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坐落着两座大山,分别是太行山和王屋山。这两座山高大雄伟,方圆七八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两座山的北面住着一位老人叫愚公,老人都有九十多岁了。老人的家正对着两座大山,进山出山,受到大山的阻碍,往往要绕很多弯路。既浪费时间,又辛苦劳累,家人对此非常痛苦。愚公呢,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想了好久之后,有一天,他把家人全部召集起来,说:“王屋太行两座山对大家的阻碍是非常严重的,我想和你们一起运用全部力量来削平大山的阻碍,把道路直通到豫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大家看可行不可行?”一想到削平大山,就可使道路畅通无阻,大家也省去了路途的艰辛,家人们纷纷都表示赞同,个个都雄心壮志。唯独他的妻子提出质疑:“就凭你这点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又怎么能移动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况且到哪里去堆放土石呢?”大家七嘴八舌,络绎不绝地发表意见,最终决定:把土石扔到渤海的后面,隐土的北边去。
意见统一之后,愚公就率领他的子孙们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子孙中年轻力壮的三个人和愚公一起,凿石头,挖土块,用簸箕一点一点地运到渤海的后面。不管风吹日晒,电闪雷鸣,他们从不间断。其余的男女老少也都相应分工,大家满腔热情地干着,就为了心中共同的一个信念。有个邻居京城氏,她的丈夫去世了,小孩子刚刚到换牙的年纪,也蹦蹦跳跳地跑来帮忙。愚公一家备受感动,大家干起活来也就更加带劲了。寒来暑往,暑往寒来,他们的工作一天天持续地进行着。
黄河拐弯处有个叫智叟的老人,看到愚公一家在用簸箕移山,一点一点,收效甚微,便讥笑他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都这样年老力衰了,你看你们劳动了这么久,连山的一根毫毛都没能毁掉,又怎能把那样的两座大山夷为平地呢?”北山愚公并没有生气,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真是目光短浅,顽固不化啊!还不如那寡妇的小孩呢!我是老了,可是,即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来接替我的工作,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他们会一直把我的工作继承下去。山再高大,它们是不会增高的,挖一点就会少一点,还怕挖不掉吗?”智叟被问得无话可说了,自己想想也觉得不无道理。
他们的对话被山神听到了,害怕愚公他们挖山不止,赶忙向天帝报告。天帝被愚公的诚心和坚持所感动,便派了大力神夸峨氏的两个儿子去背走这两座大山。一座安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安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大山阻隔了。
寓意点拨
这个寓言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愚公也给后人树立了好榜样。故事启发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像愚公那样充满信心、有顽强的毅力,不惧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干下去。
智叟孤立、静止地看待愚公的年老体衰与太行王屋两山之高,而愚公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到子孙的无穷与山高的有限,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