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楚国有一个人,深受狐狸的祸害,特别讨厌狐狸,想尽办法去捕捉。可是狐狸多狡猾啊,这个人尝试了多次,总是壮志满满地去,扫兴地耷拉着脑袋就回来了。邻居看见他每次都那么沮丧,就给他出主意说:“老虎是山中的野兽之王,天下所有的野兽看见它都会吓得魂飞魄散,自动趴下来等死。”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楚人灵机一动,他叫人做了一个老虎的模型,取一张虎皮披在模型上。然后他把模型抬放到狐狸经常出没的地方。不一会儿,狐狸就送上门了。果不其然,一看见那只“猛虎”,它就吓呆了,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了。楚人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他马上冲了过去,捕获了那只他痛恨已久的狐狸。而且心里乐开了花,还特地为这个助他报仇的“猛虎”起名“象虎”。
有一天,山里的野猪跑到他家的庄稼地里糟蹋庄稼,他们不论采用什么办法都赶不走野猪。于是紧急时刻,楚人就又想起“象虎”了,他叫人把它抬到了庄稼地里,然后让他的儿子们拿着叉在大路口守着。他在地里大声地喊叫,野猪就蹿出来了,看到了象虎,以为是真虎,连忙掉头逃窜,一跑便跑到了大路上,刚好落到了已经守候多时的人们的手里。人们一起围攻野猪,轻而易举地,它们就全部落网了。这个楚国人见状,高兴极了,他兴奋地以为,他的象虎可以天下无敌,什么野兽都能制服了。
时间又过去了好久,突然有一天,田野里出现了一种像马但不是马的动物,它凶恶残忍,咬死了很多牲畜,村民们都很害怕它。楚人这时一身正气,他带着象虎自告奋勇地要孤身前往为民除害。明白实情的老人语重心长地劝他:“不要去啊,不要去啊!那可是驳[1]啊!驳是能吃老虎和豹子的动物,就连真正的老虎都斗不过它,更何况你这只是假虎呢?去了一定会遭殃的!”
这时候的楚人心中完全充满着胜利的喜悦,他哪里还听得进去别人的规劝呢。结果,他刚到田野里,还没来得及摆好象虎呢,那像马的动物就大吼着猛冲了过来,上去就咬。最后楚人可怜地一命呜呼了。
寓意点拨
当周围的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相应的策略也要跟着改变,一成不变的办法是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就像故事里的楚人一样,最后只能是命丧黄泉。另一方面,对于有经验的人的规劝,应该虚心接受,千万不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飘飘然地固执己见。
[1]驳:《山海经》上讲驳是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马却长着白身子和黑尾巴,一只角,老虎的牙齿和爪子,发出的声音如同击鼓的响声,是能吃老虎和豹子的,饲养它可以避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