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书燕说

郢都是古时候楚国的都城。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时候的事了,郢都有个人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已经是深夜了,烛光越来越弱,写信人渐渐地都看不清字了。于是,他对旁边的仆人说:“举烛。”仆人忙把蜡烛举得近一些,烛光亮起来了,郢人继续开始写信。可能是他写得太专注了吧,竟然把“举烛”两字也写进信里了。信写好后,连夜就发出了。

不久,燕国的相国就收到了这封信,全篇的意思都看明白了,可是唯独这“举烛”二字让他疑惑不解。是什么意思呢?他仔细地琢磨,认真地思考,突然若有所悟地惊叹道:“我知道了,这‘举烛’二字太好了!”旁人不解,他继续自作聪明地解释说:“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啊!”

后来,燕相就把这封信交给了燕王,并向燕王解释了自己对于“举烛”的理解,燕王深表赞同,非常高兴。他按照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采纳他的建议,选拔贤能人才,治理国家。从此之后,燕国国力蒸蒸日上了。

国家虽然治理好了,但“举烛”二字的确不是信中的原意。虽然牵强附会,却达到了最好的结果,这也算是阴差阳错了吧!

寓意点拨

郢人笔误,燕相误解,这是一个穿凿附会的典型例子。因为燕相对“举烛”的误解,而使燕国侥幸治理好了,但那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郢书燕说”这个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一定要遵从原意,切不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理解,否则只能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渐行渐远。