂的机会哩!

无耻至耻,免于羞耻。

耻之于人大矣

【原文】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注释】

①机变:奸诈。

【译文】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读解】

“我

一念之差

出卖了无辜的人

我有大罪呀!”

犹大羞愧难当,跟踉跄跄地跑出去,在一棵大树下吊死了。(《马太福音》)

自从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偷吃了善恶果,羞耻之心便油然而生。人类虽然因此而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园,但却获得了在现实土地上生存的权利。

“知耻近乎勇。”(《中庸》)

纵使罪孽深重如犹大,羞愧而死,灵魂尚能获得拯救。

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否则,一次无耻,次次无耻,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嗜痴成癖,那就万劫不复,无可救药了。

古之贤士,乐道忘势

【原文】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则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①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注释】

①亟(qi):多次。

【译文】

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听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权势放在心上。古代的贤能之士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自己的学说,不把他人的权势放在心上。所以,即使是王公贵人,如果不对他恭敬地尽到礼数,也不能够多次和他相见。相见的次数尚且不能够多,何况要他做臣下呢?”

【读解】

乐道忘势,是弘扬读书人的气节和骨气。还是曾子所说的那个道理:“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五下》)他有他的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官位,我有我的正义。我有什么输于他的呢?这样一想,也就不把他的权势放在心上了。所以,真正的贤士能够笑傲王侯,我行我素。

当然,如里王侯本身也能够好善而忘势,对贤能之士礼数有加,当成真正的朋友而平等对待,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总之,领导人好善忘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乐道忘势,不逢迎拍马,屈从权贵。这是相反相成的两方面。正如朱熹《孟子集注》所说:“二者势若相反,而实则相成,盖亦各尽其道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①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②游;指游说。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④得己:即自得。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